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摘录】肌肉损伤机制(1 )

 邻村阿牛 2023-08-07 发布于四川

肌肉损伤的临床机制

因为外界承重造成的急性肌肉损伤机制包括钝性创伤、贯通伤、撕裂或牵拉伤。肌肉抗阻力收缩也能造成损伤,但它不是直接损伤。

骨骼肌的钝伤较常见,它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并发有骨折。

损伤可以是Smigielski分型Ⅰ-Ⅲ型,仅仅伤及肌纤维而没有涉及基质的轻微钝伤可造成I型损伤。

更严重一些的钝伤损伤了血管和肌纤维,引起出血和炎症反应,这种损伤常能愈合,功能恢复良好。

非常严重的钝伤可以损伤肌肉的各个成分导致I型损伤,其愈合为瘢痕愈合或不愈合。

如果这种压轧伤面积小,则肌肉功能或许改变不多,但如伤及范围较大,则缺损都由无收缩功能的再生肌纤维或瘢痕替代,这将导致肌力永久性减弱。

肌肉钝伤还可以刺激骨的形成(骨化性肌炎),有研究显示,股四头肌内血肿形成后20%的患者有骨化性肌炎发生,这表明肌肉的这种反应较常见。新生骨可与骨膜相连,也可以在肌肉中与骨无关。尽管钝伤后形成骨化的临床结果较肯定,但其形成机制尚无明确解释。

大多数贯通伤包括肌肉撕裂或撕裂与钝伤同时存在。由于撕裂伤会伤及肌原纤维以及细胞外基质、神经和血管供应,因而它属于Ⅱ型损伤。

由于肌肉组织多方向性排列,平行肌纤维走行的撕裂较垂直撕裂受伤程度轻很多。因为不同的肌肉肌纤维排列有所不同,有的平行排列,有的放射状排列,所以撕裂伤的严重程度可以大不相同。

对肌肉横行的完全或部分撕裂伤的研究表明,完全断裂后,或者断端縫合后,断端主要由瘢痕愈合,同时有小量的肌小管形成。

真正的有功能的肌肉组织和神经再生于断端尚属不可能,无神经支配一侧的肌肉表现为失神经支配。

横断的肌纤维可以形成芽体,但这种芽体也不能跨越断端恢复功能。

牵拉撕裂伤可以是轻微的I型伤,也可以是肌肉的撕脱,呈Ⅲ型损伤。这类损伤常因断裂肌肉表面的软组织完好而导致漏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