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谏官周怡64】与祁门诸友谈易论道

 北麓湖人图书馆 2023-08-10 发布于安徽

【话说谏官周怡64】

与祁门诸友谈易论道

徽州有“东南邹鲁”“程朱阙里”之美称,在明代中后期,阳明心学在这里得到了广泛地传播。

嘉靖二十九年(庚戌1550)仲冬,邹守益受徽州诸生之邀,首次步入祁门的东山书院讲学,开启了“新安六邑大会”阳明学讲会之先河,是阳明心学正式进入徽州的标志。此次邹守益讲会前后历时有一个多月。“新安六邑”即当时徽州府所辖的歙、婺源、休宁、祁门、黟、绩溪六县。

阳明心学在祁门的传播,得益于邹守益,更得益于他的诸友及门生。作为周守益的门生,周怡与祁门的阳明理学同门有着很多的联系。嘉靖三十二年(癸丑1553)十月周怡从关中回家,就收到祁门“谢一墩兄同心良友”的两封来信,周怡随即回信《与谢一墩》(《周恭节公全集》尺牍卷四),翌年甲寅年的春天,谢惟仁(号一墩)便来到太平与周怡相聚“春祁门谢一墩,因先生约师,同朝夕砥砺”。

周怡在嘉靖甲寅年(1554)写给老师王龙溪的信中也特别提到他的同心良友谢一墩。

信中,他首先提到“学问之道”,来自民间百姓,要仰慕和遵循天地间的自然规律。要不断学习,时时改过迁善。切莫文过是非,华而不实,相互吹棒。他高度赞扬了泾县的水西会是“千古一盛事”。他认为从前有名的会讲,皆因为当时“道之不行”,是“有志者自相讲明,以行于下”。

他还向老师谈到河南中州和江西安成阳明理学会讲的现况。谈到祁门的谢惟仁是徽州和宁国一带很才学的人,可惜甲寅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日去世了。周怡还指出,阳明理学的传播,需要地方上有二三位贤才或前辈主持,才能得以成事。

文后,他向老师介绍了近两年的情况:“怡癸丑冬归,久出至家,未免应酬多事。甲寅之春,谢惟仁过敝邑同聚切磋,夏月得疾各散。怡自秋稍,可往徽休宁赴大会。”得知王龙溪和邹东廓两位老师在庐山,他恨不能飞过去相见。

《奉龙溪师》(《周恭节公全集》尺牍卷一)

学问之道,与百姓同用,此天地间与吾人同者。学不希天,毕竟诳诞。若不实相切磋,日求改过迁善,而乃日务文过,惟恐不力。似借高门肆为苟且,略无忌惮,为时俗人之所不屑为者。粗率为伪力长,浮薄于此,不知良恸,而又以其时来相聚,互相奖誉,为一方之倡道,为一方之标准,固知仁者,必不忍也。

水西之会,千古一盛事,凡有人心者,执不知向知劝顾。其头目一二人,造目立意,必为罔利之谋卖,所知厚而不顾,则固所哀恸不能已者也。自古治乱,皆以君子小人之消长见之。

若其会讲,则洙泗河汾、伊洛关闽、鹅湖白鹿等会聚,皆为道之不行,有志者自相讲明,以行于下,岂谓其间必尽君子而后学哉。亦谓须皆有求改过之心而后可与共学也。中州之尤正,求改过之志士也。安成之刘,知学而高洁者隘不能免,然学则渐不同也。

祁门谢惟仁,徽宁一方之麟凤,倚以为瑞而期,共明此事,不幸于甲寅仲冬二十九日已矣。天厌吾辈而使斯人不寿,岂止痛惟仁?实自伤吾也,诚同志之大哀也。愿与天下之人同归于善,仁者之心也。必不得已,与二三同志共过此学,亦必共期江汉,以濯洗刷习染,以辑熙于光明,宁肯舍身负塗共染涅緇而已耶。垢净之分,惟在几微,而事迹不与焉。欲进无垢净学,惟在行事而讲谈不与焉。此在二三前辈所主持。彼无志者,亦何足深尤。

怡癸丑冬归,久出至家,未免应酬多事。甲寅之春,谢惟仁过敝邑同聚切磋,夏月得疾各散。怡自秋稍,可往徽休宁赴大会。吾师与念蓭会于匡庐,此身恨不飞从于天池五老上也。

祁门浯溪的江静夫,是周怡的好友,在南都时,从学于湛甘泉,后来在安成,拜在邹东廓门下,究阳明心学,遁世无闷。祁门县的大夫钱怀苏便书“无闷堂”三字门匾赠他,以赞扬他隐居避世而自得其乐的高尚情操。

