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现曹操高陵——读唐际根著《此处葬曹操》

 云蔚志读书 2023-08-09 发布于上海

一、发掘过程

(一)鲁潜墓志

1998年4月,河南安阳的西高穴村村民徐玉超在村西北取土烧砖,发现一块刻有文字的青石,即后来的鲁潜墓志。

墓志全文如下:

赵建武十一年,大岁在乙巳,十一月丁卯朔,故大仆卿驸马都尉勃海赵安县鲁潜,年七十五,字世甫,以其年九月廿一日戊子卒,七日癸酉葬。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廿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卌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上党解建字子泰所安,墓入四丈,神道南向。

鲁潜墓志指出,鲁潜墓在“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卌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

当地的“土博士”龙振山据此在《华夏考古》上发表了一份简报,推论魏武帝曹操墓就在西高穴村南。

(二)拯救古墓

1. 不得发掘

虽然有鲁潜墓志的发现,指出了曹操墓的线索,考古界没有任何一个单位或个人主动提出过勘查和发掘曹操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这“十六字方针”中最重要的是“保护为主”,因此文物管理部门掌握的标准是:帝王陵墓原则上不得发掘。

2. 盗墓

然而,不法分子却多次偷盗了西高穴大墓。

安阳县警方对西高穴大墓流失和被盗文物进行追缴,包括可拼接的石璧1块,画像石3块,石枕1件,刻字石牌1块。石枕中间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九字,石牌正面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十字,字体为汉隶八分体。

虽然安丰乡政府加大了打击力度,仍然不能有效地阻止盗墓分子。从2006年至2008年的两年时间内,安丰乡派出所先后破获盗掘此墓葬案件4起,抓获盗墓贼二十多人。

3. 申请抢救性发掘

国家文物局了解情况后,于2008年11月同意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西高穴大墓的请求。河南省文物局随即责成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对这座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

(三)发掘古墓

1. 项目名为“汉魏墓地”

2008年11月7日,考古队正式成立,成员来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安阳市考古研究所。后来,郑州大学和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学生也参加了进来。

为了体现科学性,河南省文物局和省考古研究所给项目确定的名字是:安阳县西高穴汉魏墓地。

2. 先发掘二号墓

队员用“洛阳铲”探出了大面积夯土,两座带墓道的古墓轮廓清晰地显现了出来。考古队将位于北侧的“菜刀形”墓编为一号墓;将南侧的“甲”字形墓编为二号墓。

“甲”字形墓是中国古代常见的一种高规格墓葬。在世界文化遗产——安阳殷墟遗址,便发现过数十座“甲”字形墓。

考虑到二号墓已经多次被盗,考古队员事先又已进入墓室调查,而一号墓的墓室情况不明,因此先发掘的是二号墓。

3. 发掘结果

发掘过程中,二号墓内登记在册的文物不下400件(套),其中出土时比较完整、无需修复的文物有250件(套)左右。经过数年整理、分离、修复,现有编号文物已达1 000余件。

文物的类别,以材质分,包括有金、银、铜、铁、玉、石、骨、陶、漆、云母、煤精石等。

金银类文物有:金丝、金扣、金环、银带扣、银饰件、银环。

铜质文物有:铜带钩、带扣、铜环、铜泡钉、铜钱。

铁质文物有:铁铠甲(已锈结)、铁剑、铁杵、铁弩、铁矛、铁戟、铁刀、铁镜、铁帐构,以及成束的铁箭头和两种不同规格的铁棺钉。

玉质文物(包括玛瑙、水晶)有:玉佩、玉珠、玛瑙饼、水晶珠、玛瑙珠。

石质文物有:石璧、石枕、石圭、石弩机、刻字石牌、画像石块。

骨质文物:骨尺、骨簪。

陶瓷文物有:陶砚、陶豆、陶灶、耳杯、盘、壶、托盘、盆、陶俑、釉陶罐、器形不明的瓷片。

漆木质文物:漆器。

其他:煤精石雕成的小老虎、云母片。

上述随葬品,最受关注的是刻字石牌。这些石牌共66块。除1块形制不明,其余65块可分为A、B两类。

A类:共10块。呈一端尖锐一端平直的圭形,体形略显瘦长。上面所刻文字说明了器物主人、器物名称,但没有数量。例如2块“魏武王常用挌虎大戟”、2块“魏武王常用挌虎短矛”等。

