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是彻底清空内心,这也就意味着清空想法,放下过去,熄灭自我,而所谓的过去、自我,也是各种想法和画面的集合。 冥想,就是去看清想法的整个架构,想法从哪里来,如何让它适得其所。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想法——冥想路上,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内容如下—— 观察想法,从冥想走神开始(注:以下答者为Cico) 问:在冥想当中,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用心地感受一次呼吸,并不难;但是重复几次之后,可能不知不觉地就走神了。 所以说,冥想既简单,也不简单。 冥想的要领就是那样一些,但是当我们把这个要领一次又一次重复的时候,走神和分心的情况就出现了。 答:你看在呼吸冥想的过程中,看似动作很简单,但我们需要觉察,人是多么容易起心动念, 如何去看待走神,这是我们需要做调整的地方。 走神一定是错的吗?没有人说过它是错的,这里没有对与错之分。 走神背后对应着我们很多的思维习惯,我们在冥想中走神,在生活中也走神,只是说生活的繁忙可能掩盖了各种走神。 在冥想的时候,当我们要去专注地感受呼吸的时候,走神就非常容易被大家觉察到。 只要你介怀,它就是个事儿,对不对? 换句话说,你不介怀,它就不是事儿。 ▸ 问:刚才我们一直在说怎么去「理解走神」,而不是怎么去「克服走神」。当我们那样说的时候,就隐含着一个假设——我们想要拒绝走神的状态,走神是不好的,不对的,“我应该一直专注于呼吸”。 答:没错,所以在这里没有对与错。 咱们要去透彻的理解,走神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所以不要把不走神当作圣旨,“哎呀,我一定不要走神”,这就带来新的麻烦了,对吧? 今天咱们以「走神」这个点,来聊聊想法。 在我们开始聊之前,还得给大家打个预防针。首先,这些东西用语言来描述是非常困难的,意味着我们描述出来的东西,可能跟大家理解的不太一样,这个非常正常。 大家每个人跟我们一起观察内心,语言只是一个引导,一个辅助的作用,最主要是大家需要感受到它。 使用语言,但我们一定要超越语言,方可理解语言背后对应的意思。 ▸ 问:今天,我们都把节奏慢下来,来看看走神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这里举一个例子—— 比如,我正在体会着呼吸的感觉,这时飘过来一股味道,由味道可能想到了饭菜,然后想到了晚上吃什么,然后又想到了以前的某次聚餐和谁一起吃了什么。 从一个想法跳转到另一个想法,然后就迷失在了这个想法当中。 答:现在,咱们再把冥想的动作分解一下,看看究竟哪个地方容易走神? 冥想的过程中,关注呼吸带来的感觉。吸气,停顿,呼气,停顿,我们的关注点在交替,对不对? 呼气的时候,你在关注呼气的感觉; 吸气的时候,你在关注吸气的感觉; 交替的时候还要留意一下停顿。 走神可以发生在任意一个时刻,但在交替的时候反而更容易走神。 当我们从一个关注点切换到另外一个关注点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跟想法交互。 刚才Joyce说来了一股气味。在交替的瞬间,那股气味可能立刻变成了关注点。然后我们非常容易联想到某种画面,就跟着那个画面飘走了。 而我们在冥想中这种切换关注点的训练,也恰好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持续的关注某些事物,同时不被想法打扰。 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当你能够给足更多的意识、觉察的时候,比如说在每次切换关注的时候,保持对想法的警觉,你就可以更多的去关注呼吸,而减少走神。 但如果你在切换注意力的时候,觉察不够强,就可能被想法带跑。 就是说,在切换注意力的时候,需要稍微的多一点觉察,或者说是留神。 但是,这个「增加觉察」需要我们深刻理解,想法是怎么产生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谈想法的原因。 问:前面的对话里也隐含着一个假设:我们希望能够觉察到走神,不跟着想法跑,能够一次又一次的跟随呼吸。 