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光辉 尤作祥: 新“愚公”杨进太敢教日月换新天

 新用户7391BFGL 2023-08-11 发布于安徽

新“愚公”杨进太敢教日月换新天

山东  张光辉 尤作祥


  在山东省莒南县板泉镇西南2公里处,有一村庄叫上养鱼池,始建于明末。据杨氏祖谱记载:始祖由临沭县杨九楼迁上养鱼池。清初,杨、王两姓相继迁至该村,因村中有几个池塘,故取名养鱼池;分为上养鱼池和前养鱼池。民国末年,杨开基在此富甲一方,拥有土地4000亩和屋舍100间,各震一时。解放后土地改革,农民当家作主拥有了土地权。新中国成立后,该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纪凤连带领全体村民,从互助组到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坚持听党话跟党走,一步一个脚印,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过去村里姓派分歧,矛盾不断,特别是杨、王两大姓水火不容,事端连连;车、薛、赵等几姓也随声附和,闹得鸡犬不宁,村风败落。时势造英雄。就在如此尴尬的环境下,1981年12月,经过选举该村全体党员全票通过,时年40岁的杨进太被选为第三任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19年。

  移风易俗,建和谐文明村庄

  杨进太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面对上养鱼池村不团结不和谐的情况,深感自己肩上担子沉重。经过几天的思索,他决定先从治理村子风气抓起。

  在头一次召开的社员大会上,杨进太就对社员讲:我们生在新中国,是因为有共产党的领导,今天才过上幸福安稳的生活……通过回忆革命故事,包括身边老党员纪凤连、高华玉的亲身经历,忆苦思甜,阐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希望大家好好珍惜,要团结友爱,要知足当下。他关心国家大事,坚持每月召开党员大会,及时把党中央的声音传递给每个村民,让大家了解国家的形势和发展局面。为培养良好的村风村俗,弘扬正能量,杨进太首创倡导在全村树立起一批“好妯娌”、“好媳妇”、“好儿女”和“好婆婆”典型。比如,杨廷利、杨廷现兄弟俩的媳妇就是榜样,妯娌俩自结婚起,同住在一个不足三十平米的小院里,几十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从未红过脸从未拌过嘴。杨进太经常把典型人物事迹在村民大会上进行表扬,引导广大村民向他们学习,以他们为榜样,做一个忠、孝、仁、义之人,让敬老爱幼、邻里和睦蔚然成风。

  杨进太还把村里老党员、老干部当作自己的亲人对待,经常嘘寒问暖,关心有加。比如,老支部书记纪凤连去世时,杨进太一直马不停蹄地忙前忙后。按照当地农村风俗,要“指路”“泼汤”等,用多少人、买多少菜、买什么东西、到什么地方买......他都亲自安排,做到事无巨细,且不多花一毛钱,不多跑一步路;直到把老书记入土安葬后,他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累得病倒了。

  在转变民风陋习上,杨进太也曾遇到过棘手难题。本家一个没出五服的兄弟杨某三年未给老人口粮,他把好话说了一箩筐,但杨某两口子还是我行我素,只当耳旁风。杨进太安排妇女主任去做工作,安排调解主任调解,安排支部委员去教育,均无明显效果。怎么办?如果任其赖下去,别人势必会仿效;孝敬父母本来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偏偏就有人行为另类,大逆不道。他想:此事未了,必然导致不良风气在村中蔓延。杨进太经过慎重考虑,并和支部委员杨进江、王言坤碰头商量,毅然决定对杨某采取“特别措施”。