B类:共55块。六边形,上部中间有穿孔。所刻文字的内容大都不相同,包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不涉及物品主人,例如“八寸机一”“百辟刀”“香囊卅双”“胡粉二斤”“刀尺一具”“木墨行清”“白练单裙”“黄豆二升”“绒二幅一”等。

二、判定为曹操墓

(一)断代

断代,是“判断年代”的简称。墓葬结构、建筑材料、陶器形制、瓷器釉色、铜器工艺都可以断代;必要并且条件允许时,还可以对部分样品进行碳十四测年或热释光测年。当然,最具断代价值的是出土文物中的文字信息。

1. 形制

死者的葬法,历代并不相同,主要表现在墓葬平面形状和建造结构的差别。西高穴二号墓是“多墓室砖墓”,已经发现的东汉诸侯王一级的墓葬,大都是多墓室砖墓。

西高穴二号墓的形制更接近定县北陵头的东汉末年刘畅墓和南京上坊的孙吴墓。因此西高穴墓的年代应更接近此二墓的年代,大致年代应在汉灵帝熹平三年(174)的刘畅墓之后不久。

2. 出土文物

西高穴二号墓出土的文物,也显示出明显的东汉末期特征。

在出土的武器中,有铁戟、铁刀。戟是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军中主要的格斗兵器。戟的使用以“对”为常例,如吕布营门射戟的故事,曹魏将军典韦的武器就是“双戟”。西高穴大墓中所出的戟,正好是“成对出现”。东汉时代由过去的“佩剑”,发展为同时出现“佩刀”。

墓中还出土的2件人物陶俑,戴平巾帻,穿交领深衣,脸形稍胖,是典型的东汉俑造型。

此外,二号墓中出土大量画像石残块,画像石中人物的服饰特征属汉魏时期,内容题材则不晚于东汉。

帐构和铁镜、瓷器等也表现出东汉晚期至魏晋的时代特征。

墓葬中出土的4枚“五铢钱”也是东汉钱,其中1枚是东汉晚期最为常见的“剪轮五铢”。

3. 文字

二号墓内出土的诸多刻字石牌,字体是典型的汉末隶书形式,与东汉末年《熹平石经》的字体非常接近。

墓葬中一些石牌上“魏武王”三字中的“魏”字,在下面加了一个“山”字,这是秦汉时期的写法。魏晋以后,此种写法开始变化,“山”字开始移到魏字的上部。北朝以后的“魏”字,“山”字完全从中消失。所以“魏”字的结构,表明西高穴二号墓不会晚于魏晋,更可能是东汉末期的。

西高穴二号墓石牌上的“魏”字与东汉—西晋时期“魏”字结构比较

石牌中有1块刻有“木墨行清”四字。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东汉末年至魏晋这个很短暂的时间内将厕所或便器称为“木墨行清”。

墓室内出土的刻字石牌中,还有“百辟刀”“白练单裙”“香囊”等,都是东汉人使用过的物品名称。

综合分析各种因素,西高穴二号墓的年代可判定为东汉末年。

(二)确定墓主人

墓室中共出土了三枚头骨。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体质人类学专家鉴定,其结果为:

男子,年龄60岁以上。墓葬中有块刻有“胡粉二斤”的石牌,在东汉时期,胡粉就是老年人用来涂面的。

女子A,年龄不低于50岁,出土时更靠近后室的南侧室。

女子B,年龄20—25岁,出土时更靠近后室的北侧室。

男子头骨发现于前室前部,但迄今发现的所有汉魏古墓,从未见有将死者安置于前室前部的。

直到发现棺床的存在,才证明男性头骨的“原位”应在后室,也即主室,同时证明他的地位高于另外两具棺木中的女子。因而这名60岁以上的老年男性,就是墓主。

墓葬随葬品以男性用品为主。包括“魏武王常所用”的各种物品,以及墓中出土的铁铠甲、铁剑等,也说明墓主应是男性。

(三)墓主人的身份

1. 墓葬规格

最能反映墓葬主人身份的因素是墓葬的规模和形制。

西高穴二号墓是目前考古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东汉或曹魏时期墓葬。总面积达740平方米,墓道的宽度9.8米,墓室墙壁极厚。墓室采用前、后室布局,前、后室又都带双侧室结构。墓葬前室、后室和前室的北侧室采用“四角攒尖”顶。在东汉墓中,这种结构此前只有诸侯王一级大墓使用。

