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瓦屋苏家地
墟沟眉山堂苏氏
董家瓦屋苏家地——墟沟眉山堂苏氏
这句民谚说的是当时墟沟城两大望族:董氏的房子多,苏氏的土地多。
墟沟在清、民时期的所谓“望族”有哪些呢?一般上了年纪的当地人大多数都知道声名显赫的“董王邵”,其他族姓则知之甚少,或基本一无所知。其实,在这三家发达前后,还有一个家族曾经兴旺数代,这个家族就是墟沟的眉山堂苏氏,据传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三子苏过之后。
据墟沟苏氏家谱载,明初,苏氏在苏南的一支从苏州辗转迁到墟沟(北城),苏氏先祖在墟沟东海营任军官,之后在墟沟定居,购地、置业、经商,数十年间迅速崛起,成为墟沟望族。
苏氏在鼎盛之时,在墟沟拥有很多土地,以墟沟大石桥(上元桥)为起点,北至陇海铁路南侧陈氏田园、胡沟,东至小北街西侧,南至胡家岭(海棠南路水塔附近),西至西街人民商场附近,大都是苏家的土地。苏家购置的田产,“在当时占整个墟沟城一半”,当时墟沟有“董家瓦屋苏家地”的民谚。董家就是“董王邵”之首的东街董氏。苏氏先祖曾以24两纹银,在北固山胡沟购地600亩,作为苏氏茔苑地。苏氏茔苑,“气势宏大,古树参天,名贵树木二十余株,均为当地罕见树木。”当时有民谣:“一过鹰游门,望见苏家茔”足见苏氏茔苑之巨。鹰游门,即连岛与云台山之间的海峡。当时,北固山植被稀少,只有苏家茔苑一片郁郁葱葱,船只一进鹰游门便可看见。现今,仍有苏氏先辈坟墓在北固山。北固山
墟沟首富王恒大家的恒立大楼(刘海戏金蟾)的地皮原先也是苏家的,苏家家道中落后卖于邵家,邵家出事后又卖于槐荫堂王家。恒立大楼西侧的五福堂陈其文家大院的地皮也是从苏家购得,当时陈家做香、酿酒、开木匠铺,在墟沟街有五爿店,苏立铎老人的三爷想到陈家学做香,陈家想买苏家的地,于是苏家将恒立大楼西侧的一块地(现人民商场处)卖给陈家,苏家学了做香技艺,一直传了几代。王公玙家老宅(槐荫堂王家大院)的对面街北临墟沟涧有一座两层小楼(解放前是陇海浴池,解放后还是澡堂。)就是苏氏苏克弼所建。澡堂向东至北街起初都是苏家土地和宅院,清朝时曾卖了一段给三槐堂王氏开店,就是著名的“同兴店”,“同兴店”地处十字街口,生意非常红火。王公玙的爷爷王广生在1894年之前曾在同兴店做过多年掌柜,1894年才辞职自己经商。恒大王氏(槐荫堂王广生家)“复海”后从东海“石榴树”返迁而来,起初并不富裕,经商后至1900年左右才富裕起来,他家位于上元桥(大石桥)东南的老宅(王家大院)的历史应该在“同兴店”之后。同兴店的地皮是从苏氏购得的,恒大老宅的地皮也有可能来自苏氏(待考)。
北固山天主堂的地皮原来也是苏家的,民国早期,胡沟有位教书的“胡二先生”,能说会道,妄称北固山是其家产,将其中一块卖给洋人建了教堂(现铁路疗养院),苏姓族人知晓后找“胡二先生”理论,胡矢口否认。苏家欲报官处理,恰逢抗战爆发,时世动荡,苏家败落,也无能人出头,此事不了了之。苏家田产不仅分布于墟沟,灌云等地也有苏氏所置田产。
据健在的苏氏老人回忆,到民国初期,苏氏因“后辈数代子孙不求上进,嗜赌成性,将家产散尽。”“至五世时,已经无一寸土地,住在苏氏大园地的边角破屋,颇为凄惨,"业成数代的苏氏音然光收基暗,戛然衰落,每当忆及往事,苏氏后人莫不痛心疾首,感慨万分。
在墟沟,因不良习性而衰落的并非苏氏一家,据民国有关资料记载,1932年--1936年间,陇海铁路开通,连云港码头投产,墟沟成为权贵和富商的投资热+地价狂飙,翻了十几倍,有地人家靠卖地获利巨大,许多人家子孙有了钱,便崇尚浮华,不事生产,吃喝嫖赌,几年间坐吃山空,沦为穷困之家,“其兴也勃焉,其败也忽焉”竟然应了“财主无三辈”那句老话,教训不可谓不深。
解放后,苏氏后人痛定思痛,奋发向上,在各个领域都有出类拔萃的人,有清华大学高材生,有教授,有干部,有法官,有技术人员,他们重新为墟沟添彩,为苏氏争光,此是后话。
附录:
王公玙在《畸园残稿》中记述道:“我们先代的家,原在南街西街交接处的十字路口。在镇的当中,有一条山涧穿过西街,因而西街的涧上有一座石桥,我们的宅基便伸展到这桥头和涧边。以后各支分散,紧靠桥头和沿着涧边那一宅,便由我祖父兴建房屋在那上边,成为我幼年的家。我们习称之为老宅。以后我家逐渐建筑一些房屋,在南街的南头,即吉人大叔用作开设崇正小学的地址,建一住宅,家人多改住此处,遂将老宅悉作商店之
用……在老宅的斜对面,隔着山涧有一口孤零零的大房子,在败瓦颓垣当中,颇形荒寂。幼年听人称之为'大衙门’,稍长,知此处乃复海后,为防务关系,设一都司,该处即都司衙门,后都司迁驻南城,故此处颓败。”
征求意见稿,希望知情者指正!瀛洲居士2023年5月20日星期六
-视频仅为示意,与文中内容无关-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传播了很多。——这句话,,无从考证,但说得好!