而江静夫对所书三字不以为然,说:“我求我所追求的志向,哪里避世了?我得到的是我喜欢的,哪里闷了。”他便翻山越岭来到太平,同谢一墩一样,请教他老师邹守廓的高徒周怡,“求无闷之说”。

周怡首先就跟江静夫谈到《易经》乾卦第一爻的“潜龙”,就是“遁世无闷”。

龙的活动属阳性的,但乾卦的初爻位于整个卦象的最下方,亦即阳气刚刚在地下发生,还不能对外展开活动,说以称之为“潜龙”。因为潜龙即便拥有“阳”的力量,但身处下位,根基不足,德行名望皆不足以服众,这时最正确的做法是“潜”。但潜在的力量,是不可预测,也难以限量的,潜龙本事,就是有一种自信向上的内在力量。

他还谈到《易经》《大过·象传》中有“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懼,遁世无闷”。

水泽淹没了树木,强大过人。君子应该保持独立的人格,无所畏惧,所以无闷。强大而过人的人,就是行龙德的隐者。如果按照《中庸》所言:“遁世不见,知而不悔,惟圣者能之。”意为有才德的人依循中庸而行,即使隐遁山林不为人知,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做得到。

因此,周怡说,“无闷”是天性,是“吾心无逆顺也,无得失也”。一如孔子的“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颜回的“在陋巷箪食瓢饮”,乐在其中而不改其乐,是“性之真”。所以我们没有达到那种境界的人,要“学之而已,时习而悦,朋来而乐,不知而不慢”。

周怡进一步阐述了我们要保持纯真的“天命之性”,要有“广大”而“光明”的胸怀,要“独立不懼,遁世无闷”。那些“膠膠扰忧,挠其天真,患得患失,戚戚于心”的人,会“失其天性”。千万不要以为“不知学”或者认为不学就能得到,不劳而有获。

浯溪友啊,你谓不费心机,反而越来越好,你自己审视吧,你还有什么可求的呢?祁门浯溪应为现在的黄山市祁门县凫峰镇余源村浯溪组。

《书祁友江静夫无闷说》(《周恭节公全集》文录卷五)

吾友祁门浯溪江君静夫,素敦志尚闻。甘泉湛先生讲学南都,从之游,复从东廓邹先生,卒业安成,吟风弄月,以归克然,若有得悠然,若将终身陶然,若世无有足求者。遂厌科举之业,求性命之真,遁世无闷也。邑大夫钱君怀苏,大书“无闷堂”三字,以式其闾,嘉肥遁劝告高尚也。江君退然不自矜也。曰:“吾求吾所志,吾何遁?吾得事所好,吾何闷?”

则又访周子于天都峰下,求无闷之说。周子曰:“乾之潜龙,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大过之《象》:“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懼,遁世无闷”,是无闷者。大过人之行龙德而隐者也。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惟圣者能之。”吾乌足以知此,虽然尝与闻其说矣。人生而静天之性也,天性本无闷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有欲斯有得失,有得失斯有闷矣。能尽其性,则与天居动与天游。顺帝之则无行不得,所遇自外来者,有逆有顺,有得有失。吾心无逆顺也,无得失也。

孔之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颜之在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乐也者,性之真也,乐则无闷矣。未能尽性者亦学之而已,时习而悦,朋来而乐,不知而不慢,无闷之道也。

夫天命之性,本自广大在,本自光明。孩提之童,知之能之愚。夫愚妇,亦能知能行焉克其至。虽圣人天地,有不能尽子之。孝父之慈,君之仁,臣之忠,兄弟之序,夫妇之别,朋友之信,富贵此也,贫贱此也,夷狄患虽此也。所遇殊境无入而不自得,何闷之有?诚得吾之真乐则不易乎世不成乎?名是谓独立不懼,遁世无闷,乐行忧违,確乎其不可拔,龙德而潜,过人大矣。乃若膠膠扰忧,挠其天真,患得患失,戚戚于心,是多欲也。失其天性者也,不知学而不学焉得也。

浯溪心逸日休,所作审矣,尚何他求焉。姑书此以复,惟君图之。

徽州祁门的光宠年高八十,质朴正直,学识深厚,笃信尚友,教子有方。他与当时祁门县有才学的王竹坡司谏、栢源洪君、范山汪君等先生交往很深,他的两位孙子光伯望和光伯起,都师从邹守益及周怡的好友谢惟近,“文采焕发”,是县里才德出众的人,人人称赞。

