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色教父(八)—— 二月革命

 cpu001 2023-08-12 发布于广东

图片

前期相关内容:
共产主义之剑 (一)
共产主义之剑 (二)
共产主义之剑 (三)
共产主义之剑 (四)
红色教父(一)
红色教父(二)
红色教父(三)
红色教父——日俄战争(四)
红色教父(五)—— 革命开始了
红色教父(六)—— 流浪,流浪
红色教父(七)—— 一战契机

当俄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原有的各种危机被激化,直接冲击和动摇了沙皇专制统治的根基。“一战”期间,俄国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荒芜,粮价暴涨,物资奇缺。为维持战争,沙皇政府实行残酷的军事独裁统治,士兵伤亡无数,大批土地陷落,人民饥寒交迫,士兵厌战反战情绪空前高涨。
1917年初的冬天特别冷,彼得格勒三个月的平均气温比往年低了10℃,到2月,还出现罕见的严寒,食品短缺现象更趋严重,大雪盖住了铁路,装载粮食、燃料的车皮滞留途中,农民难以进城出售农产品,这使首都彼得格勒的粮食和其他物品供应更加紧张。人们通宵达旦,排队抢购面包及其他物品。由于燃料缺乏,许多工厂停工。首都发生食品短缺,工人要求提高工资、供应面包,他们宣称饿得不能干活了。民众的愤懑情绪正在不断累积,马上就要冲破临界点,随时会引起暴动和革命。
一场革命能否发生,取决于下层民众的情绪累积;而一场革命能否成功,还要看上层统治者是否还能相互妥协的照旧统治下去。这也许就有了1905年的失败,也就有了1917年的成功。
1917年元旦,在冬宫举行的新年招待会上,杜马主席罗将柯觐见沙皇时当面陈词:“我认为国内局势从未这样的危险和紧急,全国范围内的情绪发展可能发生最严重的动乱。”可是,沙皇尼古拉二世听后竟漠然置之。上层显然对当前的形势判断并不一致,革命的号角终于吹响了。
1917年1月22日,为纪念1905年的“流血星期日”,彼得格勒、莫斯科、巴库等地的工人举行了大规模的罢工和游行示威。3月初,彼得格勒普梯洛夫工厂3万名工人开始举行大罢工,揭开了二月革命的序幕(罢工时间是在俄历二月,故称二月革命)。3月10日,彼得堡25万工人行动起来。布尔什维克开始公开号召武装起义。次日早晨,工人群众解除宪警武装,夺取武器库,占领维堡区,深入军营进行鼓励,和士兵进行联欢。3月12日,彼得格勒驻军1万人开始武装起义,很快增加到6万人。工人和士兵联手迅速打垮了军警的顽抗,逮捕了沙皇大臣和将军,打开监狱释放被关押的革命者。
当天晚上,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一次大会召开。首都发生革命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各地群众纷纷起来捣毁沙皇地方政权,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和农民代表苏维埃。沙皇政府不甘心束手就擒,慌忙从前线调回部队救援,但革命烽火已在全国燃起,部队半路受阻,很快瓦解。3月15日,沙皇尼古拉二世眼看大势已去,宣布退位,让位于弟弟米哈伊尔。米哈伊尔无力控制局面,第二天就宣布引退。至此,在俄国延续了300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
关于这场革命的过程细节已经在众多的文章中表述过,我在这里就不细说,只是大致梳理一下即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在这场革命中的每个阵营的表现。
二月革命是一场完全没有组织、没有准备的民众自发革命,持续了短短的八天就结束了三百年的王朝,真所谓“其亡也忽焉”。23日开始的事件就是“面包骚动”,工人上街游行示威的真实原因是彼得格勒粮食供应不足。罢工开始后,它并没有被马上赋予特殊的政治意义,也没有人想过骚乱会产生什么样的重大结果。人们对于群众性的罢工斗争已不感到陌生了,进入1917年后,大规模的罢工就已发生多次。正因如此,“几乎谁都没有把2月23日在彼得堡开始的那件事看作是革命的开端。人们认为,这一天发生的运动同上星期的运动很少有什么差别”。
各个政党,包括布尔什维克国内组织、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和区联派等,都还未意识到正在发生的事情的严重性,只是纷纷表示支持总罢工。对于正在发生的一切,沙皇当局也把它视为通常的“骚动”,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担心。只是要求彼得格勒军区司令哈巴罗夫立即制止首都的骚动。四天后,很多人都感到秩序已经恢复了。进而沙皇政权一向认为,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活动是造成革命形势的重要原因,所以希望通过解散立宪派控制的国家杜马来除掉骚动的中心。这也加剧了沙皇同杜马之间的矛盾。
