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读回这本书(卡尔维诺《不存在的骑士》),不像初读时那般激动、着迷、一骨碌地想读完。这次重读,断断续续的,慢,既有外力的干扰,也有自身的缘故。这本书摊开在桌子上,我一边吃力地读着,一边回想初读时的感受,似乎在寻找些什么,一段无法串接的时光,一股子消失成谜的热情,它翻卷在记忆的褶皱里,横亘在初读和重读之间,若隐若现,似是而非…… 当我来这里前,这一切还并不存在。没有超市、饭馆、杂货店、接收快递的驿站,没有公交、共享单车、红绿灯以及烦人的交通规则。它有一些修好的和正在修的车路,一些河流和跨接这些车路的拱桥。这是一片填海而来的土地,地势平展而荒凉,所以,它没有千百年来形成的密林和高大树木,更不会有厚积的落叶和孢子带来的菇菌。它也不适合耕种,在它填海至今浅浅的历史里,它是一口口鱼鳞般紧挨的水池子和一片片水草茂密的沼泽地,而在这之下便是浸染已久深不可测的淤泥了。但这一切并不妨碍它有一个辉灿可期的前景,在市政府的构想里,它将是一座繁荣的滨海城市;有高大气派的写字楼和耀眼的玻璃幕墙,有车位拥挤的大街小巷和交警贴不停的罚单,有眼花缭乱的广告牌和彻夜斑斓的霓虹灯,有配套的学校、医院、超市、公园……总之,有这个未来滨海城市居民所需要的一切,而伴随这一切的自然还有高昂的消费、稳升不跌的房价以及可观的市政收入。 我来到这里,跟其他来到这里的人一样,就是来实现这片土地未来愿景的。一份水分颇多的简历将我分配到了这里,对此,我没什么要抱怨的。我并不怏烦这片土地的荒凉、偏僻以及它给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我只是想正儿八经打份工,养活自己。在此之前,我做了很多份工作,但从来没认为那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五险一金,压根没这种概念。就更不用说要在某种工作中发光发热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似乎更合适做一个亿万家产的继承者,但亲爹亲娘就像不了解他们的爱情一样也不了解他们爱情的结晶,只给了两亩三分地。 我来到这里时,介乎于这片土地的过去与未来之间,正是大兴土木之际,用人之时。灼热的阳光下,塔吊林立,左旋右转,在空气中比划着卫星运行的轨迹;挖土机伸缩着长颈鹿似的脖子,挖出成千上万淤泥,又以干硬土方填实;土方车来回奔走,尘土飞扬,喇叭轰鸣,引来路人一片骂娘;打桩机则日夜兼程,响彻云霄,每一锤下去,杯壶里的水便要荡出一圈涟漪。工地如同蚁窝,一群组织有序分工明确的蚂蚁:木工、铁工、泥工……在各项工序中衔接着、穿插着、忙碌着,但并不总是准确无误,总有些原因导致进度滞后;它可能是由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引起的,一次工人工资发放延迟引起的,一次打点不到位而致的政令性停工引起的,也可能是一些细小的个别事件累积相加而引起的;比如一个工人酗了酒,一个工人赌输了钱,一个工人老婆跟别人跑了,当然他们更愿意说成是踩了钉子或者中了暑。 一栋栋崭新的高楼就这样拔地而起了,过去的一切都被新楼的光鲜亮丽所取代。三年时间也就这样过去了,伴随而来的是职位的晋升,薪资的翻倍,似乎我这后知后觉的人生有了点起色。我的业务能力越发娴熟,知道怎样说话既不减少说服力又能让人欣然接受;表情管理也很得当,明白在某些时候报以笑脸某些时候又皱皱眉头会让事情取得更好的进展。 领导赏识,同事称赞,公司表扬,这一切就像这块即将竖满高楼填海而来的土地一样,无不展现着一片乐观的前景。但令人不安的是,这种前景胃口巨大,一步步吞噬着这块土地的全部以及我生活的全部。我不得不将生活这枚硬币翻转过来,从一条通向海边的路说起。 我们住宿和办公是连在一起的,三栋蓝框白墙的临建板房,前面一栋办公,后面两栋住宿。办公楼的对面就是正在修建的楼盘,它被两米多高的围挡圈了起来,围挡上贴满了各种宣传标语和图画。