命名珠江的名称演变与江面宽度的变化有关,在古代,珠江十分广阔,宽度可达2000米以上,人们称其为“海”,如《汉书》称番禺为“近海”;三国东吴中书丞华覈称广州“州治临海,海流秋咸”;步骘也说广州是“海岛膏腴之地”。到了宋代时,江面相比秦代窄了将近一半,但开阔处仍被人们称为“海”。宋人朱彧《萍洲可谈》卷二称道,广州市舶亭枕水,在海山楼,正对五洲,其下谓之“小海”[3]。 从明代开始,珠江急剧缩窄,江面只有650米宽,清代时珠江缩窄至550米,珠江已由“海”变“江”,因它流经著名的海珠石(岛),最后名字变成“珠江”。“珠江”这一名称最早见于明嘉靖三十七年前后黄佐诗作首句“珠江烟水碧濛濛”,后来逐渐成为西江、东江、北江以及珠江三角洲上各条河流的总称[3][18]。 位置境域珠江位于中国南部,经纬度范围东经102º14'~115º53',北纬21º31'~26º49'[1][4]。北起南岭、苗岭,与长江流域接壤;南临南海,与越南、菲律宾等国隔海相望;东起福建省玳瑁山、博平山山脉,与九龙江水系相邻;西以乌蒙山、梁王山为界与金沙江为邻,西南部与越南、缅甸毗邻[8]。珠江发育于云贵高原南侧,其流域跨越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六个省区和越南北部,全长2320千米,流域面积达到446768平方千米[6]。 历史变迁珠江发育于云贵高原南侧,其走向主要受华南弧构造地形的影响。华南弧地形是指中国南部向西突弧形构造的总称,与西部西藏弧所成的喜马拉雅山系相当,都是由于印度板块向东推移,而太平洋板块向西移动的结果,其中轴大致在北纬 27°。中轴以北,山脉作东北至西南走向,如川东华鉴山、巫山;中轴以南呈西北至东南走向,如无量山、哀牢山等,华南弧中轴正好在北纬 26°~28°处,故上升最高,成为长江和珠江的分水高原面,由弧形山包绕的云贵高原即成为众多河流发育的地点。云贵高原面南侧的地表水沿着华南弧南翼的山系由西北至东南走向平行发育,使北盘江、红水河等都从西北向东南流入广西丘陵地区[10]。 东江水系生成与发育是严格受到N10°~40°E构造带控制的。这组构造带形成于中下三迭世到早白淫世,主要是休罗纪末期的燕山运动使其两侧的罗浮山和莲花山隆起,伴有广泛的花岗岩侵入,使隆起之间发生拗陷和断裂,构成NE一SW向构造盆地。东江深大断裂带就发育在其中,所以自中生代以来就有一条NE向的沉降区,并形成了一些诸如河源、灯塔、龙川、梅县等北东一南西向的构造断陷盆地。随着这些隆起区和盆地的生成,在降起区进行长期的侵蚀和剥蚀作用,形成宽广的古剥蚀面,在盆地中堆积了红色岩系。喜山运动表现以上升为主,伴随着断裂的继承性发展,东江大断裂两侧的花岗岩侵入体以间歇性上升,形成多级剥蚀面,而沿东江断裂带的河源、灯塔、龙等沉降区由于差异运动,被两侧山地流水切割,将盆地连通,形成东江干流,直至第四纪仍以间歌性上升为主,在河流两侧形成二级阶地(比高5~8米和10~15米),一些地么的冲积平原(高河漫滩)也逐渐变为阶地,还有不少支流直接切割基岩,造成峡谷地貌,可见现代仍处于上升状态之中[19]。 北江流域区自白斐纪到老第三纪经过多次块断运动,发生降起、拗陷和断裂,造成许多北东向构造盆地,并伴有多期火成岩的侵入。盆地边缘的降起区则被剥蚀成宽广的古剥蚀面,此时北江河道在各盆地中已只雏形但各河段孤立互不相连。韶关和英德盆地此时均处在此江复式向斜和英德弧形断裂带的险起区,由泥盆一石炭纪的砂页岩和灰岩组成。喜山运动对粤北产生巨大块断运动,且伴有褶皱现象,使北部红色盆地抬升南倾,并使这些地积红岩盆地变为侵蚀、剥蚀地区;原始的各孤立河段,顺向沿着南倾的占地面下切流入韶关和英德盆地,汇集成北江格局,再往南切过飞来峡逃入河远盆地入西江。新构造运动使粤北地区仍以有节奏的间歇正向上升为基木趋势,在汉水、武水、绥江、连江,韶关、英德沿岸等河谷,普遍存在比高10米左右、25米左产和45米左右的三级阶地或台地[19]。 西江主于段自广西苍梧向东流入广东,属中生代后期燕山运动开始发育,当时与广西盆地水系互不相通,至老第三纪喜山运动使大容山抬升,广西盆地升高,苍梧峡口被切,使盆地水系与西江沟通,形成今日西江水系。西江主流大致从西向东流,河谷方向与主要构造线(NE一SW)走向斜交,因而每斜截山脉形成横谷,如惠灾猪峡、高要三榕峡等。河流走向因受构造和岩性影响,使河谷各段蜿蜒曲折,或东北、或南东、或南北走向。干流流经之处几平全部是下古生代岩层分布的地区,其构造轴向也近东西向,所以有人认为西江是沿老构造轴发育的纵向河流。沿江南、北两岸,则为巨大燕山期花岗岩侵入隆起。燕山运动对粤西影响很大,主要表现以晰裂运动为主,造成一系列北东向断裂带并形成一些晰裂地堑陷。如罗定、怀集盆地在古生代是凹陷区,沉积了2000米以上的泥盆一石炭世地层,中生代成为断裂地堑,堆积红色岩系,喜山期抬升,在第四纪初期剥蚀成准平原。罗定河是沿断裂线向北东流入西江,沿河流出现三级台地和阶地[19]。 流域水系及特征水系组成干流河段珠江发源于云贵高原马雄山,自西向东横跨华南大地,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河流,干流河道全长为2320千米,流域面积446768平方千米[6][8]。流域年均径流量为3412亿立方米,全流域理论水力蕴藏量达3335万千瓦,理论年发电量达2921亿度[1]。珠江基本上由三条独立水系东江、北江、西江汇流而成,自广州汇入南海[5][9]。 西江西江是珠江的主干流,是珠江流域内最大水系,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境内的马雄山,全长2214km,流域面积约355000平方千米,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77.8%[9][20]。西江由南盘江、红水河、黔江、浔江及西江等河段所组成,主要支流有北盘江、柳江、郁江、桂江及贺江等[9]。