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芙蓉古镇,鼓乡苗寨桃花源(叶平)

 叶老师YP 2023-08-07 发布于湖北

芙蓉古镇篇包括了湘西永顺县的芙蓉镇、吉首市德夯苗寨和湘西门户常德市的桃花源。这里是湖南省临近著名自然景观武陵源的又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两者互为犄角,相得益彰。它们就像凤凰古城一样,是湘西人文旅游不可不去的胜地,正可谓“芙蓉国里尽朝晖。本篇游记,亦为作者多次游历这些地方的记录合成,尽管时间已逾近十余年。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2021年12月,张吉怀高铁线路通车,把常德桃花源景区、吉首德夯苗寨、永顺芙蓉镇与湘西凤凰古城、张家界景区连接在一片,并可以直接连通湖南长沙、贵州贵阳和湖北恩施咸丰,构成了湘西最美高铁风景线。

永顺芙蓉镇



芙蓉镇,本名王村,位于湖南湘西自治州永顺县,是湘西的四大名镇之一,享有“楚蜀通津”之美誉。因在此拍摄了电影《芙蓉镇》,遂更名为芙蓉镇。因宏伟的瀑布穿梭其中,又称“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芙蓉镇融自然景色与古朴的民族风情为一体,溪洲铜柱、土王行宫、土家吊脚楼、青石板路和刘晓庆的米豆腐等等,它作为猛洞河风景区的门户,是寻幽访古的最佳景点,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


芙蓉镇高铁站,距离芙蓉镇景区仅2.5公里,再也不用像当年我们去景区那样,艰难跋涉。

芙蓉镇这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村落(王村),却拥有两千多年历史。其实“王村”不是路人所理解姓王的村子,而是历史上当地土司王的“王城”。王村原来是秦汉时期土王的王都,古称酉阳;五代十国时改称溪州。土司王府迁都后,王村又作为土司行宫持续了600多年。现今系土家族、苗族、汉族杂居的民族镇,土家族占总人口80%以上。


芙蓉镇景区的大门是个土家族建筑风格的寨门,门匾上的“芙蓉镇”是影片《芙蓉镇》的著名导演谢晋书写。


穿过古色古香的大门,走进曲折幽深的大街小巷。

五里石板街
临水依依的土家吊脚木楼以及青石板铺就的五里石板街,处处透析着淳厚古朴的土家族民风民俗。

从河岸码头,沿古老的青石板台阶曲折而上。


一排排、一栋栋依山而建的黑青瓦小木楼,尽显土家族特有的建筑风格。


青石板台阶继续曲折而上。

土家族特有风格的建筑比比皆是。


在2300多年的历史中,芙蓉镇作为水陆交通的要塞,一直是通商的黄金口岸。据史书记载,在清朝乾隆、嘉庆、道光年间芙蓉镇的店铺就有560余家,每日骡马千余、商贾云集,一派繁荣景象。


而今的古街,虽说缺了身着长袍立于高柜的商人,店铺却也摆满了琳琅满目、富有古镇特色的精美物品。

店铺多数已重新进行过装修,售卖食品、服装和旅游纪念品等商品。

土家小背篓,令人想起了那首民谣:小呀嘛小背篓……


墙上高悬的照片,表明朱镕基总理曾来过这家店铺。


繁华的五里长街


繁华的五里长街


在繁华的五里长街留影

溪州铜柱
芙蓉镇的民俗风光馆里,陈列着记载土家族政治军事历史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溪州铜柱'。

公元940年,湘西土家族首领彭士愁与楚王爆发“溪州大战”,双方交战后媾和,缔结盟约,划彊而治,铸铜柱为证,把战争的经过与议和条款,镌刻于铜柱之上。

溪州铜柱高4米,重5000斤,柱身为中空八面体,柱上刻有'复溪州铜柱记',共41行,2300余字。

铭文字体没有什么艺术价值,楷书比较潦草,主要是内容有历史意义,记录了土司和官府经过一场战斗之后签订的协议,奠定了当地土司自治管理制度的法理依据,是研究土家族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土家族视铜柱为神物。此铜柱原立于溪州故城,1961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1969年,酉水下游凤滩水库建成,铜柱处于淹没区。经国务院批准,于当年十一月将铜柱置于王村(即芙蓉镇),使千年古镇更加熠熠生辉。
电影《芙蓉镇》拍摄地

