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泰州城的三水四街五巷

 乡风儒语 2023-08-11 发布于江苏

三    坔    夜   话

一方水土有一方文

 慢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世事春秋长;乡风儒语对月饮,三坔夜话万钟情。斯时也,李老师轩楼临窗,说史聊文,谈古论今,言庄道巷,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碰心处,高山流水,莫非知音?!
人都说,泰州是三水之地,枕水之州,那是因为古泰州处长江尾阊、淮河下游、大海之滨,江、淮、海三水在这里汇聚,清、浑、咸三味在这里交融,故谓三水,又谓三味。三水激荡不但折射出泰州悠久的发展历史,而且孕育了泰州独特的历史文化。正如董文虎老先生所说:“三水造就了泰州之桑田,孕育了泰州之生灵,成就了泰州之繁华。”
是的,灵动之水时时滋养着这座中华凤城,使这座拥有21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成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千百年来,这里风调雨顺,安定祥和,被誉为祥瑞福地、祥泰之州;泰州也是人文荟萃、名贤辈出之地,“儒风之盛,素冠淮南”。故南唐时就取“国泰民安”之意,命名为泰州。
三水泱泱泰州城,城内四街五巷天下闻。知三水当晓四街与五巷,所谓四街即老街、稻河古街、坡子街、十胜街这泰州城最具文化内涵的名街;所谓五巷就是头巷、二巷、三巷、四巷、五巷这五条颇有烟火民气的巷子。
先说老街。泰州老街,在凤城河畔桃园景区外,一个麻石铺就的明清小巷,穿梭在深深的四合院落,声声入耳的评弹说唱,满街悠悠飘香的小吃,加上悠长悠长的叫喊吆喝声,绵延600米,一条青砖黛瓦的古建筑带,这就是 “泰州老街”。从以前到现在,已有300年了。