南、北盘江汇合后改称红水河,与柳江汇合后改称黔江,与郁江汇合后改称浔江,浔江过梧州市后始称西江。其中南盘江段与红水河段共同构成西江上游,黔江段与浔江段为中游,梧州市以下至思贤滔为下游。上游河流穿行在高原盆地与峡谷相间的地形中,河道深切;浔江两岸有低山、丘陵和平地;西江段河宽水深,河道平均比降0.09%,宽700~2000m,最后由思贤滔进入珠江三角洲河网区[20][21]。 东江东江是珠江第三大水系,发源于江西省寻邬县桠髻钵,至广东龙川县合河坝汇安远水后称为东江,再经龙川、河源、紫金、惠阳、博罗等县,至东莞市石龙流入珠江三角洲。石龙以上河长520km,流域面积27000平方千米,占珠江流域面积的5.96%。主要支流有新丰江、西枝江等,在东莞石龙镇流入珠江三角洲[20][22]。 北江北江是流域内第二大水系,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石碣大茅山。思贤浮以上河长468km,流域面积46710平方千米,占珠江流域面积的10.3%,坡降0.26%。主要支流有武水、连江、绥江等,在三水区思贤溶与西江汇合[20][23]。 主要支流北盘江北盘江是西江上游左岸最大支流,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乌蒙山脉马雄山西北麓。河长444千米,流域面积26590平方千米,河源高程2228.7米,坡降2.8%。主要支流有拖长江、巴朗河、阿志河、打帮河、大田河、者楼河和望河等[20]。 柳江柳江是西江水系的第二大支流,发源于贵州省独山县尧梭乡里腊村,流经贵州省东南部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上游和中游分别称都柳江和融江,至柳州市柳城县汇龙江后为下游,称柳江。柳江全长755千米,平均坡降0.45%,流域面积58270平方千米[20]。 郁江郁江是西江水系最大的支流,横贯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北源右江为郁江正源,发源于云南省广南县境内的杨梅山,南源左江为其最大支流。右、左江在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同江村汇合称郁江(自同江村至横县六景镇道庄村的郁江河段,习惯上称邕江),至桂平市汇入黔江而止[20]。郁江全长1162千米,流域面积90720平方千米[24]。 桂江桂江发源于广西兴安和资源两县交界的广西第一峰-苗儿山,南流至兴安县司门前附近,东纳黄柏江,西汇川江、三江相汇后称溶江(大溶江),至溶江镇汇灵河,称漓江,南流至平乐县称桂江,至梧州市注入浔江,桂江全长426千米,流域面积19288平方千米,河面宽平均200m,主要支流右岸有甘棠江、相思江、阳朔江、荔浦河,左岸有恭城河、思勤江、富群江等[25]。 贺江贺江源于湘桂交界的桂林、贺州地区,自北而南流经贺县、信都和封开县南丰、大玉口、都平、大洲等地,在封开县城注入西江,全长433千米,流域面积11536千米,是西江最大的支流之一.由于水土保护较好,属国家一类饮用水源[26]。 水文特征径流珠江流域水资源丰富,平均年径流量约为3360亿立方米,仅次于长江,居中国第二位,全流域面积以453690亿平方千米(包括越南部)计,河流多年平均径流深为740.6m,年径流深为740.6mm。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6230亿立方米,天然河川径流量为3360亿立方米(含越南),径流系数为0.5,即全流域的降水量有一半形成河川径流,另一半消耗于水面和陆面蒸发及渗入地下水层。西江中上游的夏季径流占全年流量的48%~56%。柳江、桂江、贺江及东江、北江的中上游夏季径流占37%~60%。西江、北江、东江下游夏季径流占42%~57%。珠江流域输入外流河流域,江水全部注入南海,入海量为3260亿立方米,占中国入海总水量17243亿立方米的18.9%。梧州站实测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199亿立方米,占西江思贤落以上年径流量2300亿立方米的95.6%。最大年径流量3470亿立方米(1915年),是最小年径流量1070亿立方米(1963年)的3.2倍,多年统计的变差系数为0.21。但受桂江汇入的影响,5~10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81.2%,5~8月的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64.2%。珠江汛期降水量多,降水强度大,汇流快,容易形成流域性洪水。珠江流域暴雨强度大、次数多、历时长,主要出现在4~10月,一次流域性暴雨过程一般历时7天左右,主要雨量集中在3天[20]。 含沙量珠江流域主要河流西江、北江东江含沙量沿程变化呈现从上游往下游递减的规律。河流含沙量分布可分为0.50kg/m3以上及0.50kg/m3以下两个变化范围,在0.50kg/m以上的有:北盘江、南盘江、红水河、右江,共占全流域面积的39%,含沙量最大的北盘江区为0.52~3.12kg/m3。其余区域含沙量均在0.50kg/m3以下,占全流域面积的61%。含沙量最小的区域为桂贺江,含沙量为0.09~0.14kg/m3。西江上游区域是流域泥沙的主要来源,上游红水河和东江内大水系水利工程的兴建对河流泥沙的拦蓄明显,造成下游河段的含沙量明显减小。珠江流域含沙量分布的区城特征是:西部大于东部、西南部大于西北部,东南部与东北部差别不大[27]。 