墓室所用建筑材料,都是东汉末年的最高等级、最高规格。垒砌墓壁所用的条砖,长0.5米、宽0.25米。铺地石长0.95米、宽0.9米、厚0.2米,非常规整,是迄今所见规格最高的铺地砖。

随葬品内容也反映出墓主人的地位。西高穴二号墓出土的石圭长达28厘米,肯定是帝王级用品。与石圭伴出的,还有石璧,直径达28厘米。圭、璧伴出配套使用,是帝王陵的突出特征。

2. 薄葬

判断一座墓是厚葬还是薄葬,要考虑死者的身份。

两汉时代,社会厚葬成风。西高穴二号墓虽属帝王级别,但墓室周壁以素墙处理,未见壁画,没有“梓宫便房”“黄肠题凑”等复杂的墓室、棺椁设施,更没有使用“金缕玉衣”或“银缕玉衣”。出土的玉珮、铜带钩、铁甲、铁剑、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等物,都应该是墓主生前的常所用之物。墓葬简化了墓室结构、减少了随葬明器。

最重要的是,西高穴大墓没有设封土,这是“薄葬”最为显著的体现。因此相对死者的身份和墓葬的规格而言,该墓是典型的“薄葬”。

3. 符合曹操的特征

“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即魏武王曾经用过的理疗头颈的石枕。

西高穴二号墓中有大量铁质铠甲、铁刀、铁戟等兵器,散落的石牌也多与兵器有关,其中包括“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八寸机一”(可能是弩机)等。

墓中出土的1方砚台、以及写着“书案一”、“木墨敛二合”和“墨饼一”的石牌,又显示墓主人能文能武。

刻有“香囊卅双”的石牌,证实墓主人生前可能是随身携香的。

(四)与文献的对应

1. 下葬安排

关于曹操的下葬,《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一条重要记录:

“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日:'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这显然是薄葬。

2. 高陵位置

曹操在《终令》中提到:

“古之葬者,必居贫瘠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

《终令》没有提到邺,但曹操在《遗令》中却说得明白:“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

除了《终令》和《遗令》,其他文献几乎无一例外地指向曹操死后葬在邺城西部。

直到唐代初年,人们仍然明确知道曹操陵墓在邺城附近的具体位置。唐太宗曾拜谒过高陵,并亲笔题写《祭魏武帝文》。唐代许多文人,如李邕、沈佺期、刘商、岑参等人,均知道曹操葬在邺西,著有诗作,不作疑义。

3. 印证曹操

以下逐条将西高穴墓葬的发掘证据与文献中曹操的死亡线索相印证。

西高穴大墓是一座东汉末年的墓葬,曹操死在东汉末年。

西高穴大墓无论从规模还是规格判断,都属帝王一级。曹操虽未为天子,但可以“设天子旌旗”“备天子乘舆”,死后按帝王的规格安葬合乎情理。

中国古代帝王,十有八九都葬在都城附近。西高穴东北30里(约15千米)的邺城正好是曹操时期的都城。

西高穴大墓不仅通过其与邺城的相对位置关系与曹操墓联系起来,而且其自然地理位置或地貌特征也与文献中的曹操墓地望相对应。

西高穴大墓附近是一处高岗,墓葬周围地势开阔,与曹操《终令》中所言地貌特征完全一致。

曹丕等人无意间透露出曹操墓地与河临近,而西高穴大墓正在漳河岸边。

曹操的《遗令》明确提到,他的葬地与西门豹祠的相对位置。西门豹祠的实际位置,就在西高穴二号墓以东10里(约5千米),准确印证了文献的记载。

三、总结

判定墓主身份的考古学信息(作者总结)

文献中有关曹操的临终前后(作者总结)

综上,安阳西高穴二号墓,只能是曹操墓,也即文献中的曹操“高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