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程言“为民请命”记(5-6)

 北麓湖人图书馆 2023-08-10 发布于安徽

程言“为民请命”记(5-6)

——清顺治初江南宁国府太平县“民解改官解”事件

05

鹿兆图 · 张文衡

关于鹿知县

关于鹿知县,就是“鹿兆图 号祥琏。顺治丙戌(三年 1646)莅太平”,是山东贡士,任太平县知县是从顺治三年至六年。“时当新造,邑颇难治图,加意抚循,民以就业。旧例南北二粮及诸税务,俱佥民解,民不堪命。图与乡绅程言、李一元协议,详改官征官解,民得息肩。”从一个“图与”可见,他是太邑“民解改官解”官方首个谋划者和倡导者。

顺治六年,他从太平县令位置上赴任武昌令,在那边的声望也是很好的。“兵燹之余,招垦田地,抚辑流亡,凡催科折狱不尚严峻,民皆化之。”他生活清贫,但对文化教育事业却是倾囊相助,毫不吝啬,“清介自守,而葺学课士则捐囊不惜。”所以,他升任汾州同知时,“行李萧然”,可见是个真正的“青天大老爷”。因此多少年以来,他一直活在老百姓的口碑里,当地的民谣:“做官不爱钱,起身无盘缠”就是称赞他的。顺治初他在新造太平县短短的几年,造福了一方的百姓,他也因此被后世传颂。

清兵是在顺治乙酉(二年 1645)五月下江南的,在六月进入安徽,由原山东青州知府张文衡任淮安府知府,在豫亲王多铎攻下扬州进行屠城时,张文衡升任徽宁道副使,巡道淮安。在淮安巡道的位置上,张文衡一方面招集流民回复生产,一方面组织训练民兵,对徽宁境内的土寇进行围剿和招抚。不久,因功再次升迁为江南按察司按察使。顺治五年二月,张文衡出任甘肃巡抚。

从清洪亮吉《宁国府志》卷四官职表中的资料来看,“国(清)朝分巡徽宁兵备道 顺治二年治宣城,六年治旌德......就近兼管榷务。”“榷务”就是清时市场管理和贸易税收事务的。府志记载顺治三年至五年的徽宁兵备道是名宦“张文衡”,可能他在山东任上携带鹿兆图同期到太邑委任其为令的。

关于张文衡

关于“张文衡”,他可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顺治帝提升他为秘书院副理事官的同时,赐了田宅不算,还赐了银币,还把特简大臣雅希禅的女儿许配给他,并将张文衡抬籍为镶黄旗汉军。

太平县的文庙虽在三府是最大的,但已不存,但旌德县的文庙还是存在的。就是这个当时权倾一时的张文衡,在顺治二年占领了旌德后,还亲自捐银一百五十两,号令在文庙旧址再建“明伦堂”。从这个事件上来看,张文衡是位崇文尚武的清代开国大将,他对多铎的扬州屠城是有看法的。因此他去甘肃巡抚任上时,把“分巡徽宁兵备道”从宣城搬到了旌德,那离太平县只有一遥之隔了,对于周边民众的安抚和安定,一定是柔性的。因此,程言的“民解改官解”事件,张文衡肯定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李一元的那份上书,在清《宁国府志》是《启某道台书》,在(嘉庆)《太平县志》是《上某道台书》,按照“承上启下”的原则,笔者认为“上某道台书”比较合适。这个“某道台”及上书中提到的“两台”,应指清顺治初的“分巡道和兵备道”,也就是上书给“分巡徽宁兵备道”的。“老宪台”起码是知府以上级别的长官,而张文衡是分巡徽宁兵备道长官,后不久又因功再次升迁为江南按察司按察使,综合分析,肯定是张文衡无疑。那李一元上书的原名可否就为《上江南承宣布政使宁国府、分巡徽宁兵备道台书》呢?

张文衡也是清代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所以他的部下鹿兆图定是受他影响。在江南徽州府和徽宁道,有一句民谣叫:“挽不住三张弓。”意思是顺治同期三位姓张的清官,他们三人分别是“江南徽州知府奉天人隶镶蓝旗汉军张学圣、徽宁道张文衡、总兵张天禄”,他们“皆辑兵爱民,深得人心,后皆迁擢。”

从(嘉庆)《太平县志》记载,顺治初年,清廷对太平县采取了一系列的安抚政策,首先减免或少征粮税,让老百姓能安生立命:“顺治二年奉旨,蠲免本年税粮十分之七,兵饷十分之四。其明末无义之征,尽永除之。三年,复准江南各府,迭罹寇患,漕米折价,于恩诏外,再免三分之一。四年,免二年、三年钱粮之欠在民者。”而减免的这些年,就是张文衡的任上。清朝连年征战,需要浩大的军费兵饷,通常是横征暴敛,加强地方赋税负担,而清初的太平县赋税是不增反减的。