那为什么要持续关注呼吸,可不可以就是坐在那里,任由思绪飘飞呢? 答:既然冥想是一种训练,那我们就要通过意识层面——你能想到的东西,你能调用的想法——来影响无意识。 「觉察」最终发生在无意识部分,而不是意识部分。 当我们有意识地去留神想法的时候,通过不断的训练,不断的回到呼吸上来,这种留神最终会变得自动化,成为无意识的习惯。 这时候,当我们有想法出现的时候,会立刻意识到这是个想法。所以,看似我们是在意识上调整,但最终意识层面的调整,会转换为无意识的习惯。 这个过程不仅在冥想中出现,从小到大,我们接受教育,学习乐器也罢,学习知识也罢,都是通过意识上来接收、练习,最终变成无意识的一种习惯。 比如弹钢琴,如果你每天都要记那些按键,多麻烦,对吧?但是经过练习之后,你就可以熟能生巧,它变成习惯之后,你就人琴合一了,对吧? 同样,冥想也是如此。 ▸ 问:你刚才提到两个词,一个是自动化,一个是习惯,就说我们通过觉察想法的来袭,然后一次一次的回到呼吸,慢慢地让这种觉察成为一种新的习惯。 可能在我们从小到大这样无知无觉的生活中,我们总是不自觉的就跟着想法跑了,那个是一种习惯。在冥想当中,我们是要培养和建立一种新的习惯。 答:咱们跟想法交互,这已经是一个根深蒂固的习惯,无论在中国社会,还在其他任何的文化里面,跟想法交互都是一个非常强的习惯。 我们从小接受教育,学习知识,然后要有理想,这些东西都是想法。有时,想法能够带来很多愉悦,比如我们看各种娱乐节目。 我们长时间培养的跟想法交互的习惯,已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体现,想法已经变成了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种习惯很强,是好是坏,咱不评论。但我们要意识到我们所有的精神挑战都来自于想法,对不对? 我想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咱们也常说,「不要多想」。这话放在西方人眼里特别奇怪,这是什么话?其实,对我们来说,这个话很好。 但我们多少人真正理解「不要多想」这4个字的意思呢?估计大家都麻木了,都习惯了。 所有的精神挑战都来自于想法,但我们还老跟想法交互,用想法定义了我们生活的很多元素,身份、地位、职称,等等对吧? 想法,知识 & 记忆问:你刚才提到好多东西,都是想法,包括知识、理想、经验、技能、身份、标签、社会的架构都是想法。这个在生活中,不是很容易觉察到。 当我们胡思乱想的时候,会意识到那些都是想法;但很少会留意到,知识也是一种想法,知识不重要吗? 答:很多知识也涉及到很多事实,包括地球是圆的,当你学到这个知识的时候,它变成你记忆的一部分。 一旦你「想」到这个知识,在大脑里播放着画面,「哦,地球是圆的」,那它就是个想法,想法是对记忆的唤起。 ▸ 问:记忆不是想法吗? 答:记忆是大脑的一部分,它储存在大脑的神经回路里面。 当你没有激活它的时候,它只是记忆,但当它被激活之后,进入你的意识,就成了想法,这个激活实际上是想法对记忆的一种反应。 比如,当你闻到气味的时候,你立刻想到某个场景,那个场景是你记忆中的一部分,这个气味触发了你这个反应,产生了想法。 这里,我们可以慢下来,看一看。 既然你能够辨认出这种气味,意味着你之前闻过类似的气味。之前闻过的那一次,在那个场景下,变成了你的一个记忆、画面。 所以这次当你闻到一个类似气味的时候,你立刻对这个记忆产生了反应,所以想法出现了, 想法总是对记忆的反应。 ▸ 问:为什么要知道想法和记忆的区别呢? 答:记忆不可避免,对吧?如果你啥也记不住,那这个……,但你可以不想。 为什么要谈记忆和想法,因为我们得把它们区分开来,它们之间确实存在差别。如果不提的话,大家可能把记忆和想法混淆,可能会想“那没有想法就是没有记忆喽”,岂不是带来更大的困惑。 知识、技能、过往的经历,都成了记忆,可以有,没问题;但你何时去想,何时不想,怎么想,需要智慧。 问:关于记忆和想法的关系,乍听起来,不是很好理解,我们再通过一个例子来体会一下。 比如说,我们学了一个英文单词——apple / 苹果,它的拼写和发音,你记住了,它就变成你的记忆。 但如果你想到apple,或者听别人说apple的时候,你听到发音,想到这个单词,又想到了“你想吃苹果”,想到“苹果手机”,也可能想到那句谚语,“每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 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想法唤起另一个想法。 