地理特征气候珠江流域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东南和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在14〜22°C之间,年平均降雨量约1200~2200mm,无明显干季[11][12]。春季阴雨连绵,雨日较多;冬季很少严寒,雨量稀少;由于夏秋季节又受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雨量集中在夏秋两季,夏季热湿,秋季台风频繁[9]。 珠江流域地处南岭南坡,北部受南岭山脉的阻拦,冬季西北冷高压季风阻滞,多年平均气温14至22°C,为中国南亚热带热量最丰富的地区。珠江流域气候温和,除郁江水系的左右江河谷龙州一崇左、百色一田阳一带的多年平均气温超过22°C外,其他大部分地区都在14°C至22°C之间,年际变化不大。气温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纬度的递增而降低,由内陆向沿海、从西而东递增。上游南北盘江云贵高原区多年平均气温在14°C至20°C之间;流域中部广西的多年平均气温为18.8至22.5°C;北江、东江流域和三角洲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为20.3至21.9°C[28]。流域各地的最低气温一般都在每年的1、2月出现,极端最低气温为1977年2月10日南盘江陆良的零下9.8°C;最高气温的月份,流域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来得早,前者多在5、6月甚至4月出现,后者基本上在7、8月,极端最高气温纪录是1958年4月23日右江百色的42.5°C[28]。 珠江流域雨量充沛,全流域多年平均降雨为1470mm,特点是历时长、强度大,但时空分布不均匀。受峰面或静止峰、热带低压、台风等的影响,每年的暴雨洪水多出现在6、7、8月,水汽来源于南海和孟加拉海的暖湿气流,整个流域的暴雨区有桂林暴雨区、北江中下游暴雨区、滨江暴雨区等。珠江流域水面蒸发量高达1400mm,降水由中西部往中北部依次递减,北部边缘及上游云贵高原地区可划为中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其他大部分地区属南亚热带湿润和十分湿润气候区[9][28]。 珠江流域的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为1282〜2243小时,其中南盘江的陆良为2243小时,红水河的天峨为1282小时。年内日照分配下半年比上半年多,其中最多的是7、8月,一般每月180小时左右,最小为2、3月,每月只有100小时左右[28]。 地质地质构造珠江流域位于东南地洼区一级大地构造单元之中,区内经历过地先强烈活动的地槽阶段(自元古代一下古生代)和地亮相对稳定期的地台阶段(早泥盆世一早三叠世)之后,从中三叠世起已进入新的地壳强烈活动的第三阶段地洼期,本区自第三纪以来进入地洼区的余动期。从地质构造上看,该区位于中国南北区型断裂构造带南端的东侧(小江断裂带),也是南北强烈地震带南端东侧,它主要由二叠一三叠世石灰岩地层组成NNE向的主体构造断裂带,基本上控制了南盘江上游的水系发育,而北盘江则受到NW向构造的影响[19]。 珠江流域约占广东省总面积的60%,在广东流域内的地质构造是以NE向拗陷和隆起为特色,它们的基底构造是加里东运动形成的,海西运动在本区比较稳定,大致继承NE向构造带的发展,以开降运动为主,岩浆和变质作用均不明显。燕山运动使本区再次进入活动期,以块断为主,造成许多断陷盆地,并伴有多期大规模岩浆侵入活动,喜山运动以振荡运动为主。总之广东境内的大断恐和断裂群多形成于早古生代,中生代强烈复活和加剧,对区内水系发育影响甚大,成为主要河道和山岭隆起的基础[19]。 地层特征珠江流域所属各省内均有较大面积的碳酸盐岩系分布,如云南省境内自中石炭统至三叠系均有碳酸盐岩层;贵州省内主要是寒武系、泥盆系至三叠系的碳酸盐类岩层;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自中泥盆统至下三叠统都有碳酸盐类岩层;广东省内则有石灰岩分布于东北部的北江上游、连江、西江下游和粤西地区。而在广东省西南部的雷州半岛上分布有新近系、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在其上叠加有第四纪火山岩,形成较为独特的地下水系统[29]。 珠江流域内丰富的降水、炎热湿润的气候条件以及广泛分布的碳酸盐岩系底层,这些条件都使地下径流对岩石有强烈的溶蚀作用,在岩溶体和暗河系贮存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29]。 矿产资源珠江流域内土地面积大,已探明的矿产有110多种,以锰、铁、钨、铝、锡、硫等储量最大,较著名的矿区有个旧锡矿、六盘水煤矿、平果铝矿、云浮硫铁矿等,近海海域也已探明蕴藏极其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有待开发利用[8]。 地形地貌珠江流域北靠五岭,南临南海,西北部为云贵高原,中部丘陵、盆地相间,东南部为三角洲冲积平原[8]。流域内多为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94.5%,平原面积小而分散,仅占5.5%,总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1]。 珠江流域的地貌从西向东可分为三个部分,即云贵高原、两广丘陵、珠江三角洲[10]。 云贵高原云贵高原位于流域上游地区,属亚热带高原,受地层挤压形成弧后高原,离山系越远,海拔渐降,因此,2000多米的云贵高原逐渐下隆成为1000多米的贵州高原。