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养积极情绪 赋能美好生活

 乡村路1968 2023-08-09 发布于天津

      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在《孩子的品格》中提到“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培养其调节情绪和管理情绪的能力非常重要,它是在未来遇到挫折时自我激励、识别他人的情绪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等能力的基础。”由此可见,让孩子更早具备控制情绪、把握情绪、驾驭情绪的能力,对于他的身心全面发育十分重要。

图片

01

转变认知 构建乐观心态

      曾经接触过这样一个案例:小红,是一位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女孩。往往同学一句漫不经心的话,在她耳里变成了另有深意;一个心无城府的笑容,在她眼里变成了幸灾乐祸;一个无心之举的动作,在她心里变成了有意为之。同时她还很容易自我否定,比如考试考差了,她就会这么想“完了,考得这么不好,我怎么这么笨啊。”

      一天,我看她独自一人在操场上走着,情绪很低落。我问了一下原由,原来是语文考试考了105分,而她预计能考到115分,她觉得没有考好,很郁闷。看到这种情形,我就给她讲了一个故事。

      古时有一位国王梦见山倒了、水枯了,花也谢了,便叫王后给他解梦。王后说“大势不好,山倒了是指江山要倒;水枯了是指民众离心。君是舟,民是水,水枯了,舟也不能行了;花谢了,指好景不长了。”国王听完,立即惊出一身冷汗,从那之后为此事一直担惊受怕和忧心忡忡,到最后更是身染重病。

      这时我问小红“你觉得国王的结局是怎样,死了吗?”她笑着摇了摇头,一时间却不知道如何回答。我告诉她故事的结局:一位大臣参见国王,国王在病榻上说出他的心事。大臣一听,大笑说“太好了,山倒了指从此天下太平;水枯了指真龙现身,而您是真龙天子;花谢了,就能收获果子呀!”国王听完,立刻觉得全身轻松,很快也就痊愈了。

      接下来我对小红说,从国王的忧与喜之中,我们发现同样的事情其实可以换个角度思考。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了情绪ABC理论,其中A指事件,B指想法,C指情绪。影响我们情绪和行为的往往不是外界事件,而是我们脑中固有的思维和想法。所以从积极的角度看烦恼,就会有积极的情绪;从消极的角度看烦恼,就会有消极的情绪。对于你来说,语文考试虽然没达到期望值,但是也离期望值不远,这说明你的努力还是有收获的,自我评估也是合理的,与其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失分之中,不如转换思维,思考一下如何得到那10分。通过这样的交谈,小红逐渐被我带离悲伤的困境,并开始思考下一步的积极行动。

      受大脑发育不均衡的影响,孩子们容易出现认知水平有限、看问题较为片面、情绪波动大、自我管理能力弱等现象。这就提醒我们,在家庭和学校中,应积极引导孩子,让他们乐观地憧憬未来,树立人生远大目标,心怀梦想,积极进取,同时用积极的教育语言对孩子多鼓励、多欣赏、多支持、多认同,对孩子进行美好假定和积极期待,鼓励孩子乐观自信,让他们学会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比如“我今天很快乐”、“我今天很幸福”、“我可以做到”、“我能行”等等。只有当孩子能从内心认同自己,对自己有正确的期待,这种积极情绪才会对孩子当下的身心状态产生积极影响,会激发他成长和学习的内在动力,进而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功,不断提升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

02

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想要增加孩子的积极情绪体验,家长可以从情商教育入手,与孩子一起学习如何识别不同的表情以及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升同理心。这是因为情商高的孩子往往善于了解自己的情绪特点,懂得识别他人的情绪,能够有效管理、调节和控制自我情绪,能够利用自己的情绪激励自己并与他人建立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成为受同伴欢迎的人。