光宠以善道,素履坦坦,自号“乐素”,给自家的轩堂起名“乐素窝”。周怡听他好友谢惟近的介绍,并为“乐素窝”作记。

周怡首先指出了“素”就是“道”,是“贞洁纯朴”,惟有“履素而往”,遵循道德规范而不违背,才能言为“道”。

周怡引用了《易经》之履卦初九:“素履,往,无咎。”素:质朴无文曰“素”,持守本性曰“素”。“履”指鞋,也指出行。

因此“素履”相应有两层意思:一是素鞋,代指身份,荀爽曰:“素履者,谓布衣之士”。二是素行,直行,即坚守自己的信条,率本性而为,喻指行为清正纯洁。爻辞字面的意思是,穿着没有颜色的鞋子,自然地行走,行为清正纯洁,如此下去,不会有灾祸。

鼓励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要刚直而行,如古代圣贤一样,无论贫贱、富贵、夷狄、患难不变其素,质朴生活。

《乐素窝记》(《周恭节公全集》文录卷四)

道无质,素为之质。道不可见,见素者见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是故君子素其位而行,夫太素无文。天地之始,生民之初,贞洁纯朴,素而已矣。圣人因其自然之理,井井秩秩,灿然有章而命之曰:“文王之则也,素之节也。”用天之道,品列纪常,因人之宜,财成等殺。惟履素而往,循而无违,可与语道矣。

《易》“履”之初九:“素履,往,无咎。”履之初,阳刚自守,太朴未散,纯乎其天,独行志愿,是谓素履。“素履之往”,不失其本然之,则斯无咎也。人之遇有贫贱、富贵、夷狄、患难之异位也。而吾之行乎贫贱、富贵、夷狄、患难不变其素,则吾之本然者有常而位之顺适者,各当贫贱不滥,富贵不淫,夷狄不陋,患难不诎,是谓素其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也,文在其中矣。

古人饭糗菇草,若将终身,及被袗衣,若固有之东山之赤乌几几九夷,何陋箪瓢不改,见素不见位也。后世缘饬,以自文随位而善变,见素者罕矣。

徽祁光翁宠,质直得于天者厚学,于师友者有本以能,敦朴不失孝友有闻,笃愿信于上下,治其孙子以善道,庶乎知履素矣乎。自号曰:“乐素”,因名其轩曰:“乐素窝”。可谓知乐者矣。翁其几于道乎?

予故发太素之旨及圣哲见素之义为翁告。翁所与游者,邑之彦王司谏竹坡君、栢源洪君、范山汪君诸先生。诸孙所与游,吾师安成邹东廓先生、吾友谢君惟近,文采焕发,将使人称。光氏为君子之光,观其游,可以知翁之素矣。

翁年八十,素履坦坦,遐福无疆。诸孙伯望、伯起,皆邑庠俊彦。光氏之起,将于诸孙望焉。吾何以知之?

知于吾友谢君惟近之称,遂述其说,为《乐素窝记》。

祁门阳源的谢君,“深于岐黄之学”,应该是明代嘉靖年间“新安医学”界的佼佼者,他的世兄与周怡是好朋友,自号“春谷”。周怡是从理学角度,从“春谷”二字,来阐明中国传统中医的博大精深。

《春谷说》(《周恭节公全集》文录卷五)

祁阳源谢君某,深于岐黄之学,而以“春谷”自号,意必有在。

夫天地以四时迭运而岁功成,是故万物以春生,而夏秋冬之长养收藏,不可无也。人受天地之中,以生与天地同体,以四德咸备而人极立,是故万民以仁育而义体智之断制,蓈别不可缺也。而谢君独取于春,得无见之偏乎?

天地以生物为心,乾元资始,坤元资生,春道也。而夏之长养者,生之不息也。自尔长养秋冬之收藏,春生之不息也。自尔收之藏之以复生也。四时者,岁功之序而无非春之意也。人以爱物为心,调爕元和,曲成周悉,仁道也,而义之断制仁爱之流行也。自尔而为之断制礼智之品节分别,仁爱之流行也。自尔而为之品节分别之以其爱也。四德者,人极之全而无非仁之著也。天地之气,阴阳不无偏忒,人之中立,以七情六欲浸淫过度,而疾病夭扎不免焉。

圣神济之以医药,节宣补泻,以保养天和俾人人,保其天年,医之道生道也,仁道也。医书以手足痿痺,则血气不流通,生意或几乎息矣。业医者,非有仁心,则人之疼痛痒疴,形隔气殊,何相干涉,或意见之轻识,或货利之亟取,其于戕人之命罔知攸系,此业医者,不可以不仁也。