06

# 龚鼎孳

程言为民请命的工作,最后得到了落实。对于太平县的老百姓来说,就如“天上掉下来一个馅饼”样不可思议。从了解有文字记载的史料来看,整个事件的一连串相关人物除有胡泉、程言、李一元、张文衡等一众外,还有一个人,叫龚鼎孳。

说起龚鼎孳

说起龚鼎孳,可能知者甚少,但说到合肥的稻香楼,可能你就耳熟能详了,那原先就是龚鼎孳的弟弟龚鼎孠的。清顺治初年,他弟弟从浙江仙居知县退归后,在合肥建了稻香和水明二楼,他那时刚受到弹劾,便常去那消遣时光。

合肥稻香楼旧景

龚鼎孳是明崇祯七年进士,先任湖北蕲水县令,后升兵科给事中。崇祯十六年,李自成攻陷北京,龚鼎孳投井自杀,被人救起后辅李自成,任直指使。清顺治元年(1644年),睿亲王多尔衮进京,龚鼎孳迎降,授吏科给事中,迁太常寺少卿,刑部右侍郎、左都史使等。顺治三年,曾受弹劾,但因皇帝赏识仍任原职。康熙元年(1662年)官复侍郎。后历任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会试下正考官等职。

在动荡的改朝换代中,他是众多明朝遗民的庇护者和资助人,各种政治立场差异极大的人,竟然在他家中形成了一个“士流所归”奇妙格局。他因能保护文人学士,为民请命而享盛名,而且惜才爱士,对困厄贫寒名士常倾力相助。有“穷交则倾囊橐以恤之,知己则出气力以授之”的名声。又由于他富有才气,洽闻博学,诗文并工,是清初“大臣词人”之首,曾经领袖一时,屡兴倡和,是清初文坛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与吴伟业、钱谦益并称为“江左三大家”。

《清史稿·龚鼎孳传》载:“时兵饷紧急,贼敛繁兴,屡疏为江南请命。”清朝连年穷兵黩武,为筹集浩大的军费兵饷而横征暴敛,赋税沉重。从他《岁暮行》诗的结尾:“朝廷宽大重生息,群公固合哀愚蒙。揭竿扶仗尽赤子,休兵薄敛恩须终。”可见他向清廷最高统治者提出了劝谏,表达了希望清政府休兵薄敛的强烈要求。

程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集聚到了他的身边,龚鼎孳因此而多次上书,为江南请命。他是一个比张文衡更具有份量的重量级人物。

叶(岳)岭头

在“民解改官解”获得批准后,邑人要为程言建“纪德亭”并请他作记。纪德亭就在黄山区甘棠镇庄里村东的叶岭上,现已圮。叶岭也叫“岳岭”,因南宋岳飞曾骑马立岭头而得名。我们来看看这位顺治初年任太常寺少卿,刑部右侍郎、左都史使的大文豪高官怎么作记的。

《纪德亭记》释义

《纪德亭记》开篇格调阳刚恢弘:“居天下之任者为其事,得天下之权者有其功。”

接着,他连用了三个典故,“孟子复发棠而不可,王通诵繁繇而三叹。不云何龙,古今同慨也。”一是讲到孟轲为推行仁政,在齐国饥灾荒之年,又一次劝说齐宣王发放棠城积谷,赈济贫民的事。二讲到的是隋朝时期思想家王通,他倡导修德治民,民贵君轻,极力反对繁重的繇役,提倡“文以载道”。三是引用了《阿房宫赋》的一句:“天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从“居天下之任者”和“得天下之权者”,再提到“孟子”和“王通”,用这些大家的思想和行为做铺垫,来说明古今以来,万事皆出有因。以此来做开场白,推出他敬佩的主人公“程言”。

“太邑粮运征折而佥民解有年矣,法敝蠹深,无有请者。同年友程飏伯以进士悬车初服,而俯念乡邑粮征民解之累,摘疏利弊,请之县令尹,上告邦臬,报可两台,变折色为本色,改民解为官解。又因田派费出糈程劳,贫富适均,官民不厉。事既大定,远近感之,谋余说以为之记。”从这段可以看出,龚鼎孳同程言是同年龄的朋友,他的上书此时尘埃落定,不但“变折色为本色”,还“改民解为官解”了,这是国家赋税政策一个重大的调整。至此,明万历三年(1575),原太平县张廷榜推行的“革兑运包收而官征官解,召十排应比而随装随发。”反反复复,经七十年后,因程言的上书,才让这份工作得到了真正的落实。对程言的至伟厥功,远近的人感谢他,要求龚鼎孳能为“纪德亭”作个记。