可是很快,随后发生的事情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局势在2月27日发生了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沃伦团教导队士兵为解救被关押的战友而发动了游行,随后驻扎在彼得格勒各处的几个近卫团的后备营士兵开始上街,同集会游行的工人站到了一起。
当天傍晚,起义士兵已达66700人,几乎占了彼得格勒卫戍部队的1/3。一些本来受命要驱散人群、恢复秩序的部队散掉了。彼得格勒军区司令哈巴罗夫将军直接指挥的约1000人的一支部队起先集中在海军部大厦等待前线部队到达,然后又到冬宫广场准备保卫冬宫。28日黎明时分,沙皇的兄弟米哈伊尔大公来到了冬宫,在同将军们谈话之后,他指示哈巴罗夫的部队离开冬宫,他不想让人说罗曼诺夫家族又像1905年1月那样在冬宫广场上向群众开枪。于是哈巴罗夫的部队回到了海军部大厦。28日白天,人群包围了海军部大厦。在得到消息说起义者已经占领了彼得保罗要塞以及没有前线部队到达彼得格勒之后,哈巴罗夫命令部队有组织地不带武器撤出海军部大厦。就这样,彼得格勒已不存在有组织的保卫现政权的力量了。
首都的卫戍部队突然的起义才是二月革命最主要的起点和推手,它直接将一场已经趋于平息的民众抗议迅速转变成了一场革命。那么问题来了,这帮身份特殊的军人按理说应该是政治过硬的,可为什么会突然起义呢?
彼得格勒卫戍部队基本上是由在前线作战的近卫团的后备营组成的,再具体到它的人员组成,可以发现其主要是那些因负伤而送到后方的士兵和刚被征召入伍的农民。从军事角度说,这是一支涣散的、没有纪律性的、没有战斗力的军队。但要是从政治上说,恰恰是这样的人员构成使其比较容易受到革命宣传的影响。但在整个事件中,他们也有他们的诉求,并不是多么极端的政治的原因,而仅仅是因为不愿离开“温暖的营房”、被整编成战斗部队并派往前线。
也就在此时,事件中的各大政党纷纷采取行动,以各自的方式对革命进程施加影响。根据同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协议,作为对他们在二月事件中态度的报答,他们将由于其特殊的“革命功勋”而不被调往前线。
在旧制度垮台之后,围绕着调动卫戍部队到前线的问题,仍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临时政府还是试图把哪怕一部分“革命卫戍部队”调离首都,但布尔什维克把卫戍部队士兵视为自己最主要的支柱,捍卫他们留在彼得格勒的权利,而彼得格勒卫戍部队也确实迅速地布尔什维克化了。但在前线部队甚至在亲布尔什维克的部队中,对于首都卫戍部队极为鄙视和敌视。在阵地上流传着这样的威胁:“我们要用刺刀把彼得格勒那帮家伙押进战壕!”从政权安全的角度来说,沙皇政权把大量的后备部队放在首都是干了一件蠢事。
一场8天的革命是相当短暂的,整个事态发展干净利落的程度堪比武王伐纣。短暂的过程可以用一句简短的话总结就是,一帮宁愿打内战也不愿打外战的卫戍部队由于自私的原因促成了革命。
我们再来看看整个事件中最核心的那个人——沙皇。
在传来有关彼得格勒卫戍部队暴动、首都当局无力用自己的力量将其平息的消息后,尼古拉二世的第一反应是明确的:指示将一些前线部队调往彼得格勒,命令曾任西南战线和西方战线司令的伊万诺夫将军,取代“惊慌失措的”哈巴罗夫将军,率领“可靠的”部队前往彼得格勒恢复秩序。这时的沙皇似乎还并没有慌张,但此时的他已经被所有的阵营所抛弃,可怕的是他本人却不自知。
国家杜马就曾和沙皇谈判,希望他成立一个对杜马负责的政府,按照“君主在位,政府治国”的方式治国。如果事情到此为止的话,那么俄罗斯将会成为立宪君主制国家。可是对此提议,沙皇犹豫不决。另一方面,已经被完全进入革命状态的士兵和民众们,对此提议也不能满意,他们希望的是废黜尼古拉二世,以一位新的君主来取代他。
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是:尼古拉二世退位,将皇位让与皇位继承人——13岁的阿列克谢,由沙皇的兄弟米哈伊尔大公摄政。出乎意料的是,这个方案甚至得到了军队主要将领的支持。甚至于,参谋长阿列克谢耶夫将军在28日早上还调动部队前往彼得格勒,但到晚上他就决定支持杜马的提议了。在得到各战线司令的支持后,阿列克谢耶夫命令已经到达彼得格勒郊区的伊万诺夫将军放弃早先确定的行动,并促使尼古拉二世接受杜马临时委员会的要求。对于阿列克谢耶夫将军的急剧转变,后来一些侨民和君主主义者指责他背叛。由此可见,尼古拉二世在军队高层已经威信扫地。