END
来源:瀛洲居士
点开此处了解更多 本文内容不代表本号观点
董家瓦屋苏家地
墟沟眉山堂苏氏
董家瓦屋苏家地——墟沟眉山堂苏氏
这句民谚说的是当时墟沟城两大望族:董氏的房子多,苏氏的土地多。
墟沟在清、民时期的所谓“望族”有哪些呢?一般上了年纪的当地人大多数都知道声名显赫的“董王邵”,其他族姓则知之甚少,或基本一无所知。其实,在这三家发达前后,还有一个家族曾经兴旺数代,这个家族就是墟沟的眉山堂苏氏,据传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三子苏过之后。
据墟沟苏氏家谱载,明初,苏氏在苏南的一支从苏州辗转迁到墟沟(北城),苏氏先祖在墟沟东海营任军官,之后在墟沟定居,购地、置业、经商,数十年间迅速崛起,成为墟沟望族。
苏氏在鼎盛之时,在墟沟拥有很多土地,以墟沟大石桥(上元桥)为起点,北至陇海铁路南侧陈氏田园、胡沟,东至小北街西侧,南至胡家岭(海棠南路水塔附近),西至西街人民商场附近,大都是苏家的土地。苏家购置的田产,“在当时占整个墟沟城一半”,当时墟沟有“董家瓦屋苏家地”的民谚。董家就是“董王邵”之首的东街董氏。苏氏先祖曾以24两纹银,在北固山胡沟购地600亩,作为苏氏茔苑地。苏氏茔苑,“气势宏大,古树参天,名贵树木二十余株,均为当地罕见树木。”当时有民谣:“一过鹰游门,望见苏家茔”足见苏氏茔苑之巨。鹰游门,即连岛与云台山之间的海峡。当时,北固山植被稀少,只有苏家茔苑一片郁郁葱葱,船只一进鹰游门便可看见。现今,仍有苏氏先辈坟墓在北固山。北固山
王公玙家老宅(槐荫堂王家大院)的对面街北临墟沟涧有一座两层小楼(解放前是陇海浴池,解放后还是澡堂。)就是苏氏苏克弼所建。澡堂向东至北街起初都是苏家土地和宅院,清朝时曾卖了一段给三槐堂王氏开店,就是著名的“同兴店”,“同兴店”地处十字街口,生意非常红火。王公玙的爷爷王广生在1894年之前曾在同兴店做过多年掌柜,1894年才辞职自己经商。恒大王氏(槐荫堂王广生家)“复海”后从东海“石榴树”返迁而来,起初并不富裕,经商后至1900年左右才富裕起来,他家位于上元桥(大石桥)东南的老宅(王家大院)的历史应该在“同兴店”之后。同兴店的地皮是从苏氏购得的,恒大老宅的地皮也有可能来自苏氏(待考)。
北固山天主堂的地皮原来也是苏家的,民国早期,胡沟有位教书的“胡二先生”,能说会道,妄称北固山是其家产,将其中一块卖给洋人建了教堂(现铁路疗养院),苏姓族人知晓后找“胡二先生”理论,胡矢口否认。苏家欲报官处理,恰逢抗战爆发,时世动荡,苏家败落,也无能人出头,此事不了了之。苏家田产不仅分布于墟沟,灌云等地也有苏氏所置田产。
据健在的苏氏老人回忆,到民国初期,苏氏因“后辈数代子孙不求上进,嗜赌成性,将家产散尽。”“至五世时,已经无一寸土地,住在苏氏大园地的边角破屋,颇为凄惨,"业成数代的苏氏音然光收基暗,戛然衰落,每当忆及往事,苏氏后人莫不痛心疾首,感慨万分。
在墟沟,因不良习性而衰落的并非苏氏一家,据民国有关资料记载,1932年--1936年间,陇海铁路开通,连云港码头投产,墟沟成为权贵和富商的投资热+地价狂飙,翻了十几倍,有地人家靠卖地获利巨大,许多人家子孙有了钱,便崇尚浮华,不事生产,吃喝嫖赌,几年间坐吃山空,沦为穷困之家,“其兴也勃焉,其败也忽焉”竟然应了“财主无三辈”那句老话,教训不可谓不深。
解放后,苏氏后人痛定思痛,奋发向上,在各个领域都有出类拔萃的人,有清华大学高材生,有教授,有干部,有法官,有技术人员,他们重新为墟沟添彩,为苏氏争光,此是后话。
附录:
王公玙在《畸园残稿》中记述道:“我们先代的家,原在南街西街交接处的十字路口。在镇的当中,有一条山涧穿过西街,因而西街的涧上有一座石桥,我们的宅基便伸展到这桥头和涧边。以后各支分散,紧靠桥头和沿着涧边那一宅,便由我祖父兴建房屋在那上边,成为我幼年的家。我们习称之为老宅。以后我家逐渐建筑一些房屋,在南街的南头,即吉人大叔用作开设崇正小学的地址,建一住宅,家人多改住此处,遂将老宅悉作商店之
用……在老宅的斜对面,隔着山涧有一口孤零零的大房子,在败瓦颓垣当中,颇形荒寂。幼年听人称之为'大衙门’,稍长,知此处乃复海后,为防务关系,设一都司,该处即都司衙门,后都司迁驻南城,故此处颓败。”
征求意见稿,希望知情者指正!瀛洲居士2023年5月20日星期六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传播了很多。——这句话,,无从考证,但说得好!
END
来源:瀛洲居士
本文内容不代表本号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