03

妈妈的情绪感知力影响孩子

安全感和价值感的形成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提出过一个重要的概念“依恋”,可用来解释孩子和妈妈之间形成的情感联结。孩子刚出生时是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他的一切需求都要通过情绪反应来表达,妈妈如果能敏锐地感知到孩子的情绪和需求,给予他温柔及时地回应,孩子就会对妈妈产生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关系能帮助孩子形成内在的安全感和价值感,进而形成积极稳定的人格。一方面,孩子会以妈妈为自己的安全基地,这份“妈妈在”的安全感会让孩子敢于探索周围的环境,随着孩子年龄的长大,这份安全感会逐渐内化到孩子的内心,给予他征服世界的勇气。另一方面,安全型依恋关系能促进孩子价值感的形成,他会觉得自己的需求被妈妈看到,自己在妈妈眼中很重要,孩子在小时候信任妈妈,长大后他也会信任这个世界,会形成内在稳定的价值感。

      想要帮助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其核心就是妈妈要拥有一定的情绪感知力,而影响妈妈情绪感知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自身的情绪状态。当妈妈自身情绪饱满、心理能量充足时,她就更有能力及时感知并满足孩子的情绪和需求。但是当妈妈自身情绪低落、心理能量不足时,她会缺乏能力去感知并满足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当然在现实中,想要成为一个永远情绪稳定的理想“好妈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妈妈自己也会有困难、有需求、有情绪,很难做到任何时候都温柔及时地满足孩子的需求。

      针对这种情况,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提出了一个概念“足够好的妈妈”,即妈妈整体上是“好妈妈”,能够满足孩子的需求,但有时妈妈的表现也可以不尽如人意,可以让自己有一些时间给情绪充电,可以暂时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不急于去满足孩子的需求。而等到妈妈情绪调节好、心理能量恢复,爱之杯充满时,再回来继续感知孩子的情绪、满足孩子的需求,最终她仍然是个“好妈妈”。这样的妈妈不是一直掏空自己来爱孩子,而是允许自己有时表现不佳、给予自己时间爱自己,这样她就能够更好地葆有情绪感知力,才能长远地给予孩子稳定的、有弹性的爱。

04

父母之间的情绪互动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

      父母之间的互动模式无疑也会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父母之间的冲突往往会导致双方心情烦躁、情绪波动,破坏家庭的和谐氛围,给孩子带来不安全感,而处于冲突中的孩子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希望重新联结父母的关系以保持自己的安全感。

      孩子的情绪感知能力很强,但是他们的情绪解释能力很弱。当父母生气时,他们能感受到父母强烈的情绪,但较难理解父母生气的真实原因。这时他们容易向内归因,认为是“自己不乖”或“自己不够好”而导致父母吵架,比如觉得是因为自己将玩具扔得很乱让妈妈生气或者自己作业写得拖拉让爸爸着急等等。这时候,孩子会努力去做出改变以促进父母重新建立联结,让自己重获安全感。所以在父母吵架时,很多孩子会变得很乖或者特别积极地去做一些事情来讨好父母。在这个过程中,表面上看孩子是懂事了,但向内的归因和自责会拉低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

那么现实生活中家长要如何避免破坏孩子的安全感,保证孩子有稳定的自我认知呢?

一是主动做好责任归因,让孩子明白,父母之间的矛盾和孩子没有关系,不是孩子的错;

二是保证冲突具有建设性,让孩子看到父母即使吵架了,双方也在尝试表达和理解对方的想法、需求,并努力寻找合作共赢的方法;

三是保持关系的稳定性,让孩子清楚,当父母的情绪消解了之后,他们还是接纳对方、关爱对方的,他们的关系并没有破裂;

四是给孩子发自内心的微笑和拥抱。家长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能帮助孩子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有时家长一个鼓励的动作、一个微笑的表情、一个有力拥抱,都会让孩子开心快乐一整天。所以家长应经常对孩子表达积极的情绪情感反应,如拥抱、微笑、抚摸、关爱等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认同和信任理解,感受到父母给予他的积极力量。

      综上所述,父母的情绪,尤其是妈妈的情绪,是影响一个家庭幸福感和孩子安全感的重要因素。在家庭教育中,希望家长有意识地调整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心理营养和积极能量,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快乐。

(文字来源:国家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 高翔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