往里望去,只能看到几栋率先封顶的高楼,上面挂着利于促销的巨幅海报。 那条通向海边的路便夹在这两者之间,是一条笔直的四车道水泥路。 沿着这条路的东边有一个九十度的拐角。这一带最是兴旺,一到晚上便熙熙攘攘,人声鼎沸,俨然一个夜市。嗅觉灵敏的商贩,早早地在路边支起了摊子,喇叭里不断重复着事先录好的叫卖广告,自称做着薄利多销、厂家直销或者亏本甩卖的生意,另一些贩子则用一种异于常人的音色或者阴阳怪气的语调招人注意,企图出奇制胜。 发潮失脆的花生瓜子、品种不多不太新鲜的水果、不可或缺的劳保用品、线头多到扎皮肤的衣裤,容易臭脚的鞋袜、刷不出泡沫的牙膏、洗头洗澡洗衣通用的肥皂、五元一位的理发摊、滋滋作响冒着青烟的烧烤、黄灿灿油腻腻的烧鸡、三荤两素自由搭配的快餐、铿铿作响的锅铲、重油重盐的炒饭、冰凉解渴的啤酒、按摩推拿K歌足浴的广告传单…… 这座滨海新城体量很大,不断有新开的楼盘,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这个拐角生意愈发兴旺。随着时间的推移,从零星的几个摊档,应该说一开始并无固定的摊档,只是几辆小货车在试着兜售,逐渐这种把后面货箱栏板放下来就形成一个摊档的小货车多了起来。 一个更好的位置自然能兜售更多货物。为了抢占位置,贩子们便搭起篷子,摆起固定的摊档,白天收束起来依然可以霸着位置;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打点好城管。那些反应迟钝或者是后面经同行介绍而来的贩子,便只能沿着拐角的两端延伸,捡点剩客。 各种引人注目千奇百怪的叫卖声便由此兴起。尝到甜头的贩子更是租要了一块地,搭建板房,摆起桌凳,配置了电视机或投影仪,放映一些抗日电视剧,吸引顾客。甚至城镇中相隔几十公里的饭馆和夜店,也派人过来发放传单,塞满了每一辆汽车的门把手和雨刷器臂杆。 光顾生意的主要是周边的建筑工人。他们虽来自全国各地,语言却几乎相通,说话既大声又粗鲁。他们没有社保、公积金,甚至没一份戳印的劳动合同。他们不喜欢拐弯抹角,也不喜欢想太遥远的东西,下班后,当他们脱掉箍得脑袋发晕的安全帽和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的衣物时,首要的就是填饱肚子,大口吃肉,只有这样才能弥补白天劳作时流失过多的体力。他们还需要一瓶啤酒,一定得冰,当一肚子的话不知从何说起或者要吹牛逼时,就多喝几瓶。他们讨论偶尔经过的女人和推销啤酒的女郎,谈论她们的相貌和身段、屁股和胸,引得年轻小伙子浮想联翩;这些小伙子有着使不完的力气,也有着辍学和留守儿童的经历。他们哈哈大笑,乱吐口水、烟蒂和不能嚼咽的骨头,乱扔竹签、擦嘴的纸巾、泡沫饭盒以及没喝完的酒瓶。所以这个拐角总是脏乱不堪、臭气熏天,斑斑点点的油迹也总在次日的朝晖下熠熠发亮。 无疑,这是一件令环卫部门头疼的事。有时你会看到一个贴地奔逐的黑影穿过马路,如果我不总是向这条路的西边走的话,我会告诉你不要轻信环卫局那几个大腹便便的办事员的话——那不是可怜的流浪猫,那是只大得猫见了都要害怕的老鼠。可我总是朝西边走的,没办法给你佐证这个事实,而且我的视力也大不如前了,因为我的工作需要我每天面对一块十六英寸的屏幕,并且总是坐着,所以我的脊椎也不是很好,有时伸一个懒腰都有落枕的风险。我需要多走动,舒展四肢,去海边,就是这条路的西边,看看海,远眺山脊线。 每当我散步去海边时,总是忍不住回头朝这条路的东边望去。东边的拐角已然成了一团氤氲的烟云,就好像你站在山顶瞭望雾霭中灯火通明的城市那样。烟云中移动的人影,会变得相似起来,面对着我和背对着没什么区别,他们的相貌体形、穿着打扮已没有任何意义,只是挡住了一些光而已。而那些喧嚣嘈杂的声音相互交织纠缠,形成一种同质化的不可拆解的轰鸣,无论音量大小、由什么产生、传递什么信息、动听或者难听……都已无法判定,并且也不重要了,它不再勾起我的任何一种情绪,渐渐沦为一些新的声音的背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