  这年风调雨顺,小麦喜获丰收,杨某家的四亩小麦收成可观,亩产达800斤。芒种麦收之后便至入伏,三伏天农民都得晒麦子,把收获的麦子送到打麦场上暴晒。一天,杨某把收好的麦子全部送到村东打麦场上摊好进行晾晒。由于艳阳高照,过了晌后麦子就晒好了,杨某俩口子便开始拿袋子装麦子,装满一袋又一袋。这时,冒着火辣辣的阳光,杨进太安排的几个壮劳力悄然来到杨某的晒麦场;随后,杨进太带领全体支部委员和部分党员也赶到现场。几个壮劳动力二话没说就把杨某已装好的一袋袋麦子抬到地排车上。杨进太发话道:“这九袋麦子,是三年来欠你爹娘的口粮,现在我派人把麦子给你家老人送去,你要是反抗,我们就把所有的麦子都拉走……”在众目睽睽下,杨某惊得目瞪口呆,羞愧无言。随后,杨进太向在场的村民进行了一番教育:百善孝为先。不给老人粮食、不孝敬父母是最大的无耻,不孝天理难容!麦场上的村民笑着拍手称快,一致赞同杨书记的这一举动。从此之后,上养鱼池村再也没有发生拒绝给老人粮食的现象,村民孝敬老人蔚然成风。

  每到春节,杨进太首先想到的是烈军属、孤寡老人、老党员、老干部,就带领支部成员从腊月十五起分期分批去走访;就连谁家的孩子上学就业、结婚出嫁等事儿,他都清晰的记在心中,并安排人员去把党支部的关怀送到他们心坎上;即使偶然有村民发生吵架,他去劝一劝问题即迎刃而解;有的农户因种田发生争执,他一出面矛盾随即消失……杨进太成了村民的主心骨和贴心人,他用自己的无私大爱温暖着村民的心。

  经过杨进太和支部成员的共同努力,上养鱼池村风村貌焕然一新,干群同心、邻里和睦、民风淳朴,成为远近闻名的和谐文明村庄。此时,杨进太又有了一个大胆、崭新的设想……

  愚公移山,重整山河换新颜

  上养鱼池建村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这个村西边是岭,北边是岭,东边是沟,南边是河,西南角有一个大汪塘。村中间有两个大汪塘,一个是马家汪,因汪塘北的住户姓马,取名马家汪;一个是王家汪,其周围是王姓居住。庄东有一条长长的大沟,叫东大沟;大沟东侧还有一个大汪塘,人称“东大汪”。马家汪、王家汪、东大汪这“三大汪”加上东大沟,共占地10.7亩。

  曾经,有人请风水先生看过此处的地理风水。东岭和北岭环抱,南部有一条长流不息的河流,村西南大汪塘经久不干涸。每到夏季,从北岭、西岭淌下来的水流又不断地注入村中间的两个大汪塘。两个大汪塘的水蓄满后,再流向东大汪塘,东大汪塘涨满后又流向南河,迂回到西南大汪塘中;几经周折,这些流水又在西南大汪塘汇合,然后流向南河。古人沿河而居,沿河耕作,繁衍生息是颇有科学道理的。水能存财,水能生财,怪不得封建社会时期,杨开基依岭而建成就一方文明财庄。可见,地理风水相当重要。现在,村中同样存在着两个大汪塘,但是每次下雨后,一些家畜家禽的粪便流入其内,加上有人乱扔生活垃圾,渐渐使两个大汪塘变成了村中的垃圾池,臭气熏天,造成生活环境差质量差。杨进太带领支部班子反复考察论证,几多研究,最后支部大会决定把这“三大汪一大沟”用土石填平。说起容易做起难。杨进太经过几夜深思熟虑,打算向本村在大山公社任副书记兼厉家寨管理区书记的杨廷利请教。

  初秋的一天,杨进太得知杨廷利回家来了,便立即叫上村长杨进江、支部委员王言坤去登门拜访。杨廷利这个建国前的老党员被杨进太超前的意识、敢为人先的精神所感动,就爽快地指点道:要向毛泽东主席批示的厉家寨村学习,把上养鱼池村的土地整理好、把村庄治理好。杨廷利的一席话让杨进太等三人深受启发和感动。