云贵高原脊线处山丘不高,多为缓坡,所形成的河川,河宽在100米以内,水深为0.5~1.5米,可局部通航[10]。 高原面上地势平缓、地面侵蚀明显,使表层红色风化壳形成厚达20~30m红土层,经剥蚀后出露大片的石灰岩地表岩溶地形。随着流水在岩面冲蚀、溶蚀形成“岩沟”,岩沟之间形成“石芽”状大片“石林”地形。在没有大片石灰岩出露的地方则发育成暗河。高原面还遭受新构造运动的破坏,如地震和断裂,使云南高原中部形成一些“断裂湖”群,如洱海滇池、抚仙湖、阳宗海等湖泊,随断裂方向多呈南北狭长形态[10]。 云贵高原南侧是古生代石灰岩大片出露的地区,滇黔桂交界处的南盘江一红水河河段,河流自高原下泻坡降大、河床切割深入石灰岩层而形成峡谷地形,多呈峭峻矗立岸壁,相应河段水力资源集中成为中国3大水电基地之一。云贵高原边缘区的广西德保、西林一带还可见到高原地形,而其下段的天峨、东兰则破碎成为峰从石山区,只残留有石山山顶、高度一致的夷平面地形,还表现出高原地形切割后的形态[10]。 两广丘陵从南宁到高要的两广丘陵,基本上属于珠江中游区。区内水系发育在200m以下的谷地或台地上,河道纵坡平缓,有利于通航,其中只有横切过山地高丘的河段受岩层控制才形成峡谷或滩险地形。沿河冲积平原和盆地不多,但台地广泛分布,由于河床下切,台地平原取水困难,不利于农业生产[10]。 两广丘陵区中也散布不少侵蚀残留的山地,如广东的云雾山等,这些山地多由花岗岩侵入体或古生代地层的褶皱断裂山地,第四纪以来,在地壳抬升和河流切割深入的作用下,夷平面面积逐渐小,外形多呈高峻山地,这些山地形成的河流有东江、西枝江等。丘陵区的主要河流在地形上有一个共同特点曲流地形,弯曲河流在更新世以来即已形成[10]。 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位于珠江下游区域,是由西江、北江、东江等河流在珠江河口湾内堆积形成的复合三角洲。三角洲平原上河流汇聚交织成网状,来水来沙进入三角洲后经八个主要口门:虎门、蕉门、洪奇沥、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及崖门八大口门流入南中国海,形成独特的“河网-口门-河口湾”构成的河口三角洲系统[30]。 珠江三角洲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向海半封闭盆地,且向海一面有众多岛屿屏蔽。现今的珠江三角洲平原上有许多与北东向构造线一致的丘陵台地,平原的面积占80.6%,其余的丘陵和山地占13.3%,台地和残丘占6.1%[30]。 珠江三角洲接纳了珠江流域的西江、绥江、北江、流溪河、增江、东江、潭江等主要河流的水沙输入,冬江河汇合后不断分汉,形成复杂的珠江三角洲河网,现今三角洲河网共有300多个河段总长度约为1600km,河网密度高[30]。 土壤珠江所在流域幅员辽阔,其构成的地形、气候、植被和成土母质等因素复杂,土壤类型繁多、性质各异,比较广泛分布着红壤、砖红壤、黄壤、山地草甸土等,耕作土壤主要可分为旱地土壤和水稻土壤两大类[13]。 红壤属于潮湿热带和亚热带的土壤之一,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海拔600〜800m的河谷、盆地,广西北部山地、岩溶洼地及砂页岩低山丘陵和广东北部山地;砖红壤性红壤是中国南部亚热带的代表性土壤,主要分布在流域内的广西南部一带、柳江的柳城县、郁江的横县以下及广东的西部;黄壤形成于湿润的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分布于云贵高原海拔600〜800m以上及广西西北部700〜1200m以上的山地;石灰土在流域内凡有石灰岩出露的地方都有分布[13]。 由于亚热带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珠江三角洲区内土壤以赤红壤和水稻土为主要类型,分别占陆域总面积比例为44.8%和40.2%,赤红壤主要分布于三角洲东北部和西北部的山丘地带,水稻土主要分布于三角洲第四系冲积平原,赤红壤的成土母质为燕山期花岗岩,水稻土成土母质为冲积物、残积坡积物以及滨海沉积物。区内还零星分布少量的红壤和潮土,其比例分别为6.54%和4.77%[31]。 生物多样性珠江流域地理位置特殊,良好的水热条件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流域自然植被森林覆盖率为28%左右,中国淡水鱼一半种类都分布在此,鱼类资源十分丰富[13][14]。目前,珠江流域已建立水生生物、内陆湿地自然保护区44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7处[32]。 动物珠江流域22个子流域共有鱼类501种,隶属于195属、46科、13目、1纲;其中有2个特有属,分别是金线鲍属、云南属;以鲤形目种数最多,有353种鱼,约占珠江流域所有鱼种的70.46%[14]。其中珠江流域淡水鱼约有250种,除鲤、鲫、鳊、青、草、鲢、鳙等鱼类外,尚有本流域独有的鲮鱼、卷口鱼;特有鱼类约126种,如南方波鱼、海南异鱲等;被列入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品种的有25种,如广东鲂、赤眼鳟等[1][14][32][33]。此外,流域河道又多洄游鱼类,如鲥鱼、鲚凤、鰶、艮鱼、鳗鲡、花鳗、鲈、鲻等,还有中华鲟、中华白海豚、鼋、花鳗鲡、金钱鲃、大鲵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32]。 珠江流域还有短尾猴、中华秋沙鸭、黄喉貂、中华斑羚、穿山甲等动物[34]。仅曲靖市珠江源自然保护区就有动物分属于4纲24目45科,哺乳类动物8目15科15种,鸟类13目22科29种,爬行类2目5科7种。