答:这个例子是一个稍微复杂的想法链,它不是一个想法,而是多个想法瞬间出现。这是我们不容易觉察的地方。 所以,有时候,我们被想法打扰的时候,是一连串想法一块袭来。 ▸ 问:就是说,理解想法和记忆的差别,我们可以有记忆,但不要轻易唤起一些想法。 答:动念嘛,不要轻易地起心动念。 记忆是整个生物界大脑需要的一个功能,但是如何起心动念,什么时候该起心动念,它是一门智慧。 如果我们不合适的起心动念,那只会给我们带来麻烦。所以,当我们说“不要有想法”,“走出想法”的时候,大家可能会误解为,“我就不要学知识了,这样就没有想法了”。 那是个方法,没错,但那是极端的方法。 记忆你不可避免,但想法你可以没有。 想法,一点都不重要问:为什么「想法」是冥想路上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答:我们在冥想的过程中,不断地回到呼吸上来,希望能够建立一种新的习惯,那就是不跟想法交互。单靠呼吸冥想本身,很难做到这点。 因为我们的生活已经和想法深度交织在一起,一念之间,关注点就从当下的感受切换到了想法。 如果我们不能从大脑的整体性出发,来认识想法的作用,认识想法对生活的影响,仅靠呼吸冥想去改正这个习惯,不太现实。 因为冥想之后,你还要回到生活中,很多的想法还都存在着。你做10分钟冥想,感觉舒服一点了,一回到生活中来,还会被各种想法刺激着、打扰着。 所以要调整这个习惯,那就得静下心来,在生活中观察和理解想法是怎么产生的?想法是怎么影响你的? 当你深刻意识到,哦,想法就是那么回事,想法压根就不重要。这时候,当你再去做呼吸冥想,你的觉察会有非常不一样的变化。 深刻领悟到了想法不重要,自然就可以更好的关注呼吸了。 问:想法都包括哪些呢?有些想法比较容易识别,比如幻想,期待,判断等等;但有些想法已经物化成生活的一部分,不那么容易识别。 比如,婚姻、经济制度、货币制度、意识形态,这些都是想法吗?还有建筑设计,工业设计,也都是想法? 答:咱们先给想法一个简单的定义,让大家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我想每个人都对想法有感觉,对不对? 什么是想法,或者说想法的载体是什么? 想法的载体就是符号和图像。 符号可以是文字符号,也可以是声音。 图像,就是个画面感。 大家可以去观察一下,你的想法是不是都跟符号和图像有关? 各种制度都是语言来描述的,语言是符号; 听我们说话,你脑子里面也有画面,我们的声音也是符号; 歌曲也是想法,一种精心编排,能带来一种听觉愉悦的、美感的想法; 绘画雕塑也是想法的显现; 包括你的名声,你的职称,都是想法。 很多物质财产是存在的,但是你和财产的关系,比如所有权,也是一个想法。你可以有想法,但是没必要执着于想法,这是两码事。 问:那我们现在用的话筒,它的设计和造型也是人想出来的,它也是想法的物化? 答:可以这么说,但我现在「看」这个话筒,那不是画面或想法;它在我眼前,我看着它,啥也没想。 比如,我们在公园里面走路,看见一个特别大的树,枝叶特别茂密,当我去观察那棵树的时候,观察它跟天的交际,跟地的接触,感受微风吹过的时候,那一刻我没有想法。 但我说“呀,好漂亮的一棵树啊”,就这么一句话,其实我没有在看树,而是在对脑海中树的画面产生一个反应,“哇,好漂亮。” 想法和现实的差别就这么细微。 前一刻,你在看树, 后一刻,你在想。 你是否觉察过这种差别? 问:所以有个词叫无语,无话可说。当你看到一个特别震撼的东西,刚开始那一瞬间你是无语的,因为你在看呢。但就那么一瞬间,你就适应了,然后一下子想法就来了,“好漂亮啊”,赶快拿出手机拍照。 答:再举个例子,还是去公园的例子,咱在公园呆了一天,太阳高照,空气清新,植被繁茂。鸟儿们在上面叫唤着,地上狗在跑,我们在那散步,特别的舒服,我们全然在当下,感受周围的环境。 然后该回家了,回来之后脑子开始想,“今天过得真爽,真舒服”,这就进入想法模式了。 然后想着“明天还要再去一次”,想法带来的这种愉悦,带来一种新的欲望,“明天再去一次”。 然后,第二天有事去不了了,心里特别难受,特别想去。 我们就是这么不自觉地从现实的感受中,进入想法中。 想法的活动,给我们带来各种内心的波折。 问:我们在冥想当中,要练习的是对想法的觉察,是吗? 答:对,觉察画面的出现,或者符号的出现。 有时候你在自言自语,你有没有意识到你在自言自语? 然后我们要把冥想中的觉察再迁移到生活当中,生活中的观察和体悟,反而又会帮助你更好的冥想。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冥想跟生活有差别吗?