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清那些事儿(十六)

 昵称MJRlOV28 2023-08-10 发布于辽宁

谁杀了努尔哈赤?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盛京,天命汗努尔哈赤的葬礼。一位藏传佛教僧侣、一位突如其来的吊唁者,引起后金国的一片混乱。这是奉袁崇焕之命的使者,谁也没有想到,这个至天命汗于死地的仇人竟然派人来至灵前。是惺惺相惜还是另有他图?即使是努尔哈赤的继任者、在政治智商上更胜努尔哈赤一筹的皇太极,也看不出这个冤家的真实想法。

袁崇焕并没有与后金握手言和的打算,更不会与努尔哈赤有英雄相惜之意。之所以派使者前来吊唁,实际上还是要来探察一番努尔哈赤的死讯是真是假,因为这关系到明军下一步的军事行动。

努尔哈赤确实是死了。

努尔哈赤的死因究竟是什么?史学界众说纷纭。大致上分为两种:

一种说法是正史的记载﹣即《清史稿》和《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中所说的因病于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驾崩于福陵隆恩门瑷鸡堡(今沈和市于洪区翟家乡大挨金堡村。

另一种说法则是丧命于宁远之战时明军的红衣大炮下。

《清史稿》中说努尔哈赤病逝,但并没说是啥病,只是说“不豫”。结合后世几位清朝帝王的临终记载来看,更使得努尔哈赤之死变得扑朔迷离。

正史上的记载总会有'为尊者讳”的顾虑,撰史者碍于身份又不能信口开河,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三缄其口。因此便可从中看出,努尔哈赤之死,绝不仅仅是因病而死那么简单,由此便产生了另一种说法,努尔哈赤死于袁崇焕之手。

宁远大战时,手中只有2万余人、一座孤城的袁装焕之所以能够击溃13万大军的后金军,除了用在战前所做的八条动员令来鼓舞士气外,更重要的是他所使用的11门红衣大炮(本为红夷大抱,是从葡萄牙采购而来,因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讳“夷”字,故称红衣大炮)等火器给了毫无精神准备的后金军以沉重的打击!

大清那些事儿(十六)

袁崇焕所使用的红衣大炮为英国制造的早期加农炮,炮身长、管壁厚、射程远、威力大,特别是击杀密集骑兵具有强大火力,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炮,也是后金军最大的克星。

威力如此巨大的红衣大炮,让后金军付出惨重代价,那么,亲临城下督战的后金军统帅努尔哈赤,在此役中受没受到来自红衣大炮的威胁呢?这个问题在明朝的史籍中语焉不详,后金以及后来的清代官方资料里更是只字未有,而野史中却给出了一个答案:“炮过处,打死北骑无数,并及黄龙幕,伤一禆王。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

红衣大炮打死敌人不计其数,还击中了“黄龙幕”,伤一“裨王”。后金军出师不利,只得用皮革裹着尸体,伴随着一路号哭匆匆撤退。

大清那些事儿(十六)

无独有偶,在《明熹宗实录》中同样记载了类似的事件:明兵部尚书王永光在汇报宁远之战的战况时奏称:“明军前后伤敌数千,内有头目数人,“酋子”一人。” 高第则奏报称:“后金军队攻城时,明朝军队曾炮毙一个“大头目”,后金军用红布将这个人包裹起来抢走了,一边走一边放声大哭。

一个人的死能够让一支13万人的军队悲痛撤退的,还会有谁?恐怕只有努尔哈赤。

然而,在宁远之战后,史料记载,努尔哈赤还曾于“夏四月,征喀尔喀五部。” 如果说努尔哈赤真的死于明军的炮火之下,那么,他不可能“死而复生”,在数月后又去攻打蒙古。其次,击毙努尔哈赤,对于明朝方面来说是一个重大胜利,无论是袁崇焕,还是朝廷上下、文武百官都应将对此事书以浓墨重笔,以激励军民的士气。但是,无论是袁崇焕本人报告宁远大捷的奏折,还是朝廷表彰袁崇焕的圣旨,抑或朝臣祝贺袁崇焕宁远大捷的奏疏,对努尔哈亦被击毙之事都是只字不提。

大清那些事儿(十六)

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即使是那个“酋子”、“大头目”确实是努尔哈赤,他也没有当场死去。

朝鲜人李星龄记载:在与后金作战之时,朝鲜曾派了一支军队配合明军抵抗后金军的进攻。随军的朝鲜翻译官韩瑷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遇到过袁崇焕,并博得了袁崇焕的好感。宁远之战,袁崇焕将他带在了身边。可以说,韩瑷亲眼目睹了宁远之战的全过程。

据韩瑗事后回忆:宁远告捷以后,袁崇焕派了一名喇嘛携带礼物到后金营寨中向努尔哈赤“表示歉意” :“老将(指努尔哈赤)横行天下久矣,今日见败于小子(指袁崇焕),岂其数耶!努尔哈赤“先已重伤”,这时备好礼物和名马,对袁崇焕的礼物表示“回谢”,请求约定再战的日期。结果未等再战,努尔哈赤便因懑愤而死。

由此可见,宁远城下的炮伤是导致努尔哈赤去世的最重要原因。

天命十年八月十一,努尔哈赤走完了他68年的不平凡人生。留给爱新觉罗家族和后金政权的,是一个足以与明廷相对抗的根基。努尔哈赤入主中原、跃马京师的宏图大愿,将留给他的子孙后代去实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