主要的保护物种中,有国家I级保护动物黑鹤,国家II级保护动物穿山甲、猕猴、斑羚、红隼、黑鸢、灰鹤、白腹锦鸡等[35]。 植物在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作用下,珠江流域林地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其次为针阔叶混交林。阔叶林以常绿栋类、木兰科、安息香科较多;针叶林以马尾松、杉较多,还有云南松、热点松柏、建柏等。流域自然植被森林覆盖率为28%左右,其中云南覆盖率为32.7%、贵州30.0%、广西39.3%、广东43%,海南达51%[13][36]。 珠江上游就珠江源保护区内共有200多科、1900多种植物,其中松科主要以云南松、华山松和高山松为主要代表,伴生树种包括云南含笑、滇润楠、云南樟、滇朴、梁玉茶等高原特有物种[37]。 珠江中游广西津湿地覆盖有层次丰富的陆地植被、湿生植被、挺水植被、沉水及浮水植被,已知维管植物有98科204属246种,湿地植物39种。大多是被子植物,尤以密齿苦草、水蓼、穆草、穗花狐尾藻、马来眼子菜、喜旱莲子草最为常见。其中,水蕨和樟树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水蕨主要生长在独石湾潜水湿地区域,数量不足100株[38]。 珠江下游广东区域湿地植物共有高等植物627种,分属于94科、257属,其中苔藓植物3科3属3种;蕨类植物9科9属15种;裸子植物1科3属4种;被子植物81科242属605种[39]。广东湿地植物共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5种,其中莼菜、水松是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水蕨、药用野生稻、普通野生稻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植物。此外,野生睡莲、珊瑚菜、宽叶泽苔草、榄李、玉蕊、龙舌草、四子柳等分布范围很狭窄,是珍稀的湿地植物[40]。 人类活动历史沿革珠江流域是一个以珠江水系为纽带,主要包括两广以及湘、滇、黔诸省部分地区的地理单元,纵观历史,该域人口移动主流变迁历经了三个阶段[41]。 第一阶段:人口移动以原始发祥居民在域内的短距流动为主流,大致从170万年以前的云南元谋人时代至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在这数十上百万年中,区域内各地繁衍子孙并发生部落吞并,形成了最原始的人口流动。尽管人口基数小,流动缓慢,但珠江流域已经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统一的人口流动地理空间[41]。 第二阶段:人口移动以大量中原汉族人民由外而内、由北而南长距迁入流域地区为主流,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至公元1368年明王朝建立。中原人民因为逃避战乱、仕官迁升、贬官发配、随军平叛、寻找宽乡和经商等等原因南下迁居,尤其到了中国政治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两宋时期,汉族南移浪潮更甚[41]。 第三阶段:人口移动以流域下游地区人口大量向中上游地区和海外诸多国家地区分别呈东西和外拓走向的长距流动为主流,这一阶段大致经历了580年,从1368年明王朝建立到1949年民国时代结束。珠江下游地区在内的东南海一带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以佛山、广州为核心的三角洲地带农业、手工业、商业外贸迅速发展,这成为域内前所未有的促进人口流动的新的强大的内在动因,生产和消费能力的较大提高,刺激了广东地区人口的剧增。当发展到人口过多时,就开始了内迁、外迁。内陆路为广东溯珠江水系向中上游桂、滇、黔地区迁徒,横贯全域,呈典型的东西内陆路一走向;海外路为广东渡海迁往我国台湾等诸岛区、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南洋各国,或沿海岸西行迁往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41]。 交通运输珠江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内河水运大动脉,珠江水系现有通河航道865条通航里程8010公里。其中珠江三角洲河通航里程5823公里,四级以上航道里程901公里,东江北江已形成六级或7级航道,榕江和韩江分别形成三级和七级航道。10多年来,珠江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0多亿元,初步形成了以通航1000吨级及以上标准航道为骨以四级航道为基础,江海直达,连通港澳的航道运输网,与西南等省区衔接的省际航道能力大幅提高。珠江航运发展促进了珠三角地区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巩固了香港世界集装箱第一大港的地位。2003年,珠江水系完成货运量2亿多吨,完成客运量1728万人次。珠江水系各港口共完成货物吞吐量3亿多吨、集装箱吞量599万标箱、旅客吞吐量1500万人次。每年通过珠江完成集装箱运量维持在250万标箱的水平,约占香港集装箱总吞吐量的14%[42]。 水利工程珠江各支流水量充沛,且中上游落差比较集中,水利资源丰富。