电影《芙蓉镇》是根据古华所著同名小说改编,由谢晋执导,刘晓庆、姜文主演。该片是一部反映建国以来多次政治运动中小人物悲欢离合的电影。通过芙蓉镇上的女摊贩胡玉音、右派分子秦书田等人在的一系列运动中的遭遇,对上世纪50-70年代那段特殊的历史做出了深刻的反思。芙蓉镇上的风风雨雨正是中国当代社会历程的缩影。影片在1987年第7届金鸡奖上获得最佳故事片,最佳女主角等5项大奖。


难忘的电影《芙蓉镇》海报


芙蓉镇保留至今的电影院。

《芙蓉镇》石板街拍摄点。


芙蓉镇还有“国营饮食店”?


到处可见刘晓庆签字的“米豆腐店”。


走过贞节牌坊


这里才是113号米豆腐店——正宗的刘晓庆卖米豆腐的店铺。


米豆腐味道酸酸辣辣的,是湘西人的口味,就像湘西人敢爱敢恨的性格。


值得尝尝正宗的味道。

芙蓉镇土司文化

走进芙蓉镇铜柱园,这里塑有楚王和当地“土王”签订和约“溪州铜柱”场景的群雕,仿佛在诉说着土家人与汉人由战而和的历史。不过广场上这个铜柱是仿制品。


铜柱园里的长岭子铜柱,上刻着“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充分显示了领土完整和主权不容侵犯的气势。


溪州土司广场便是历代“土司王”接待各州来宾,跳摆手舞的地方,当地人把这儿称为溪州土司广场。在广场右边的这幢极具特色的古建筑就是摆手堂。



从铜柱园下几步台阶,土王桥出现在眼前。桥头有“楚界铭文盟誓土司八百年江山如画,海疆卫国抗倭东南一战功绩永垂”的对联。双龙盘旋在石柱上,欲腾云而去。

土王桥直接通往历代土司王的行宫,因土司王经常在此休闲、呤咏而得名。

因芙蓉镇是千年土司古镇,体现了王村就是王者之城的含义。


土司王行宫——酉阳宫,典型的土家殿堂式建筑,飞檐翘角,木质结构。


据介绍,土司王朝统治了湘西八百年,行宫历史悠久,直到土司王朝结束,土匪称霸,方才完成历史使命。从历代土司避暑消夏之地到土匪头子商议要事的会所,酉阳宫依然保留着古代气息。


酉阳宫正堂为世忠堂。酉阳宫为典型的明清土家殿堂式纯木结构建筑,粗大的原木之间以榫卯接合,结实坚固。房屋板壁与门窗上雕刻有精美的图案,既通风又透光,充份体现了古代土家工匠的创作智慧。是土家建筑文化与自然景观最完美的结合。


土王行宫的卧室
芙蓉镇瀑布
到芙蓉镇来的人,必须参观芙蓉镇的瀑布才不虚此行。芙蓉镇的瀑布高60米,宽40米,分两级从悬崖上倾泻而下,声势浩大,方圆十里都可听见。



游客可以从不同角度,欣赏瀑布。很有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味。
猛洞河漂流


土司王行宫的下方就是猛洞河。记得1993年我平生的第一次漂流,在参加湖北和湖南两省少年儿童出版社联合组织的作家笔会之后,从张家界下水,漂了6个小时才在王村的猛洞河码头上的岸,可惜没有照片回忆。