其实,泰州老街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老街,准确地说,泰州老街实际是新世纪泰州城开发的一处在农村土地上拔地而起的仿古旅游景点,虽谓之“老”,却是一条年轻的老街。在凤城河管委会的打造下,仅两年时间就成了泰州最繁华的商业区,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聚集区,世俗文化和世俗生活在此肆意展现。“老行当”在此延续,“老手艺”在此复活。
穿过古牌坊进入古老的麻石街巷,迎街两侧为古式店铺,成串的大红灯笼挂满骑楼长廊,诸家店幌、匾额、旌旗相映成趣。你可以品尝到完全手工制作的“草炉烧饼”、“泰州干丝”,可以吃到本地正宗的“靖江汤包”、“溱湖八鲜”和“红膏大闸蟹”,还可轻松买到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的特色食品和衣饰。
老街拐弯处是街心小广场,南端是座古戏楼,飞檐翘角、画栋雕梁;西边有一条弯弯的小溪擦广场边流过。溪中矗立一台水轮车足有三层楼高,飞奔的急流冲击着轮车的水斗,水车转动时水斗将溪水扬到高空,如下雾一般,顷刻间烟雨濛濛,煞是有趣,呈现出水城风光。每到夜晚,再一照上灯光,景色更是迷人。
古戏楼东面大街有座屏风式高楼,上立落地铜雕,反映老泰州的街头小景,形象逼真、如临其境,勾起你儿时的回忆。拐角处陈列的古石碾、木轱辘还有店铺门前的马灯把你带入了古代文明社会,仿佛看到了古代人的生活。
老街是一条年轻的老街,她为泰州人留下了一个忆古怀旧,品味幸福的平台。泰州老街展现的人文、戏曲、民俗,巧妙地体现了泰州历史文化元素,契合了那些品味之人。据悉,不久的将来,在老街的南面,一条明清“水街”正在规划中,到那时,老街、水街一唱一和,道不尽凤城河“水天堂·夜游城”的无穷魅力;也道不尽老街美似天·夜游城”的魅力。
泰州位处富饶的鱼米之乡——苏中里下河平原,恰是承南启北的苏中门户,地理位置优越,自古就有“水陆要津,咽喉据郡”的美称。川流不息的稻河位于新通扬运河以南,纳里下河七邑盐米,是里下河地区粮仓与海边盐场运粮、运盐到泰州的主要河道。正是因为河中停满里下河地区运送稻谷的船只而得名。自明、清以来,每日往来船只络绎不绝,沿河街巷也因此繁盛起来。真可谓是“稻河滔滔滔不绝,世代稻花飘香”。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稻河古街。
稻河古街形成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超过六百年的历史,是泰州最大的古建筑群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传统泰式民居别具风情。这里是泰州最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也是泰州率先保护复兴的古街区。明清时,泰州作为里下河地区农产品集散地,粮行、油坊、栈房等商业建筑大多沿河而建,因此小桥、流水、人式的稻河古街区逐渐形成,仅古桥就有八座。古街内涵西街和五巷两大景观区分居东西,稻河和草河贯穿南北,江水和淮水交汇其中。总占地面积约有16.8万平米,包含着11处省市文保建筑、30多处历史遗迹。
古街区仍保留着典型的“水-街-巷、弄-院落”水乡民居风格,以及涵西街、五巷“两街夹一河”的河街模式。河畔的一座座民居古朴、素雅,简单,体现了“黛瓦灰墙青砖地”、“太平山顶”、“左右逢源”等泰式民居独有的建筑特点。“左右逢源”一词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对建筑的形容,是泰州建筑的一大创造,将街巷的每个拐弯处折去墙角,拐角抹边,以方便行人通过。这样的建筑与泰州浓厚的人文氛围离不开关系。
再说坡子街。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徐达奉朱元璋之命,带兵攻打张士诚的根据地——泰州,因军事需要,由缪湾向南加挖了十五里河道,使济川河直通长江口。从此,运输方便了,可是由于河口没有闸坝控制,长江水位过高时,常给里下河地区带来洪水灾害。后来为了防止江水下冲,到了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便在州城北门外下官运盐河的中河(今称“稻河”)和东河(今称“草河”)上,筑起西坝和东坝。自此,上下河被阻隔,来往旅客、货物到此必须过坝,于是北门外客商云集,居民日渐增多,坡子上买卖也逐渐热闹起来。东、西两坝的修筑,改变了泰州城市发展的格局,原在城中升仙桥一带的商业中心也开始向北转移。当这个坡子发展成店铺林立的街道时,“坡子街“之名就随之叫开了。
坡子街之名究竟始于何时,现今已无人能说得清楚。但知在明代这里曾叫过“二元坡”。那是因为泰州出了个名叫储巏(泰兴人)的才子,成化十九年(1483)乡试名列第一,中了“解元”;第二年赴京参加会试,又名列第一,成了“会元”。因其自小就基本生活在柴墟和泰州城,故后来,乡人为他在坡子上建了“解元坊”和“会元坊”,以为荣耀。两座牌坊,一南一北,跨街而立,人们通常称其为“二元坊”,所以这个坡子也被称做“二元坡”。“二元坊”作为坡子街的标志,在历史上延续了三百多年。清末在原基础上重建的木制“会元坊”,直到1951年拓宽街道时才被拆除。
如今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么繁华的坡子街头,搅军楼前,明、清时竟是杀人的刑场。每逢处决人犯时,坡子街上的店铺全部关门停业,地方官搭栅设公案于街头监斩。行刑后,听到监斩官回衙的锣声,商店方始重新开门营业。后来刑场移往大校场,在闹市区才不见那令人畏厌的血腥场面。
新中国成立后,坡子街从第一次拓宽,已经有五十多年,这段路面依然完好无损。坡子街大规模改造后,这里已很难寻觅古街的痕迹。今坡子街东、西两侧的景观桥上,分别安装有高浮雕铜雕。该组浮雕共四块,每块长二十二米,由上海雕塑家吴进贝承制,其画稿由泰州画家居志毅绘制。整组雕塑有一千六百多个人物和上千间房屋,画面整体立体感较强,再现了古泰州坡子街商铺林立、人车稠密的景象。而今《泰州晚报》有一个文艺副刊就叫“坡子街”,这个副刊因特接地气,而闻名全国。
至于“十胜街”,说起这条老街的历史,我们就不得不提宋太祖赵匡胤了。后周显德四年(公元957年),周世宗柴荣亲自率兵攻打南唐治下的泰州,并命赵匡胤从滁州火速增援泰州,双方在泰州城下你争我夺,打得异常激烈。在这场战斗中,赵匡胤被南唐兵追至泰州城南的三官殿西南处,在万分危急之时,他见前方有座小桥,便脱下战袍,挂在马鞍上,驱马奔腾佯装逃跑,自己躲在桥下而逃过了一劫。
到了后来,赵匡胤在这座桥向东偏北的八字桥西街一带,接连取得了多场战斗的胜利,因此后来这一带得名十胜街。
昔日宋太祖鏖战泰州之地,而今即将华丽蜕变成一座时尚街区,今天的它获得了一个新的名字:八字风情文化街。这一切不禁让我们感叹时光飞逝,世事的变幻,世间所有一切真的都不是永恒的,所以活在当下的我们一定要且行且珍惜。至于十胜街,无论是昔日古街也好,还是今日新街也罢,我们都可在这里找到一种契合,都可寻觅到那种属于泰州的人间烟火气的。
最后简说一下泰州的五巷。泰州海陵古城北门外,“涵西五巷分居东西,稻河草河贯穿南北。”始建于明初的稻河五巷,源于明初,形成于清,距今已有 600 多年的历史,为泰州海陵最大的泰式民居建筑群落之一,也是稻河古街的主体。五巷是五条东依稻河,南北走向,东西排列的平行巷子。这五条巷子的名字都很平实,分别为:头巷、二巷、三巷、四巷、五巷。每条巷的长度约百米,宽约四米,巷与巷之间的距离约为三五十米。头巷、五巷稍长,二、三、四巷次之。每条巷的南头次第相排,形成一条东西走向的曲径,北头有小横巷相连。五条巷排列整齐,房屋布局也大致相同,不熟悉地形的人,进入五条巷,转来转去,常常迷路走不出去,像是入了“八阵图”一样,故泰州有“进了五条巷,如吃迷魂汤”的俗语。如此布局,形态独特,街巷肌理鲜见。