珠江流域已建成各类型水库工程13988座,总库容706亿立方米;修筑加固堤围20500多公里,水闸8500多座;已建水电站总装机容量950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34.3%;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2万平方公里;水利工程现有年供水能力835亿立方米;现有灌溉面积6392万亩,其中建成万亩以上灌区780处;水利化程度达67%。各项水利工程发挥了防洪、发电、灌溉、供水、航运等综合效益,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8][20]。 飞来峡水利枢纽飞来峡水利枢纽位于北江干流中下游,是广东省和水利部的重点工程和北江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的关键性工程,所在地区属清远市,南接广州,北界湖南,东联韶关,西邻广西,有“三省通衢,北江要塞”之称[43][44][45]。工程以防洪为主,兼有航运、发电等多种效益,于1994年10月18日正式奠基开工,于1999年10月正式投入试运行[45]。 飞来峡水利枢纽主要建筑物由拦河大坝、船闸、发电厂房和变电站组成。拦河大坝高52.3米,主、副坝坝顶总长2952米,坝顶为8米宽公路。水电站是北江干支流上最大的水电站,发电站属于低水头径流式电站,厂房为河床式,厂内安装了奥地利生产的4台单机容量为3.5万千瓦的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14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5.55亿千瓦时,水轮机转轮直径7米,转轮直径个单机容量处当时国内同类机组中之冠[44]。 大藤峡水利枢纽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坝址位于珠江水系西江流域黔江干流大藤峡出口,地属广西桂平市,是红水河水电梯级开发的第十个梯级坝址,坝址控制流域面积19.86万km2,占西江流域面积的56%[46]。工程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航运等综合效益,在珠江流域防洪减灾和水资源综合利用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地位[47][48]。 枢纽主要建筑物由高低孔泄洪闸、电厂、船闸、冲砂闸及甘王闸组成,电站装机8台,总容量为1600MW。坝址区基岩为泥盆系浅海相碎屑沉积岩,软弱夹层较多,坝址上游2m有一个呈90°的大弯道,处在峡谷里,峡谷出口河宽由500m逐渐扩展到2500m,河底高程由-50m变为20m,河道内有深潭、浅滩、水下鱼石、蓬拱石,两岸石梁密布[46][47]。坝址处多年平均径流量1340亿m3,多年平均流量4240m3/s;工程正常蓄水位61.0m,水位47.6m,起调水位47.6m,水库总库容34.3亿m3,防洪库容15亿m3;电站总装机容量1600MW(8台机组),多年平均年发电量61.30亿kw·h;规划航道等级为I级,多年船闸设计通航最大船舶等级3000t。根据工程任务要求,大藤峡水利枢纽每年6-8月按照防洪水位47.6m运行,4、5、9月按59.6m运行,10月至次年3月按照正常蓄水位61.0m运行[48]。 环境问题与保护环境问题水污染珠江流域的水污染形势并不理想,尤其是珠江三角洲的废污水排放非常突出,已占总量的60%以上,另外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偏低。珠江污染已造成沿江地区严重的水质性缺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目前,珠江口已成为华南第一大、国内第二大污染型口岸[49]。 近年来,珠江流域范围内已经出现了大气、水体、土壤污染相影响的格局,体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日益加剧,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相互叠加、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问题突出,逐渐形成了复合型污染,随着城市的扩张、人口的增加、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污染越来越严重,生活污水的排放数量和污染负荷迅速上升,甚至已经超过了工业污染[49]。 来自于农业方面的面源污染已经成为珠江流城水污染的一个重要特征,农业面源污染在各类环境污染中的比重已经达到30%~60%,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超过了城市和工业污染的排放总量。由于传统的施肥和灌水技术相当落后,导致化肥的利用率偏低,造成大盘的化肥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水环境,使农田中的水城富营养化或饮用水源硝酸盐含量超标[49]。 珠江流域从局部的点污染逐渐变成全流域的污染,并且污染从河流下游向上游转移,从干流向支流转移,水污染问题早已超越局部和“点源”的范围,发展成为越来越严重的流域性问题。水污染引发珠江流域水资源短缺和水生态问题。由于水污染程度的加剧,导致珠江流域内区域水质性缺水,引发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的水污染还导致水体中和周围地区的动植物大量死亡,使水域的生态物种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并引发了一系列的水生态问题,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系统健康风险[49]。 