谢君以“春谷”自号,则生生之心,视人一体疼痛痒疴与已关切,谷则虚应,不执意见,满腔子皆恻隐者乎?其所以赞元和而寿生人有道矣。

乃兄世某予同志友也,因其请为书是说,贻收天下春归,肝腑跻斯人,于春台玉烛中,深有望于春谷焉。

周怡到新安,新安贤者朋友都向他讲述了嘉靖癸丑年“管氏之妾王菊香”如何如何之贞烈的故事,这也是明代徽州贞妇烈女最典型的事迹,周怡听后很是感动,并为其作传。

周怡认为:“天地之正气,恒于贞女烈妇见之,非有师友之教,诗书之启,天性然也。”

新安管氏之妾王菊香,他丈夫管子竽临死前给她百两黄金,她过了两年都没拆开,原封不动。宛然少年一样,能以义服毒自裁殉身,有死无二。周怡感其“处繁华侈汰中,卓立不染”,以死洁志以白而不苟,从容以正而不乱。由此他联想到“有国者,安得有贞介之士、不二心之臣,以托孤寄命乎?”

由此可见当时新安的风俗习惯及风土人情,世人崇尚烈女义士,程朱理学,浸透人心。

文中的“春谷”是杏林圣手,都没有办法救她。

《新安王菊香传》(《周恭节公全集》文录卷七)

嘉靖癸丑,王氏菊香死,死何书?死节也。菊香姓王氏,莫详何处人,幼失怙恃,养于其婶嬸,以贫鬻菊香于新安管子竽。菊香温慎婉淑,端静自爱,竽重而纳之,事竽及主母益恭顺无不当心者,内事竽一以委之,咸称分虽微,以淑德重之。

岁辛亥,竽寝疾,朝夕侍汤药,不解衣就席者凡七月未尝有少懈。竽疾笃谓菊香曰:“余疾殆不起,旦夕殆矣。汝年少,将若何?”菊香泣对曰:“是何言?妾虽微,义无他心,公善调理,无以妾为念。”竽以菊香未有子,子女皆嫡出,虑后无资助,以百金私之。嘱曰:“此物汝自收,吾子汝抚,女汝嫁,主母当事,善图之。”菊香泣以谢。竽死,菊香哭几绝,绝后甦生数四,欲即死以狥竽。家人日闲之,卧病三阅月后疆起戒,家人无虑我受竽公托义不可死,以辱竽公命,乃日悬竽小像于寝所,朝暮进食如平生所嗜。

岁时伏腊咸备礼,正月二十七时将大祥,忽造竽长兄挥使,今某官春谷所曰:“妾受竽公恩义,当即死以从竽公于地下久,不死者以竽公有托也。今儿长矣,无复虑。”出竽所嘱,金封识如故,又出内其售侍女为衾棺之费,纪于楮者,以进春谷。

春谷信其必死,曲谕之,又曰:“妾尚六月服未满,欲俟满服死,患二事时逼不可死。”家人问二事,曰:“主人将筑室,室新成不可死。主人将他出,主人出,不可死,死无所白。今日事毕矣,愿公善视竽后。”

有顷就寝,命收竽像侑以楮币焚之中庭,哭曰:“余病不能拜天地,谢竽公以徵我不二。”涕泣俱血,下四体胀栗,呕吐不能言。家人疑其服毒,亟问医视之,果服毒。因以祛毒药进。菊张目叱家人曰:“进此欲何为,死吾安所也。”

众以春谷家长言或从请,春谷谕之菊曰:“逼饮药是乱我也,吾以醇酒服矾,继以辣水,必不可解矣,无若我也。”

须㬰,偃仰暝目死。死后三日,闻者咸烈其事,为之立小传。

予过新安,新安之贤者,咸以王氏之贞烈语。予遂为之论。论曰:天地之正气,恒于贞女烈妇见之,非有师友之教,诗书之启,天性然也。又往往于妾媵类见之尤切,无所顾藉掩饰也。此之谓已彼亦安,知为已而为之也。夫人室家之情,私蓄之利,阴性为甚。

管氏之妾王菊香,以夫主所授之百金,踰二年不启,视而封识。宛然少年能以义自裁,有死无二,处繁华侈汰中,卓立不染难矣哉。且死矣洁志以白而不苟,从容以正而不乱,若有养者然。真所谓蝉蜕濁秽,以浮游尘埃,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有国者,安得有贞介之士、不二心之臣,以托孤寄命乎?吾于王氏深在感焉。或曰:有欲夺王氏之节而嫁之,王乃死要之,为临大节而不可夺者与。

64

书籍 

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使人进步

2021年10月3日在老广阳二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