五巷的居民祖先多是“洪武赶散”时从苏州阊门过来的移民。当时,迁徒来的苏州望族大都居住无主空房,其中有部分富户嫌购建旧房不合意,提出自愿建房居住。明洪武五年(1372年),泰州州府在打牛汪东南辟地,稻河北侧,统一安迁泰排部分富户筑巷建屋,虽无严格规划,富有的外来富家纷纷各显神通,将苏、松、杭、嘉 、湖诸府家乡居屋的形式风格尽情发挥,建造出自已滿意的房屋,在房屋建造时他们沾亲带故相互为邻,一家紧挨着一家,这种抱团取暖式的居家形态,自然有外来人员同心同力相互帮衬的心态,故而同时造就了五巷内房屋紧靠无缝隙的特殊形式。
五巷古称五时巷,后称五条巷。之所以称五时巷,是因为这些巷子的居民房始于明洪武五年时开建的;同时又由于始建是五条巷,虽然五巷其后被一条又一条巷子包围着,牛市巷、多儿巷、善人巷、东时家巷、西时家巷……小巷子纵横交错,构成了壮观的古建筑群,但毕竟还是以五条巷为主的,故便有了五条巷之称,据考明晚期《(崇祯)泰州志》上就已有五条巷地名,自此一直流传至今。另一种说法是这些巷子中有一大户姓时,且东、西时家巷乃盐商往来频繁之地,因此时髦起来,才有了 “时家巷”之名;亦说五时巷之名在前,这里的时家巷之名在后,时家巷是依五时巷而命名的。
五巷中名宅数陈家花园、单家大门和潘家大门较为著名。民国年间,陈家花园达到全盛阶段,跨过高高的门楼,走过大院中的长廊,才到待客的门堂。花园、书房,豪华无比。
黛瓦灰墙依水筑,稻河街巷待君顾。泰州兼融吴楚越之韵,汇聚江淮海之风。而数百年岁月弹指一挥,稻河水一直静静流淌着,承载了千年文脉,开启了泰州繁华。在泰州,何止四街五巷,还有好多的街,如义学街;好多的巷,如多子巷,其文化内涵也都是非常丰富的,只是唯此“四街”“五巷”堪称代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