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发明里的印刷术确切地说应该是泥活字印刷,据记载泥活字是宋代毕昇发明的。毕昇是一个从事雕版印刷的工匠,一直身处雕版印刷的第一线。 在长期的雕版工作中,发现了雕版印刷的最大缺点,就是每印一本书都要重新雕一次版。雕版过程中也要及其小心谨慎,一刀刻坏了,整块板子就都得重新雕刻。这不但用时较长,而且加大了印刷的成本。 雕刻出错的字还有一个补救的方法,把错误的部分挖掉。另外拿一个跟这个字大小一样的木块,重新刻一个同样的、正确的字,把这个字粘贴到出错后清理过的地方,这样就可以正常使用了。 韩愈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善于思考的毕昇考虑到,如果有很多的这样的替补活字,在印完一部书后,不是可以不用重新刻板,只重新排一下版就可以印下一部书了吗? 如果改用活字版,只需要雕制一副活字,则可排印任何书籍,活字可以反复使用。虽然制作活字的工程大一些,但以后排印书籍则十分方便。正是在这种启示下,毕昇发明了活字版。 毕升试验过木活字印刷,由于木料纹理疏密不匀,刻制困难,不同的木头制成的木活字沾水后变形不一,以及和药剂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等种种原因,所以没有采用木活字。经过反复实验,最后确定了用胶泥制作字模,从此便有了活字印刷。 迄今为止,发现存世最早的活字印刷是1965年浙江温州出土的,一件印本残页《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有关专家考证认定为毕昇之后大约50年(1103)北宋时期的泥活字印本。 但是,毕昇的发明并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和社会重视,也没有得到推广和应用。他去世的时候沈括收集了他的泥活字,并把这项技艺收入到他的《梦溪笔谈》里。 文字记载“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泥活字的的出现标志着印刷术的诞生。虽然早在宋代就出现了活字,但是,雕版印刷在书籍制作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印书一般是分批次印刷,现在也是这样,先印一批,等这一批卖完了,再印下一批。与今天不同的是,那时需要书籍、有能力购买书籍的人很少,所以每次的印刷量都不多。又因为那时的书籍品种较少,一种书籍往往需要隔很长时间后,反复印刷。雕版印刷的固定版式正好适合长期保存,再次印刷不需要重新排版,为了节约时间和成本,书商一般都选择雕版印刷。 活字印刷则适合一次性多印,印数少了就不显得快捷了,因为活字印刷又是排版,又是校版,又不易存放。这些问题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早有提醒,“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但是随着物质的进步,文化的进步,需求的增多,特别是机械的应用。活字印刷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活字印刷慢慢取代了其他的印刷方式。后来,活字印刷成为工业时代文明的主要传播者。 我国的活字最早可以追溯到民国。商务印书馆把单个的活字排印技术称作“聚珍版”。著名篆刻家丁辅之、丁善之兄弟在宋板书的基础上创制了一套活字体系,在印刷史上被称作“聚珍仿宋字”,它开启了我国汉字系统的现代文明,铅印时期使用的铅字就是在这个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