  第二天清早,杨进太等四名党员骑着借来的四辆自行车,后座还带上四个村民,从上养鱼池村出发奔向40公里外的厉家寨村去取经。经过县城驻地后,又越过九岭十八坡,一路风尘仆仆,直到过晌后才到达厉家寨村。由于杨廷利的提前安排,厉家寨党支书记厉月钦、副书记厉月举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介绍了厉家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带领广大村民开天辟地、战天斗地的感人事迹。他们听党的话,勇于创新,吃苦耐劳,带领群众发扬愚公精神,向穷山恶水宣战,深翻土地、修渠筑坝、兴修水利等,实现了粮食丰收再丰收。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主席对厉家寨作了光辉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从此大山脚下的厉家寨名扬全国,成为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厉家寨之行,让杨进太等人受益匪浅。

  第二天,他们骑车返回村后,不顾奔波之苦,连夜召开全体党团员扩大会议,向大家汇报了厉家寨人民“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先进典型事例,虚心学习厉家寨人民战天斗地,把荒山野岭改造成花果庄、变成水浇田的经验。全体党团员纷纷表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向困难去低头,定叫鱼池换新颜,不达目的誓不休!”“向厉家寨学习,将上养鱼池历史遗留的三大汪一大沟填平,建设高标准的村庄!”次日,杨进太又组织召开了全体村民大会,把村民分成十二个村民小组、三个生产队,成立青年先锋队、妇女突击队,设有工程施工组、后勤保障组、生产宣传组,第三天即鸣炮开工。

  上养鱼池村西岭上红旗招展,打着红色标语:向厉家寨学习,让上养鱼池翻身。工地上人头攒动,男女老少齐上阵,热情空前高涨。那时候没有装载机,也没有拖拉机,只有生产队的小推车。各家各户的镢头、铁锨、洋镐、抬筐、粪篓、筐头都派上了用场。当时,尚健在的老支书纪凤连、支部委员车从德已逾八十岁高龄,也扛着工具上了工地。老党员车家武、杨廷堂,老退伍军人王言君均已七十多岁,也在工地上挥汗如雨。村支部书记杨进太、村长杨进红、支部委员王言坤身先士卒,与村民同甘共苦,推起小胶车,在起伏不平的羊肠小道上来回奔波着。大家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好不热闹。村里有些年事已高的老人看到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深受感动,不再去蹲墙根了,也加入了这场全村史无前例的集体“大会战”。杨进太担心这些老人身体吃不消,就安排他们在“验收组”、“宣传组”,干验收员或宣传员;就连在校的学生也受到感染,利用星期日和空闲时间投入到这紧张的劳动中。宣传组,还将每个劳动者的进度和先进事迹及时公布,刊登在黑板报上,凝聚起更大的力量。当村民们看到杨进太变得又黑又瘦,无不感叹说:“村干部都这样拼命,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在休息的间隙,杨进太就组织村民学习报纸上刊登的党的方针政策,让村民及时从收音机里收听中央新闻联播,了解国家大事,大家干得起劲、干得心安、干得舒心。刚刚退休的干部杨延利坚持和村民一起劳动,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 :“当年的老八路又回来了!”就这样,杨进太带领村民们奋战了69天,直到腊月初三冰封大地;杨进太才决定停工,让大家休息。随后,村委班子连夜筹备召开总结表彰大会,为这次劳动中的先进个人披红戴花、颁发奖状,以资鼓励,大张旗鼓地表扬宣传。村民们所干的完全是义务工,无一分钱的经济报酬,杨进太只能用这种方式来感谢大家。经过一个冬天的苦战,近五亩的马家汪被填平了三分之二。不久便是春节,杨进太就带领支部成员,分组对村中的烈军属、残疾军人、孤寡老人、老党员、老干部和困难户进行走访慰问,送去党的关怀与温暖。