没有什么差别。 我们有一个形式叫呼吸冥想,但抛开形式,生活的每一刻都是冥想,如果你能在每一刻去觉察想法,这不是冥想,又是什么? ▸ 问:我有一个可能不恰当的问题,如果每时每刻都要觉察,会不会很累? 答:回到谈想法第一期咱们说过,冥想是通过意识上的觉察来影响无意识,这里也是一样。 刚开始我们需要动用意识去觉察想法,那必然会消耗能量,对不对?大脑活动必然要消耗能量。 但当你觉察到想法之后,这个想法没有起来,它又省了很多能量。而且随着你的觉察的深入,觉察会逐渐的自动化。 自动化意味着你的觉察很容易被唤起,但是,自动化不等于不走心。而且觉察也是动态变化的,随着处境、健康状态等原因,觉察能力也会变化。 (此刻,在读这段文字的时候,可能会唤起你对觉察的想象,但那是想法;真正的觉察是不可想象的。但只要你可以觉察,你就可以觉察。) 问:就是说,刚开始的阶段,能量消耗可能多一点,但是慢慢的也会习惯成自然。 答:就像你刚开始打怪,必然要消耗能量,等怪物打得差不多了,你不也就省力了吗? ▸ 问:话又说回来,我们为什么要去觉察想法,避免陷入想法呢? 答:那咱们再回到神经元上,来看一看什么是想法。 刚才咱们从所谓的哲思层面来看,想法跟符号、画面相关;即你没看到它,大脑里有一个画面,那叫想法。 想法都是神经回路的活动,对不对?画面也是一种想法,它也是神经回路的活动。 神经回路都是由神经元组成的。所以,想法都来自神经元的活动,一旦神经元息止之后,想法也就没了。当神经元的运作方式改变之后,你的想法也不是那样子的,一切都是浮云。这就是「空」,对不对? 因为神经元的变化导致想法变化很快,甚至你早上的想法和下午的想法,也不一样。 如果想法给你带来麻烦,带来各种负面情绪,你能否意识到想法是空的呢? 很多时候你意识不到,因为你完全陷入了想法。 想法总是大脑的一种局域活动,当你没有想法的时候,大脑的运转是整体的,能够去感受周围的环境; 一旦有想法的时候,特定区域开始活动,它在大脑的整体性上做一个划分,你的关注点一直在某块小的区域。 所以很多人有压力的时候,大脑某个区域会特别疼,头疼,这也印证了因为某部分想法特别活跃,所以你整个的关注点都集中在那里,跳不出来,神经元在那里打架,我们就会出现症状——疼。 想法是空的,对吧?你可以从想法中找到乐子,没问题的;但你要认识到想法是空的,空的意味着啥?不重要。 如果你在乎一个空的东西,把它当做存在,那不是自找麻烦吗? 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生活去观察,去深刻体验「想法压根就不重要」。 ▸ 答:当我们在享受想法带来的愉悦时,却很难认为想法不重要。 当你享受名声的时候,享受社会地位的时候,你很难认为想法不重要,因为那时你爽着呢。 对于这些人,此刻正爽着的人,没有什么冲突,可能也不需要做什么调整。 但是对于大家那些遇到精神挑战的朋友们,以各种方式碰到「空」的人,比如说经历各种负面情绪的人,大家就得去深刻感受「想法一点都不重要」。 问:当我们深刻意识到了想法不重要的时候,那么在冥想的时候,可能它也不太会来打扰我们,它一来打扰的时候,就想它也不重要,然后又继续关注呼吸了。 答:没错。 能否彻底否认想法的重要性? 不是说让你不想,而是否认它的重要性。 可以想想,找乐子,没问题。但你要意识到想法压根就不重要。 问:有时候想了也白想,未来不一定按照你想的那样去发展,因为这世界上的因果链太复杂了,你做好了自己的安排,但其他因素变了。 答:总是事与愿违。 想象的世界跟真实的世界不一样。 想象是局限的,而整个世界是无边的。 走出担心和恐惧问:有的人总是为未来感到担心和焦虑,怎么放下这种想法呢? 答:观察你的想法,观察你的恐惧,不要去压制它,不要去逃避它。 面对恐惧,去深刻感受到,恐惧只会从想法中产生。 问:确实,有时候我们脑海中想象了一个画面,担心它会发生,这么一想,害怕了。其实什么都没发生。 答:没错。 比如你在公园里面,看到一条很粗的绳子,因为你的大脑里面有一个绳子的画面,所以你没有任何反应。 当你发现“绳子”能动,一看是条蛇,这时候如果你感到害怕,并不是蛇本身让你害怕,而是这条蛇让你产生一个画面——想到可能是毒蛇,会咬我,会受伤,我会死掉。你对画面产生了反应,你就立刻害怕起来。 ▸ 问:那怎么才能放下这个想法呢? 答:又回到冥想当中,第一,深刻认识到想法是什么,想法的局限,想法的不重要性; 第二,行动起来,包括冥想也是行动,你要不断地回到呼吸上来,在冥想中,在生活中,不断地回到当下,觉察周围的环境,身上的感觉。 