吉首德夯苗寨

德夯风景名胜区距湘西州府吉首市西郊20公里,吉首市矮寨镇德夯村,是一个典型的苗族村寨,苗文deut hangd,意为'美丽的峡谷',苗族风情,皆在其中。德夯的苗鼓占据了中国四代苗鼓王的半壁江山,素有“天下鼓乡”美誉。

德夯苗寨又称德夯苗族民俗风情园,古色古香的大门耸立。


德夯旅游区以矮寨为中心,东到堂乐洞、西到大龙洞,南从武山、莲台山开始,北到流纱瀑布(全国落差最高的流纱瀑布和瀑布群),小龙洞,总面积约190平方公里。


这里山势跌宕,绝壁高耸,峰林重叠,区内溪河交错,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自然风光秀丽迷人。


苗寨后面的古峰,峰高400余米,山巅有大、小两峰,顶宽约5公顷左右。


山上为盘根错节的原始森林,四周绝壁,站立峰顶,方圆景色尽收眼底。


由于山势跌宕,绝壁高耸,形成了许多断崖、石壁和峰林。


九龙溪穿寨而过,挂壁的瀑布高悬。


自矮寨镇沿溪上行4公里至德夯苗寨,沿岸筒车、水辗、古渡、小舟 ,伴以苗家吊脚楼,一派田园诗情。


德夯居住着一群苗族百姓,人们沿用古老的方法榨油、造纸、碾米、织布,用筒车提水灌田。


德夯村现居住有80多户人家,他们以歌为媒,自由恋爱。女人喜戴银饰,穿无领绣花衣;男人爱结绑腿,吹木叶。他们自己种桑养蚕,纺纱织布,手工织品巧夺天工。




苗族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在地生活。


德夯苗民


德夯苗民


德夯苗民


德夯民俗风情,古老而纯朴。

德夯风景区开展的民俗旅游项目有苗家做客、拦门对歌、敬酒、苗家跳歌晚会、歌舞会、苗族鼓舞、灯火送客等三十多个旅游项目。

德夯素有“天下鼓乡”的美誉。每年这里都要举办鼓文化节,全国各地的鼓队抵达德夯参赛,打得最好的被尊奉为鼓王。如今德夯苗鼓占据了中国四代苗鼓王的半壁江山,已形成传统三十六套路的苗鼓打法。


历史上,苗族擂鼓原为部落征战时传送信息的手段,意在召集人群和激励斗志,随着社会的进步,独特的苗鼓艺术转为典礼、节日欢庆之用,苗鼓已成为族群圣物和部落标志。


在苗寨,我们看了一场精彩的苗家歌舞和民俗表演,包括苗家传统的歌舞、苗族服饰展示、苗族拉鼓、苗王出迎等。


表演再现里每年五谷丰登的金秋九月九日——传统苗鼓节的火热场景。


苗鼓节的这一天,四乡的苗民请出封祭的苗鼓,抬至跳花跳月坪上,击鼓狂欢,通宵达旦。


靓丽的苗族妹子


靓丽的苗族服饰


靓丽的苗族服饰


浓情的歌舞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树叶放在嘴边,也能吹出动听的苗家乐曲。


观赏着穿斑斓苗服的少男少女跳着粗犷、狂野的苗舞,会让人感悟到边地异质文化的特殊神韵。


常德桃花源

桃花源旅游景区,位于我的祖籍之地、素有“湘西门户“之称的常德市,地点在桃源县西南15公里的水溪附近,距常德34公里。由此算来,我也是半个湘西人。我到此地前后游览过两次,第一次为的是喝擂茶,最后一次才留下了照片。


桃花源景区吞沅江水色,纳潇湘灵秀,揽武陵风光,人文景观古老神秘,自然景观丰富多姿。集山川胜状和诗情画意于一体,熔寓言典故与乡风民俗于一炉。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1600多年前,陶渊明写下千古名篇《桃花源记》,给世人编织了一个“世外桃源”的美梦。历史上的桃花源,据考证,地点便在现在的常德桃源。