生态问题东江其源头位于江西省寻乌县境内,该县在生态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森林资源的过度采伐及森林结构不合理,导致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被削弱此外,采矿活动也造成水体中重金属含量过高,20世纪50年代初期本流域内森林覆盖率仍有50%,而现在只有19%~21%[50]。 珠江流域喀斯特峰从洼地主要分布于桂西、黔南、云南一带,裸露岩溶区总面积达17760km2,占流域总面积的40%。喀斯特地区在暴雨时易内涝,雨停后集水垂直泄漏又造成土壤干旱,因此水土流失过程极快,同时该地区石从土质的特点也使植被恢复较为困难。据土壤侵蚀遥感调查,位于云贵高原东翼的珠江流城南、北盘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40.1%,年土壤侵蚀量6690万t。1999年广西水土流失面积占自治区总面积的13.5%,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长期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土地破坏、水旱灾害频繁,同时也使流域内氨氮、总铁、悬浮物大量增加,下游水质变差,水库、河道泥沙淤积等[50]。 珠江河口湿地资源十分丰富,类型多样,其中的红树林沼泽地不但是国家级保护区,也是调节河口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过去,珠江河口滩涂的开发利用使红树林面积锐减了75%,现约存1.2万km2左右,仅湛江仍有较大面积的成林树。红树林的锐减使以红树植物为主体,包括鸟类、水生动物、藻类等的红树林湿地系统遭受破坏,特别是栖底生物的减少和消亡对河口生态系统的影响巨大。此外,红树林湿地具有去除水中磷和吸收环境中重金属的作用,是沿海的一道绿色屏障,红树林的严重破坏加剧了海岸侵蚀的趋势,所造成的水环境污染可能导致鱼塘生态环境恶化[50]。 环境保护珠江水利委员会研究珠江水利形势后,提出了“维护河流健康,建设绿色珠江,争创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流域典范”的治水思路,从以下几个措施为出发点,加强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和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51][52]。 建立水环境监测系统2004年,珠江流域各省扩大环境监测合作平台、强化流域各省环境监测站的水环境监测信息共享,加强流域各站之间的全面工作交流,完善珠江流域水环境监测网,建立泛珠三角区域水环境监测网络[53][54]。2008年,珠江委组织编制了《珠江委处置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响应制度》,明确珠江流域(片)突发水污染事件分级标准、组织体系、预警机制及应急响应程序[53][55][56]。 保证水环境保护资金专款专用2004年,广东省制定了《广东省珠江流域水质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并安排了“广东省珠江流域水质保护专项资金”,保证水环境保护资金使用到专属途径。该专项资金的重点是支持广东省珠江上游地区和经济实力较弱的地区的流域水质保护,主要用于被列入广东省珠江水循环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项目,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危险废物和固体废物的处理项目、生态保护建设项目等[53][57][58]。 加强流域间关于水环境保护的合作2005年1月,流域内各省区主要负责人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国家批准实施《珠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建立泛珠三角区域河流水污染防治协调机构,泛珠三角区域内各省水环境协调治理,形成跨行政区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监测联动机制,共同制定突发事故应应急预案,进一步推动珠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工作[53][59]。 建立珠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体系2005年6月,《东江源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实施方案》针对珠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由中央、省、市、县级政府财政出资,每年拿出一定数额作为生态环境补偿资金[60][61][62]。此外,广东省从广东深圳供水工程的水费里每年拿出1.5亿元,建立一种上下游区际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用来保护东江源区的生态环境,这一措施从2005年一直实施到2025年[53][63]。 逐步建立水事矛盾纠纷预防协调机制2007年,水利部结合云、贵、粤等7省的实际情况,在贵阳签署了《珠江流域跨省河流水事工作规约》。