“夫予之与飏伯,则固深服其德而私异其才之不可测者也。曩经姑江,飏伯适以学博莅其邑,程文砥道,谨职而已。乃郡有兵躏,能先是倡导,登陴宿黻,与巡方、太守诸君分当一面,弥月而熄事。甫戢年饥,民困转沟挺险,飏伯自当事,令富者出粟,贫者贱籴,赖以全活,以故郡侯吴宣伯器重之。宣伯者,文与金、陈相颉颃;而独称飏伯为畏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政简刑清,姑人至今乐道之。此皆非其任而无其权者也,而卒优为之,岂非其才不可测者与?”可能太平县志对于程言的传记在当涂任职经历,就源于龚鼎孳这段记录,吴宣伯就是吴韩起,崇祯进士,曾为当涂令,擢礼部主事,他对程言很器重,称其为“畏友”,就是在道义上、德行上、学问上互相规劝砥砺,令人敬重的朋友。

“今家居万山之中,里名曰“臧”,买田赡读,董赋急公,犹且蒿目时艰,为民请命。”很明确程言家住万山之中的“臧里”,就是现在的庄里。庄里程姓是宋初从徽州篁墩迁入的,是新安望族。

“计太之遗黎,役燹以来较甚于姑民之饥困,其征比苛猛,人不愿生,南北二粮,岁隶解以里排,一切麻豆科杂之属, 不啻二百余款,开征议价任意低昂,盘蠹藏奸,穷工极巧,官、司视为故常,胥、役享为定例,里排亦以为命,分之无可奈何。所解一差,动以钜万,破产亡家,鬻卖男女以填奸宄之欲壑,流离琐尾,哭声振野,至于三百年来习而不觉。”可见太平县当时的税赋政策,给百姓带有的灾难,天下人是有目共睹的。

“飏伯一旦更正,若是乎贤者不可测也。韩子曰:'诚至则才生。’

曩在都门,飏伯偶射下策,手裁一疏,弹太解且上,予时急止之,恐其力之不足以相率也。

而乃能得之,以今日使飏伯居天下之任,得天下之权,其事与功当何如哉?于姑人之尸祝而知救荒俎乱,虽弦诵可以得为也。于太邑之鼓钟而知优民足国,虽山林不可自谢也。后之君子尚有观感于斯文。”

程言能把这延续了三百年的税赋政策改变了,贤者的超能量真是不可测呀!也难怪韩子说:“诚到极致,你的潜能就会发挥至意想不到的无限大。”估计作记前,龚鼎孳在合肥稻香楼。文中谈到在京城官邸时,程言当时就找到了他,亮出书策,拿出关于“太解”的上书,准备向朝廷递交,为民请命。龚鼎孳身为皇帝身边的人,可以说是位高权重,当时见此事,可能吓了一大跳,生怕程言有杀身之祸,急忙阻止他。

清军天天打战,军费粮响的筹集是首当其冲,你现在来不是谈增加的问题,还是来说减少百姓的负担,真是不识时务的人了,认为就他个人的能量,根本不可能扭转和改变如此重大和敏感的民生国计问题。他虽身居高位,是个士大夫,还不如一介乡绅,相信龚鼎孳的内心是很愧疚的,因此清史中记载他在清廷“兵饷紧急”的情况下,还“屡疏为江南请命”,也是豁出去了,也为他的人生留下了一笔重彩。而程言“为其事”、“成其功”,把此事办成了,一呼而应开头的“居天下之任者为其事,得天下之权者有其功。”叫这位江左文豪言不由衷发出感叹。如古时主祭人临时见祭器摆乱了而及时帮助修正一样,不能让“礼崩乐坏,瓦釜雷鸣”,不光光是世人百姓“弦歌和诵读”或歌功颂德可以得到的呀!就如太平县的暮鼓晨钟一样,他们让老百姓知晓每天的日月星辰,是国泰民安的声响,虽静处山林,永远在每一个新的明天给我们带来希望。相信后代君子看到此不朽事,定有感叹。历史永远会记住“程言”,因为他,在清顺治初年,为太平县乃至整个江南老百姓带来了福音。

据胡丰炘老师的记载

据胡丰炘老师的记载,臧里“岳岭头”上“纪德楼”的是乡人凑钱建筑的,高悬大匾,楼两间,高两层。楼下一明一暗,供人歇脚,晚上投宿;楼上半明一暗,供登高远望和投宿。抗日时期,名医胡大侔为防避日机轰炸,把他的诊所搬到纪德楼,方便病家就诊。

程言在康熙年间逝世,安葬在岳岭头往南里许,臧里人家家户户,每年清明、冬至、过年,把程言当作自己先祖一样奉祀,1949年前年年如此,正如古语说的“有功于民,民必祀之。”1949年后,祭祀活动停止了,“纪德楼”在1954年也拆毁。

现在庄里村肖黄山西南边新建的第二个牌坊,就是纪念程言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