从秦溪码头登上古朴的鱼鼓舟。


沿着水路朔流而上渐入仙境,恍如武陵人误入桃花源那般境地。


据称,经过三年的“闭关修炼”,桃花源景区于2017年9月22日重新开园,并从“常德桃花源”更名为“中国桃花源”,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不过,我们这里展示的景区图片,依然还是十几年前游览时留下的旧照。这个牌坊估计依然还在。


牌坊横额上,饰有色彩斑澜的花和“桃花源”三个遒劲大字。牌坊两边的大柱上,有'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对联一幅,概括了桃花源的主要景致。


在桃花源的桃花山景区里,修建了一座渊明祠,又名靖节祠。祠内不仅刊刻了《桃花源记并诗》,还供奉了陶渊明的塑像,而且用陶公的大名作祠名,避免了泊来之虞。


渊明祠的对联曰:说甚神仙,看千年石洞开时,城郭人民还是耕田凿井;阅成古今,听半夜金鸡叫醒,兴亡秦汉都归流水桃花。

桃花山景区自古以来是桃花源景区的核心景区。


桃花观位于桃花山主峰上,始建明万历年间,包括山门、前厅、正厅三部分。山门两旁石刻'秦时明月,洞口桃花'对联。


观内悬有历代名人题匾和近世名家书画,分外古雅,耐人寻味,两厢有蹑凤、玩月两亭,相对峙立,宛如鹏翼。观院内还有两颗传为唐代所植的罗汉松。


受道教影响,桃花源很多建筑颇有道教风范。


该亭名叫摸福,这是桃花山景区里存留最久的亭子,建于唐朝,于明清重修翻建。


桃花源一池秋水桃花潭。


秦人古洞位于桃花潭上方,洞长67米,洞口镌'秦人古洞'四个大字,相传为渔郎进入秦人村的通道。


战乱年代,桃花源里的农人只要守住洞口,就可守住桃花源这片静土。


走出桃花洞,果然“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进入了“世外桃源”。


这里是一个远古神奇的世界:古朴朴实敦厚的秦人好客,芳香的擂茶待客;秦居田园的犬吠,梓桑秦舍的鸡鸣;秦时戏台的古典雅致,骑牛牧童悠扬的牧箫;那油榨的吭啃的引吭高歌,秦溪水车慢悠悠地转动,那秦剑楚刀,石磨瓦罐;那古藤老树,山谷清风幽泉,真乃天下奇景仙山。


秦时的竹廊


往来种作的秦人。


人们梳着发髻,穿着无领无扣的“秦装”,腰里束着束扎上衣的布带。


稻草人的衣着打扮也是这般古朴简单。令人恍如隔世,心绪融入这古老的氛围。


秦谷里面有很多特色民宿。


山间品茶的茶室。


茶室小憩


“三生巷子六碗铺”:店铺前飘动的“擂”字茶帘,告诉人们到了品尝常德一带特色小吃——喝“擂茶”的地方。


遇仙桥原为横卧涧上的自然岩桥。明代天启年间,桃源县主薄孙廷蕙修成石拱桥。据说,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写的武陵人,当年曾在这座桥上遇到两位鹤发童颜、正在下棋的仙人。


武陵人当即虚心求救,仙人欣然向他介绍了桃花源的情况。


遇仙桥旁最负盛名的即这首《题遇仙桥》回文诗


诗曰:

洞彼仙人下象棋
源始觉星斗移少
桃停期底弹琴黄
到响佳牛郎又冠
得鼓会女织赋归
时钟闻惟静诗道
机忘尽作而几观


全诗的格律平仄十分严谨,但按顺序却念不成句。它的正确读法是从七句诗的中间两个字(红色)开始,按顺时针方向向外旋转扩读:“牛郎织女会佳期,月底弹琴又赋诗。寺静惟闻钟鼓响,音停始觉星斗移。多少黄冠归道观,见几而作尽忘机。几时得到桃源洞,同彼仙人下象棋。”


是啊,我们一直在期盼:“几时再到桃源洞,同彼仙人下象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