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1982年成立李渔研究会,经会员们呼吁,1986年建成李渔纪念馆——芥子园。当时,南京的芥子园还没复建。兰溪芥子园地处兰溪市三江之畔、兰阴山山麓,为仿古园林建筑,占地10.5亩。园虽小,却包罗万象,有亭台楼阁、小桥鱼池和名贵花木,使之小中见大,曲中见幽,古中见雅,别有丘壑。时人还在争执芥子园到底应该在南京还是在兰溪的时候,中国《红楼梦》研究会会长冯其庸吟诗云:“顾曲精微数笠翁,名园小筑亦神工;只今移向兰溪去,好听秋江一笛风。” 芥子园建成后,经过十数年的努力,逐步打造成了纪念李渔与美术家采风的胜地,并打出了“书有兰亭,画有芥子园”的口号,与之成书画鼎足之立。1998年,经多方筹措,芥子园书画创作楼建成。经时任浙江省文联主席张浩、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张华胜等考察调研,对芥子园产生深厚兴趣,并首次提出“重返芥子园”的概念,呼吁广大国画家要不忘初心,重返芥子园。于是,同年11月,浙江省美术家协会芥子园创作基地揭牌成立,并隆重举办“重返芥子园”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曾宓、张浩、张华胜、赵延年、柳村、何加林、田源、张捷、蔚晓容等一大批名家作品参展,胜况空前。此后,又断断续续地举办一些画展,多以此为信念与品牌。略记如下: 2011年9月4日至6日,重返芥子园——兰溪市纪念李渔诞辰400周年名家书画展在芥子园举办,梁平波、方增先、张华胜、吴奇峰、柳村、吴涛毅、孙永、马锋辉、金鉴才等86位著名书画家作品参展; 2018年11月23日至12月7日,兰溪2018“重返芥子园”中国画名家作品展有芥子园举办,赵无极、曾宓、吴涛毅张浩、吴涛毅、尉晓榕、韩璐、田源等80余幅当代名家优秀作品参展; 2018年12月6日至26日,“重返芥子园·珍本芥子园画谱展”在兰溪市博物馆开展,展出数十种《芥子园画传》古珍本; 2019年4月4日,重返芥子园·杨长喜山水画工作室作品展在芥子园书画院展厅开展; 2020年11月25日,《美术报》社组织国内众多知名诗人、画家、书法家和新闻工作者相聚芥子园,召开“诗画中国行——重返芥子园”座谈会; 2021年4月15日,“重返芥子园”吴蓬先生艺术交流活动在兰溪芥子园举行; 2021年9月26日,“重返芥子园”郑竹三及友人书画作品展在兰溪市方增先艺术馆开展,并向兰溪捐赠了35件艺术作品; 2021年 11月18日,“重返芥子园”兰溪·金东工笔花鸟画作品邀请展在方增先艺术馆开展…… 我曾经建议请每位来兰溪的知名画家都手书一幅“重返芥子园”,等集齐百张又可以搞一个展览。那么,我们说“重返芥子园”的意义何在呢?或者说,何谓“重返”?笔者认为,“重返芥子园”要经过身体、笔墨、精神三重境界的追求,方可真正做到“重返”。 一是身体行为的“重返”。芥子园是每个画家出发的地方,走得再远,也不能忘了起点,这是每个画家的初心。芥子园原来不过是李渔在南京时的一座寓所,但经过李渔的苦心经营,却打造成了一个百年不衰的文化品牌。但它首先是一个物质属性的建筑,当南京数百年毁而不建时,兰溪率先建成。而李渔的芥子园只有三亩地,兰溪已然是原来的三倍,又位于三江之畔,风光秀丽,理所当然便成了画家们心目中的艺术殿堂。而经南京有识之士多年呼吁后,近年终于建成芥子园时,兰溪的芥子园早已深入人心。中国人总是需要借物抒情的,没有芥子园的形体,便说不上“重返”。“重返”的目的更在于“寻祖归宗”,与四百年前的李渔隔空“对话”。2019年4月11日,在夏李族人的努力下,李渔魂归故里,墓迁伊山下,建成笠翁才情园,这里便成了诸多画家、戏剧家、艺术家拜谒李渔的圣地。芥子园、才情园遥相呼应,构成了李渔根文化的基本要素。而南京的芥子园建得再豪华、再精致,却已经显不出根文化的优势了。所以要重返寻根李渔,必到兰溪芥子园。 二是笔墨艺术的“重返”。想当年李渔在病床上手订《芥子园画传》,无意之中成就了一桩举世无双的伟业。在李渔之前,还未曾有过如此完备体系的画谱,画家就像众多手艺一样,都是师徒式的带教模式,没有课本,没有教材。而李渔的一部画谱却一下子让许多画师失了业,很多人都以书为师,走向上自学成才的道路。李渔告诉后人一个道理,学画还得一笔一划从最基本的笔墨临摹开始,学不了笔墨,就成不了大师。所谓的“笔墨等于零”都是伪命题,没有笔墨,何谓艺术?《芥子园画传》从用笔方法到笔墨技巧,从局部图例再到章法布局,有示范有理论,讲解全面、具体而深入,是一套颇为完整的古代绘画教材,集中反映了传统中国画的实质与核心,浓缩了中国绘画的精华,凡国画大家黄宾虹、潘天寿、齐白石、傅抱石、方增先等无一不是从临摹《芥子园画传》开始步入中国画艺术殿堂的。因画谱自身的专业质量,编撰时又兼顾了专业性和大众性的需求,加之长期农耕文明的保守思维所限,《芥子园画传》自出版以来持续影响了三个世纪之久。现在虽然画画的教材五花八门,越来越多,但《芥子园画传》还是无法替代的经典。 三是精神文化的“重返”。李渔一生走遍全国各地,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尝尽人间酸甜苦辣。正是有此阅历,方以留下五百多万字的作品,其中《芥子园画传》《笠翁对韵》《闲情偶寄》成为后人追捧的三大文化经典。一为国画启蒙,二为诗韵启蒙,三为美学启蒙,三者相互相成,一旦三者在手,并熟读于心,能画能诗能闲,必成生活达人。今人焦虑内卷者十之八九,古人之宝典学之皮毛,无以践行,为假知也。他的画、他的诗、他的情,无一不闲,无一不寄。精神文化的“重返”是既要学其形,更要学其神。李渔之所以为李渔,乃天下无其二。光看其书名就蕴含深意,少有人解。后人喜欢把《芥子园画传》写成《芥子园画谱》,看似差不多,却少了寓意,李渔谓之“传”,一为传奇、二为传承,传奇说是的编撰之不易,传承是对未来艺术之期盼,足见李渔之用心。还常有人把《闲情偶寄》写成《闲情偶记》,凡夫皆以为“记”,却不理解李渔此著不仅仅是“记”,更是借物“寄”情,此闲非无聊之闲,而是有情之闲。著名画家郑竹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重返芥子园,就是文艺复兴,重返艺术创作的原点,回炉再造艺术家的心画魂,获得艺术生命的重生;在回归传统的基础上,为这个时代创造更多艺术精品,这也就是我们这代人的任务和使命。”而在李渔看来,“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 以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能够多出精品、多起高峰。我想这也是我们画家、艺术家需要“重返”的精神境界吧! 重返芥子园 代有传人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