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附子投量因病而异

 中医闫大夫 2023-08-09 发布于山东

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临证70年精华录(96)

族伯父瑞祺言,同门囤公为火神大家,指出人身之阳乃命门焰光,主宰血肉之躯,强者壮、弱者衰,能消散阴翳,保护生命健康。景岳熟地黄论,倾向温补,然非扶阳助火,虽把附子列入四维,未有发挥实质作用。若欲提高人体功能活动,抵挡内外病邪,预防疾患发生,就应振兴元阳、强化命门之火,如赵养葵所说保护真主,促使燃烧光焰不绝,否则影响脏腑、四肢、百骸,导之诸病由生。他叮咛平时要注意常投附子、乌头、天雄补火壮阳疗法,属治本举措,西南地区给予量大,动辄百克,殊欠斟酌,超过50克浪费药源,且难取得硕果;最合拍者,宜控制在15-40克之间,充分溶解,功力易显,无毒副反应。老朽对此持肯定态度,奉为标尺,但病重药轻,挽救颓势,达到骇人剂量90克者,亦不可厚非。归话重谈,“致中和”三字,仍是辨证选方的依据。

1967年吾诊一七十岁男子,素有支气管哮喘,遇风寒发作,均按痰饮调理,吃半夏、茯苓、细辛、五味子、厚朴、杏仁、矮地茶、旋覆花、鱼腥草、麻黄、红花杜鹃,鼻吸洋金花,皆无良效。已卧床多日,病情严重,从舌胎白滑、脉象沉微、呼吸短促、精神萎靡、手足厥冷、体温偏低、痰白似水、饮食顿进、汗出不断辨证,与阳虚、命门火衰有关,同其家属协商,给予大量附子温里增热化寒兼利水邪。开了附子30克(先煎一小时)、干姜20克、茯苓30克、人参15克、甘草6克、地龙10克、葶苈子15克,水煎,分三次服。三帖情况转佳,仍未脱离危险,将附子升至60克(先煎两小时)、茯苓40克,他药未变;又继续六天,患者起床端坐,能喝稀饭、软食,自感甚好,告诉走出险境、大凶化吉了。药量随恙而转,是岐黄传统特色

小郎中按:本文中张老讨论了附子和扶阳的一些观点,这些观点既有传承又有创新,而且也经过了临床实践,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经验传承,而且后学医生根据文中的内容提示和自身的理论判断可借鉴使用。小郎中通过学习本文中获得了以下收获:1.张老认为张景岳把附子列入了用药四维(熟地、人参、附子、大黄)里,但是使用不多,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而是非常重视熟地的温补作用,因此他不能称为扶阳派医家,而是属于明清温补派医家,传承的是易水学派的理论和命门水火学说的医家。张景岳治病不但重视肾中命门水火的平衡,他对脾胃理论也深有研究,小郎中的硕士论文就选择了《景岳全书》中的脾胃学术思想就行研究,发现景岳先生在内外妇儿否非常重视脾胃。

2.阳气作为人体功能的根本动力,一定要养护好,无论是治病还是养生保健,都应振兴元阳、强化命门之火。

3.扶阳的主要药物是附子、乌头、天雄,最常用的药物是附子,在西南地区很多地方都用附子炖肉煮汤食用。囤公认为这些地区使用附子剂量过大有浪费之嫌,比较合理有效的剂量在15-40克之间。而张老认为,平常温阳益气使用这个剂量范围就可以了,如果遇到阳气虚衰的危急重症,剂量窗口可以再开大一些,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挽回生命,李可先生在这方面的经验已经验证了这一点。

4.文中一个医案为我们指出了使用扶阳治法的诊断标准:舌胎白滑、脉象沉微、呼吸短促、精神萎靡、手足厥冷、体温偏低、痰白似水、饮食顿进、汗出不断。这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和牢记的部分。

5.使用大剂量的附子还是要注意安全,文中医案的一个细节提示我们,在使用大剂量救治危重症之前一定和患者及其家属做好沟通,现代社会环境下最好也签一个书面沟通协议书,就像西医签署的术前通知书一样,懂得都懂。

6.最后一句话是本文的精髓,药物剂量跟随病情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岐黄医学最大的特色。至于怎么变化如何变化,用语言很难表达,需要自己多读前人经验并不断去临床中体会实践摸索才可以。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医生参考学习,患者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勿盲目试用,因自行试用产生的任何问题,本号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飞雪初降已暮天

烛影摇红忆残年

春来人言无限好

吾爱书城不羡仙

志存高远修仁术 勤勉笃行励后学

一襟明月,抱拙博览古今书

两袖清风,悬壶济世百年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