  春节刚过,杨进太本打算正月初三就开工,但天公不作美,早晨彤云密布,午后即飘起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大地银装素裹。由于天气不利,工期只能拖延了。正月二十八,终于等到冰融雪化,上养鱼池村男女老少纷纷奔向了工地,大家干劲十足。只见现场一台台小胶车来回穿梭,刨土的洋镐铁锨在空中上下飞舞;劳动工具发出的响声、小伙子的口号声、姑娘的朗朗笑声交织荡漾着;一面面红旗随风飒飒飘扬,形成了一幅无比壮阔的劳动场景。假如你身临其境,准会为这种劳动场面所动容。功夫不负有心人。从正月二十八到三月初一历时一个月零三天,马家汪终于被填平了。转眼秋收秋种结束了,杨进太又带领大家以同样的方式、同样的干劲,一鼓作气把村后的王家汪填平了。许是苍天的眷顾,这一年风调雨顺,粮食喜获丰收。欣喜之余,村民没有忘记村里还有东大沟和东大汪需要填平。春节刚过,喜庆的气氛尚未退去,村民们就打听什么时间去干活,这积极性鼓舞了杨进太。正月十五过后,并没有动员,没有号召,全体党员团员自发扛起工具、推起小推车、赶着牛驴奔到工地。村干部以身作则,奋勇争先做表率,村民们不甘落后,埋头苦干不余力。经过51天的奋战,最终胜利完成了东大沟和东大汪的填平任务,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建设家园 ,改善人居好环境

  上养鱼池村历史悠久,村内房屋坐落参差不齐,有的依岭而建,有的依汪而建,大门朝南、朝北、朝东、朝西的都有;胡同宽窄不同,没有像样的街道;有的猪栏、鸡栏等建在街巷里,道路凹凸不平,给人的感觉就是“脏乱差”。杨进太担任村支部书记后,便有了改善村容村貌的设想:要把上养鱼池村重新进行规划改造,让其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他索性带领村两委班子到周边改造好的村庄考察取经,回来后即召开会议,广泛听取广大党员干部的意见。会上讨论激烈,各抒己见,然后党支部汇总取其精华,经过反复讨论调整,制定出了一套整改意见,然后公诸于众,再把村民分散意见集中整合,经过再论证,制定出了一整套可行的改造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选举老党员、会计车家武,老党员杨廷堂任规划总指挥,党支部统一领导。

  首先,在村中规划出东西、南北两条大街,规划出若干条街巷,整齐划一;然后,对各家各户的住宅统一进行测量、规划,实行“一刀切”,所有居民和在外脱产工作人员一视同仁,一样对待。而在当时,经济条件十分落后,村民还不富裕,全村没有一个“万元户”,就连一台拖拉机都没有,大多靠徒手上阵,实施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杨进太在动员大会上要求:一切行动听指挥,任何人不要提条件,仍然是义务劳动,党员干部要带头,要用我们的双手创造奇迹!广大村民积极响应,继续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像当年劈岭填汪那样团结奋战,吃苦耐劳,为建设新家园、改善人居环境而默默奉献。从第一户拆迁到全村街道规范化改造完成,仅用了四年的时间。

  后期,杨进太又大力实施了“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设,不断地改善村庄环境面貌,提升村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即使退休后,他仍然保持大公无私优良作风,经常在村里开展义务劳动,自发组织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发挥余热,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等活动,为优化人居环境贡献力量。

  兴修水利,清水扬波润顷田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1992年,莒南遭受大旱,麦收前后连续二十多天没下一点雨。抗旱保收保种,成了党委、政府的主要工作。当时有个口号“全民上下齐动员,战胜旱魔夺高产!”杨进太望着火辣的太阳和打焉的庄稼,心中特别焦急:老天爷何时降雨呀?