去觉察,不要有任何的画面感,你可以看到周围的景象,但不要让大脑产生画面感,觉察这种画面感,觉察语言的影响。 问:就像你说的,想法还是一个符号和画面,当我们不用语言的时候,想法会少很多。 答:为什么咱们不断强调观察内心世界,需要每个人自己去观察,因为每个人自己去观察的时候,你不需要语言,你能直接感受到,那是真正的交流。 但如果换成语言的话,语言只是去唤醒某些特定的图像,那只会让交流变得更加的复杂和困难。 ▸ 问:我们怎么和一些很有威力想法共存呢?比如说,在癌症患者的治疗中,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癌症患者1/3是治死的,就是说过度医疗或者是治疗方案不当,然后1/3是病死的,就说这个是自然规律,不可逆反;还有1/3是吓死的,就是说患者知道了自己被确诊为癌症之后,这种想法带来的巨大压力,击垮了免疫系统。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确诊结果,就是一个想法,但是这个想法的威力是如此之大,怎么和这样的想法去共处,或者说是放下呢? 答:这是个很大的问题,病人得到这个结果之后,它触发的是对生死的这种害怕。为什么说这是个大话题,咱这一期节目可能说不了多少东西。 生死也是一个想法,大家贪生怕死,贪的和怕的都是想法。 我们活的每一天都是由想法堆积起来的,包括自我,所以我们认为活着就是一种延续,是想法的延续。 你看,我们从出生到有记忆,到有想法,一直到死,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想法一直在延续着,包括你的身份,名字,历史,都在维系着,对不对? 所以这是我们对生的理解,也是关于生的想法,这叫做生。 死,就是没了,这一切都消失了,自我也没了,各种历史,光荣的传统,各种名声,都没了,这是我们对死的想法。 你看这种怕失去,怕空,是我们对生和死这种想法的直接反应。 所以,你看为什么当大家遇到这种不可救治的疾病的时候,病人在这种想法里面必然会产生很大的反应。 但如果我们能够觉察想法在每一刻,放下想法在每一刻,也就是说,我们活着,但不带着任何的画面活着,你每一刻都是新鲜的对不对?因为你没有被过去的历史,名声什么所累。 每一刻都是新鲜的,意味着你每一刻都在重生,每一刻都在死亡,你的生活没有想法。 所以,生和死对你来说,那就是个事实。你面对事实会有反应吗?没反应。因为它不是想法。 这个问题很大,因为我们整个人类都活在想法中,很难去面对现实,活在当下。 所谓活在当下就是没有想法的活着,没有画面的活着,没有任何画面感的活着。 ▸ 问:说起来挺简单的,但是做到真的不容易。 答:如果能做到,那也就超越了生死。 每一刻都这么活着,每一刻的想法都让它消逝。每一刻都在重生,每一刻都在死亡,直到我们最后一刻,身体的消亡。所以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当我们活在想法的时候,生和死也是想法,想法带来恐惧,那必然会害怕。 当我们的人生没有恐惧的时候,人才是最自由的时候。 什么束缚了人?恐惧。恐惧来自想法,所以想法束缚了人。 要活得自由、超脱、逍遥,实际上很简单,就是活在当下,别多想,不要想太多,就这几个字。 问:不要想太多。咱们说了一个来小时了,但是说来说去就五个字,不要想太多。 答:活在当下。能否过你的生活,但没有画面感? 这个话题咱们以后有机会再详谈,咱们这次谈想法的内容信息量很大。 问:从大家常见的问题,冥想为什么老走神开始聊起,然后慢慢聊到了想法,什么是想法,然后为什么要去觉察到想法,然后慢慢的又聊到了生和死也是一种想法。 应该说是越聊越深了。咱们细水长流,以后和大家慢慢分享。 答:希望能够跟大家一起去观察内心,咱们共同找到真相,共同去自由,让内心解放,让我们的生命完全释放开来。 问:好,以上就是今天的空谈,我们下期再会。 (收听节目音频,亦可转至微信公众号Mindiverse的页面 —— 《空谈 · 想法的本质》 ) 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洞悉中西方现实,涉猎数学、计算机、生物、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哲学和认知领域;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看清即平静,看清即行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