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黔东南游记」龙岗书院见真章

 彭信之管理识堂 2023-08-10 发布于辽宁
龙岗书院的旧址因为在施工范围之内,所以自然也没有见到,只能到另外一座龙岗书院中去缅怀一二。
这个龙岗书院就在阳明文化园的旁边,是阳明研究会的所在地,所以和原版的龙岗书院确非同一个地方,不过这里面设有一座王阳明的座像还是第一次看到(阳明文化园中是立像),此外还有一个可供外租的教室,很多关于心学的研学活动就在这里展开。
我们去的时候正好是香港社区网络组织大学生来这里学习交流,来来往往的学生们用粤语说着王阳明三个字依稀可辨。于是也凑了上去,走到教室后面的空位置坐了一下来,顺手拿到纸笔,小朋友亦跟着涂鸦起来

就是这样几句连小朋友都可以写完的话,放在中国哲学史上哪一句不是振聋发聩呢?不能前往真正的龙岗书院去缅怀古人,坐在现代的教室里,也可以感受到王学的能量。
而这里面一句让我感受极其深刻的就是“致良知”三个字。

这三个字是否就是孔子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呢?因为在《论语》原文中,孔子本人并没有解释何为自己的一贯之道,而在研读《传习录》的过程中,明显的感受就是这三个字可以穿透《论语》的文本。

这不正是意味着这句我们一直争论不休的千古难道有了答案吗?我们经常说“表里如一”“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其实这都是从心发出、一以贯之,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是我们的心,即然心外无物,根本上是要在心上用功,即可以理解《论语》中很多看来甚至是彼此矛盾的观点了。

这样的觉察让我这样的初学者欣喜不已,亦振奋不已。

至于真正的龙岗书院,实在是太有名了。
明正德三年(1508)王阳明在任驿丞时建了龙岗书院。
最初,王阳明在龙场讲学授徒,是在龙岗山半的阳明洞中,后当地苗彝乡民见阳明洞阴暗潮湿,便帮助他在龙岗山顶创建了龙岗书院。地方文献称:“先生与群弟子日讲良知之旨,听者勃勃感触”“人人闻风慕道,欲问业龙场者,络绎不绝。”王阳明龙岗书院讲学成为贵州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事,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年轻学子。
王阳明在龙岗书院里修身讲学,传播文化,讲授他的“心即理”“知行合一”新学说,听讲者多时达百余人。王阳明在龙岗书院的弟子, 史料记载有姓名者28人,其中汤伯元考中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员外郎、任潮州知府,巩昌府知府。詹良臣考中进士,曾任大理评事,大理寺副卿等职,龙岗书院盛极一时,对推动和发展贵州乃至西南的文化教育事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史称“黔中之有书院始于龙冈,龙冈之有书院始于阳明”。

这种文教传承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教育的力量,无论是孔子在杏林之下,还是阳明先生在洞中,或者是德鲁克就坐在家中的藤椅之上,先生所在之处,自然就是教室,就这样,我结束了在修文行程,下一站,2000年前的古城,旧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