  为保障全县人民生活用水,莒南县陡山水库和虎园水库已停止输送灌溉用水,板泉镇柱山水库水位也已降到最低水位线而不能放水。无奈,杨进太只好带领两委成员踏遍全村土地,去寻找水源,但见汪塘已干涸、水渠已断流,旱情还在蔓延。后来,他们终于在村前河发现一股流水正从上游缓缓流下来,但这股水的水位低,流不进本村的庄稼地,他们只能眼看着流水白白流走。此刻,杨进太忽然想起初中同学、莒南县水利局副局长林祥新,便决定去求教他。不顾中午时分烈日炎炎,他约杨进江一起骑车颠簸一个多钟头到达县水利局,向林祥新表明来意。林祥新当即安排从泰安水利学校毕业的技术员小李携带仪器来上养鱼池村支援工作。

  小李工作认真,连续三天冒着酷暑,徒步村子四周每一处逐一进行观察探测,然后给提出了两个方案:筑堤拦水、修渠送水。但经全体党员讨论,小李的方案均不能实施,是因为河面宽而工程量大造价高,或是水位高而坝身承载能力差。为难之时,村长杨进江和小李忽然发现一户村民家正在建房,施工者正用塑料管测量屋基的高度,不禁受到了启发。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的村长像爱因斯坦从“苹果落地”想到“万有引力定律”一样,便有了主意。于是,他立马去供销社买来了50米的塑料管,叫上杨进太、王言坤等人,来到村南的五流河上游2公里处,从五流桥下面开始测量,一米一米地往前挪动着,历时6天的时间,几乎绕村一圏,最后得出结论:只要在村前河最窄处筑一条长130米、底宽8米、顶高5米的拦水坝进行蓄水,把目前的水位抬到1.36米,五流河上游所流下来的水就能够利用起来,使村子周围的田地都可以得到灌溉,实现细水长流。杨进太当场拍板:就这么干!

  随后,确定了实施方案,成立了几个工作小组。一组由杨进太负责,他带领18人推着胶车去十字路镇欢疃沟村运红石条;二组由杨进江带领12人在南河清基筑坝;三组由王言坤带领全村劳动力挖渠道,计6000米,明渠需挖1.2米,暗渠需挖2.5米。各组明确责任到人后,各司其职,全力加快工程建设进度,还选出技术员和督导员,随时督促和监督每一环节的质量和发展。第二天凌晨匆匆吃过饭,杨进太就带领18位村民手推胶车去20多华里外的欢疃沟推红石条,每天一趟。所需的红石条,需要从16米深的石塘内用肩膀扛出来,才能装到手推车上,特别卖力气。一天,有一个采石工问在装车推车的村民:“这样的活儿,你村干部干不干?”大家齐声说:“你看石塘底下那个又黑又瘦正在搬石头的便是我们的村支部书记,他都这样拼命,我们能不干吗?”这个采石工人非常感慨地说:“有这样的好干部,你们村民有福啊!”有人抢着说:“我们村的干部的家属和村民一样能干。如果你不信,可以去参观我们村的水利建设现场,大伙现在正在工地上拼命赶工期呢!”

  提起修建拦水坝,资金短缺怎么办?杨进太一边想方设法,一边动员妻子林祥芹要卖掉自家的大肥猪;林祥芹也是个深明大义的人,尽管这两头猪将是全家的生活来源和孩子们上学的费用,但还是忍痛割爱给卖掉了换钱,支援全村的水利工程建设,也算是支持丈夫的工作。在杨进太夫妻的影响带动下,一些村民纷纷捐款捐物助力工程建设。

  一天,烈日当空,正当杨进太带领村民修建水渠热火朝天的时候,时任板泉镇党委书记张守秀突然造访来检查指导抗旱工作,看到村民们一把汗一身泥劳动场景,为之感动。他听取了杨进太关于工程建设情况的汇报后,当即指示镇水利站拨付20吨水泥支援上养鱼池村的水利工程建设。这无疑是雪中送炭,是对村干部和全体村民最大的支持和关怀,鼓舞人心,大家热情更高了,干劲更足了。本来计划用20天建成拦水坝,结果提前五天就完工了。接着,大家又奋战8日,在村东修成了4000米的暗渠,所用水泥管都是从临沂相公庄用小推车一步一步地推来的。

