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实录​​|给学生新的生长点——《黄果树瀑布》教学后感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3-08-09 发布于山东


给学生新的生长点

——《黄果树瀑布》教学后感

执教名师:薛法根

教学旨在促进学生改变,从不懂到动,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如果教学看不到学生的进步变化,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遗憾的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几乎教和不教一个样,大多数时候是在学生原有水平上的重复劳作。无论是阅读理解,还是写作表达,都没有给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注入新的“生长素”,没有呈现新的教学生长点。教学《黄果树瀑布》一课之前,我查阅了学生的预习,发现大部分学生自读三五遍之后,几乎都能感受到作者蕴藏文中的赞美之情,赞美的是黄果树瀑布无限的生命活力,甚至有的学生已经发现了“借瀑声抒发情感”的写作方法,更不用说“移步换景”的游记文路。更有甚者,手中有《一课通》、《课课通》之类的教辅用书,对文本的解读早已了然于心。在信息时代,教学资源不仅仅掌握在语文教师手里,师生几乎站在同一个起跑线。如果我们还是照本宣科,或者照搬教材上的那几点分析,就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渴望,就无法让课堂焕发出创造的活力,看不到学生成长的足迹。当然,并非每一个学生都有如此充分的预习,并非完全读懂了文本。或许,他们还处于一种自以为懂而实际上一无所知的状态。总而言之,教在学的起点上,要给予学生新的生长点。经过细致的斟酌,我确定了三个教学内容,力求实现教学的改变。

01

在引用中积累

内化文本词句

既然学生已经熟读了课文,那么文中的字词就不需要一个一个地教。但是字词的积累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语文能力就无从生长。对于这篇课文中的字词,如何有效地积累,是需要教学设计的。我选择了一个最简单也最能考查学生字词预习效能的办法,引用词句进行说话练习:借用文中的词句来赞美黄果树瀑布。这项活动一开始测量一下学生的原有水平:你怎么赞瀑布的美?学生的原有水平就是运用一两个形容词,作陈述句,而不会作感叹或者反问等句式,更不会用丰富的词句作描述性的赞美。于是,我启发学生借用文本词句,从说形态,再说声音,一句一句说开去,最后以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收尾。这样的说话训练,将文本的词句激活了,在运用中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表达。从教学实录可以看到学生话语的日渐丰富与鲜活,不再是原有的水平,而是在“引用”之后的提升。可见,“引用”就是一个促进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内化文本语言的生长点。这一方法,可以推而广之,在很多写景状物类的文本中都可以广泛运用,简单而又实用。

02

在仿造中迁移

提高想象能力

这篇游记,主要从形态和声音两个方面来描写黄果树瀑布的美,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其中蕴含作者情感的语句、语段比比皆是,选择哪些语句来教?每个教师可以有自己的选择。研读文本时,我发现原文题目是《黄果树听瀑》,杨国民先生去的那一次,黄果树瀑布水势并不大,没有看到那种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所以在有点失望的境遇下,意外地聆听到了瀑布的声音,听到了瀑声之中的生机、活力与情趣。文中用大量的笔墨写了五处瀑声,可见作者的本意在于声而不在于形。由是,我确定了五个语段,又聚焦于五个关于瀑声的比喻。我一直主张:教得少一点,但要学得透一些。我不赞成“不求甚解”式的阅读,而希望学生可以就某一点有深切的体悟,可以有所得有所悟。这五个语句和语段,究竟可以给学生什么样的生长点?比喻不是新的,但是比喻中所折射出来的情感,却是非教难以体察的,于是就又聚焦在那些特别的字眼上,从“拂、涌、大合奏、乐声”等字词中感受声音之美,体会表达之妙;体察情感也并不是目的,要旨在于透过情感触摸到文字背后的那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实现与作者的对话,这是散文阅读的精髓。读不到文本背后的“人”,就没有读懂读透,所以我追问了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才写得出如此美妙的比喻?这是一种阅读点醒,是教学生一种阅读洞察的眼光与眼力。教学至此似乎已到阅读教学的极致,然教学不能止于理解,而要转向到表达,即学习作者那种丰富而贴切的联想力,从一种声音联想到那么多美妙的声音,是怎么想象出来的?我设计了一个仿造比喻的练习。看似不难,实际上在没有打开思路之前,学生一般只能把瀑声比作“鸟儿鸣叫的声音、弹奏钢琴的声音、人们歌唱的声音”等,都是俗而不切的比喻,缺乏想象力。好的语文课,就是要有好的活动设计。不管学生想到什么,我都有一个体育场的语境,用以激活学生的想象,打开仿造的思路。这是基础和底线,每个学生都可以从这里打开想象的缺口,接连不断地造出新的比喻句。当然,在学生造出一个新颖的比喻,但是又不那么恰当、不那么优美的时候,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他逐步改进。就像那个比作雨声的学生,在教师的插话中,一步步地改得自然、生动而又贴切,可以看到他成长的痕迹。这样的教学,真的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语文生活。

03

在改写中习得

学会移情表达

每篇课文总有那么几个关键点,学生凭借已有的阅读能力难以胜任,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导。《黄果树瀑布》这一篇课文中最后两个自然段,看似一读就懂,其实很难读透。一个是自然给予人心灵与性情的“陶冶”,一个是作者“移情”的表达方法。前者需要点拨,将文本和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建立联结,便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以后读到类似的课文,就会自能阅读,自行感悟了;后者需要解释,一层一层地追问:塑像怎么会沉醉的?谁给了塑像以人的情感?情感是如何转移的?这样的思考才能清晰地揭示“移情”的心理过程,这是一种写作构思。这样一个写作知识,仅仅“知”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会“用”。直接运用这种“移情”的表达方法写一个片段或者一篇作文,可行,但是得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我选择的是一个改写练习,即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介入“移情”的要素,让文章变得“楚楚动人”。于是,经学生那么一改,原本客观的描述,一下子就浸润了作者的情感,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学生也看到了“移情”的作用,相信对这种表达方法有了真切的体验,也懂得了“移情”要如何遣词造句的基本策略。你看,改和不改,就是不一样。这样的教学,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学生的改变。

诚然,一篇文本中能够给予学生的生长点,绝不仅仅有这样三点,从不同的视角去发掘,还可以寻找到其他生长点,这就是考验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教学内容的研制能力,是语文教师的专业体现。还要说明的一点,语文教学留给学生的生长点,有的是短期可以看得见的,而有些是长期才能产生效果的,是一时看不见的。看不见的往往是更为重要的,需要我们有长远的教学眼光,从学生语文终身学习的视野去认知与教学。当然,正如苏格拉底说的那样,把看得见的“那一穗麦子”拿到手,也是一种教育哲学。





本文收入《智慧 教法 感悟——小语名师课堂教学集锦(4)》,陶继新 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微信号 : taojixin6789

网站:www.taojixin.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