沙皇已经被整个国家抛弃了,即便这个国家本身也深陷分裂之中,沙皇都不能找到一个同伴,甚至高加索战线司令、前最高统帅、沙皇的叔叔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都明确表示支持沙皇退位,可见整个社会对其的态度。只有沙皇的退位,危机才可能被解决,才能够制止革命、把俄国从无政府主义的灾难中解救出来。
面对逼宫,沙皇仍不自省的说:“我不知道,是否全俄罗斯都希望这样。”面前的将军回答:“陛下,现在没有时间进行民意调查了。”大家都沉默不语,大约过了一两分钟,沙皇说:“我决定了,我退位。”尼古拉二世在3月2日的日记中写道:“周围都是背叛、胆怯和欺骗!”显然,他认为自己是被那些有义务为自己服务到底的人出卖的。在俄国君主制垮台的过程中,平时是如此强硬的军人们,在关键时刻却没有表现出保卫君主制和君主的愿望,相反急忙离开了沉没中的君主制船只。
沙皇制度的被推翻通常被认为是全民的意志,但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革命进程中彼得格勒群众的情绪是出现了超越立宪君主制的范围的趋势,在有些工人、士兵的集会上,通过了实现共和国的决议。但是,这些决议并不是出自“孱弱的群众”,而是由左翼政党的代表倡导和建议、在群众集会的热烈场面上得到通过之后被送往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并在这里被作为“人民的声音”接受下来。然后“执行委员们”向政府和杜马临时委员会提出了这个问题。在这里,倾向于由立宪会议解决未来国家制度问题的意见得到了加强。这些事态发展又反过来强化了社会上的反王朝情绪。
二月革命期间,工人对待君主制的态度并不一致,二月事件是在“打倒战争”而不是“打倒沙皇”的口号声中发展起来的。在一部分情绪激进的首都工人提出“打倒沙皇”的口号后,仍有很多工人对此并不确定,甚至愿意支持君主制度。在外省,传统的政治观念几乎还没有任何改变。
早在1905年革命之后,孟什维克就逐渐形成了关于俄国未来革命的理论。他们认为,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里,革命的任务是为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开辟道路。而既然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那么就应该由资产阶级来领导,来掌握政权。社会主义政党将实行对资产阶级政府施加压力的政策,以争取实现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经济要求和政治要求,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条件。二月革命中,孟什维克实践了这一理论,认为立宪民主党是“最有资格执政的民主派”。政权应该集中在由自由主义政党的代表组织的政府手中。
由于执行委员会与杜马临时委员会的妥协,国内形成了苏维埃和临时政府两个中心。苏维埃确实表达了工人、农民、士兵的利益,而临时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有资格”的阶层以及全国性的利益。尽管存在实质性的分歧,但它们保持了在主要问题上的妥协。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对临时政府的支持已经创造了日后自由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政党组织联合政府的现实可能性,从而为二月革命后的俄国走一条较为和平的道路提供了条件。列宁在回到俄国后也承认,俄国仅仅在几个月时间里在政治制度方面就“赶上了先进国家”。
在二月革命中,也有布尔什维克的身影,但影响和作用微小。其原因,一是布尔什维克在当时只是一个拥有约2.3万名党员的小党,在首都彼得格勒只有约2000名党员,人数少,组织薄弱;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提出的两个策略口号未能取得多数民众的理解和接受,使党的影响力受到削弱;加上党的主要领导人基本上都不在彼得格勒,列宁、季诺维也夫等流亡国外,加米涅夫、斯大林等在遥远的流放地,他们与处在革命中心的彼得格勒党中央俄国局没有什么联系。远在瑞士苏黎世的列宁根本没想到俄国会发生革命,3月初他在报纸上看到彼得格勒发生革命的消息时还半信半疑,而二月革命胜利的消息被证实后,列宁立即就意识到,布尔什维克在俄国夺取政权并开始世界革命的机会来到了。于是,他着手准备回国,并重新考虑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策略路线,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迅即转向下一阶段的“社会主义革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