  瞧!崭新的拦水坝横跨五流河的两岸,多么吸人眼球;坝的北端的红石碑上记录着竣工时间,注明了开闸放水时间。开闸放水的第一天,阳光灿烂,随着一阵鞭炮声,清清的河水沿着村东、村西的明暗两渠汩汩流淌,环绕村子四周,灌溉着久旱干裂的田地,如饥似渴的庄稼扬起了笑脸,村民们更是春风满面,喜不自禁。真是“久旱逢甘霖”啊。这河水不但滋润了本村的田地,而且惠及邻村村民,让他们的庄稼也浇上了水。

  永不褪色,为霞满天夕阳红

  从1981年到2002年,杨进太在上养鱼池村干了十九年的党支部书记;后因年事已高,就申请退了下来。这十九年来,该村无一人员犯罪,无一人员上访,无打架斗殴事件;这十九年来,该村被中共临沂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九间棚式党支部”,连年被中共莒南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五星级党支部”“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先进村”等。杨进太本人五次出席莒南县党代会,五次被选为人大代表等等。

  退休不褪色,夕阳更生辉。退休之后,杨进太一如既往地关心上养鱼池村的发展。该村先后换了五届支部书记,他都热心地指导他们的工作,积极发挥余热;他们也都把杨进太当成主心骨,有了困难和问题就去找他商量,都把他当成“贴心人”。后来,杨进太的儿女把他接到县城居住,让他安享晚年;但他不习惯,还时常回到村里去,为村里的大事小事而操心。多年前,村里实施道路“村村通”工程,杨进太主动义务做监工37天,全程一丝不苟。2020年,村里实施道路“户户通”工程,他又坚持义务做监工28天,保障了工程质量。他坚持参加每月的党员例会,还坚持“学习强国”平台学习,众人无不称赞。

  有一天,杨进太从报纸上看到临沭县建设“美丽乡村”的报道,便坐不住了。他就把想回村与村干部建设“美丽乡村”的打算告诉了家人,老伴和孩子都不同意,理由是他身体状况差,且前几年刚在省城作过大手术;但他有一腔热血和奋斗精神!诚然,作为一个老党员,杨进太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有自己的志趣和活法,谁也阻挡不了他!杨进太说服了家人,随身携带药物骑着电动自行车驶往上养鱼池村;望着他远去的背影,老伴和儿媳眼睛瞬间湿润了,她们不忍心让他再去操更多的心。

  杨进太一回到村里,就去找新任职八个月的支部书记杨化国说明自己的构思,杨化果表示十分赞成。第二天,村支部班子成员带领部分老党员到临沭县青云镇、郑山镇的六个村参观学习,当晚又召开了村两委会议,决定建设村文化大院。不久,就请来了临沭县的技术员和工程人员,实施文化大院建设。仅一周多的时间,原来的村委大院旧貌换新颜,成为一道亮丽风景。文化长廊古香古色,精致的八角凉亭令人赏心悦目,文体设施齐全实用,整个大院充溢着新时代文化气息和家国情怀,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群众都交口称赞。然而,也许你想不到,杨进太就住在这个大院里。每天清早,他即拿起扫帚把大院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不要任何报酬,却乐此不疲,坚持不断。正如杨进太所言:“爱我老窝,有一份热,发一分光。”

  退休不退志,永葆革命本色。这就是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初心和品格,这就一位退休村支部书记的情怀和风采。

责编:丁松    排版:夏显亮



作者简介


  

  张光辉,男,中共党员,山东莒南人,爱好文学,系山东省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目前,已发表散文、诗歌、小说、小品等文学作品380余件,并有部分作品获奖。

  尤作祥,中共党员,山东莒南县第三中学退休教师,喜好文学艺术。目前已在媒体发表散文、论文等作品10余件,并出版《静中思》《父亲》等作品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