规约规定,跨省河流的流域综合规划由流域管理机构会同所在地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提出意见规划是边界各方开发利用跨省河流的依据,不得单方面擅自修改。规划还建立了相邻省(区)及相地、州、市、水事活动协商机制,省河流(河)上的水事活动必须经过双方共同规划和协商,加强了珠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及保护,维护省际边界地区正常的水事秩序和水资源安全[53][64][65]。 风景名胜珠江流域面积广阔,多山地和丘陵地形,中上游多以自然风光为主,借助现有的珠江源风景区与珠江源水乡旅游项目形成良性互补,建立区域旅游品牌;下游以两岸景观为基础,结合珠江历史文化底蕴和珠江口海岛自然风光,利用文旅融合的方式发展旅游业[66][67][68]。珠江流域国家级旅游资源众多,例如黄果树瀑布、桂林山水、泸沽湖等[69][70][71]。 黄果树瀑布黄果树瀑布位于州省镇宁布族族自治县境内,东北距贵阳市约150公里,经纬度范围东经105°40'、北纬25°50',是中国最大的瀑布,也是世界最壮观的大瀑布之一[72][73]。在黄果树瀑布的四周,还分布着20多个各具风韵的大小瀑布,它们集中分布在打帮河上游两支流陵河和白水河上,统称黄果树瀑布群[72]。 黄果树瀑布落差74米,宽81米,陡坡塘滩面宽达350米,是世界上唯一能从上、下、左、右观看的瀑布,也是世界上唯一有水帘洞从其半腰贯通(全长134米),且能从洞内向外观瀑、听瀑、摸瀑的瀑布[73][74]。黄果树大瀑布有6个观景台和1架铁索桥,位置不同视角不同,大瀑布的壮美也是多维的,仲夏时节,黄果树瀑布进入一年中的最佳观赏期。同时,这里还是86版《西游记》里《敢问路在何方》的片尾曲同款[74]。 泸沽湖泸沽湖位于滇西北高原距宁蒗县城72公里处,湖水域面积为58平方公里,海拔2690米,平均水深45米,最深处90余米,透明度高达11米,是泸沽湖风景名胜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高原明珠”之称。湖中有五个全岛、三个半岛和一个海堤连岛,泸沽湖包括了以摩梭风情为主体兼有其它相应民族的民风民情、原始宗教文化、独具特色的文化遗迹和多种趣闻传说等[75]。 漓江漓江历史上曾名桂水,流经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三大城市桂林市,属珠江水系的桂江上游河段,发源于兴安、资源县交界处海拔1732米的越城岭老山界南侧,位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漓江流域拥有丰富的自然山水景观,精华段指由桂林磨盘山码头(竹江码头)至阳朔83公里的漓江,犹如一条青绸绿带,盘绕在万点峰峦之间,沿途景点有:九牛三洲、黄牛峡、望夫仙石、冠岩、绣山、黄布倒影、石人推磨等等,其中黄布倒影是现版20元人民币取景图案。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景色最为优美的岩溶景区,号称“百里漓江画廊”[76][77]。 相关文化岭南文化岭南,指五岭以南地区,在地域上包括今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部分地区。由于岭南地区北边有山,南边有海,使岭南地区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且从中孕育于岭南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存在有“重农抑商”的价值观念,中原正统汉文化下的社会经济一直以自给自足、单一化生产的农业经济为主,而岭南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一直是一个商业贸易比较发达的地区,“崇利”的商品价值观念渗透到岭南社会各个角落,广东尤其是广州、潮州等地,人们经商活动十分普遍。岭南文化具有开放性,与海内外各种文化交流碰撞,兼容并蓄,这种包容南北、兼纳中西的特点,在民俗、饮食、艺术、建筑、宗教等文化内容上均有反映,与其他地域文化相比,岭南文化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岭南文化又可分为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区域内部又表现出鲜明的区域差异。特别要指出的是,岭南文化的兼容性还表现在对立异质文化的共生上,在岭南常可看到这样高度文明的科学技术与极端落后的封建迷信中许多家庭和市民身上同时并存,相安无事,这是岭南文化兼容性的奇物反映[17][78]。 相关诗文潮涌牛栏外,舟停蜑户旁。月高人不寐,隔浦是歌堂。——朱彝尊《夜泊珠江》[79] 珠江烟水碧濛濛,锦石琪花不易逢。——黄佐《雨后海珠登望》[80] 珠江烟波接海长,春潮微带落霞光。——屈大均《珠江春泛作》[81] 我爱珠江好,天南接大洋。山家蚝壁峙,海市鲎帆扬。——胡会恩《珠江杂咏》[82] 百越女牛星拱北,三门笳鼓水归东。戈船潮暗琵琶月,珠寺沙香茉莉风。——黄任《珠江夜泊》[83] 历史人物徐霞客(1587一1641)是世界近代地理科学的先驱,他暮年横越中国南方六省(今浙赣、湘、桂、黔、滇),持续4年的长途地理科考旅游,特别是系统地、大面积地考察了中国西南地区的岩溶地貌以及水文地理状况、水系源流特征和规律,奠定了他在中国乃至世界近代综合区域地理研究领域中跨越时代的功绩[84]。
|
|
来自: 新用户9958497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