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亲的故事”(1)祖辈闯关东

 jkjkjk55 2023-08-14 发布于河北


作者:尹永美 

祖辈闯关东,逃荒要饭

父亲的名字叫尹德华,1921年5月3号(农历)出生于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他的祖籍是山东省登州府蓬莱县。

清朝后期,山东连年旱灾,饿殍满地,民不聊生,大批难民闯关东。我的高祖父尹明福和他的一个弟弟从蓬莱挤上木船到辽东复县,(现在叫瓦房店市,属大连管辖)海上风浪大,人又多,一只船行到半路翻了。下船后,弟弟不见了,不知他挤上了哪条船。从此,杳无音信。

高祖父一路要饭走到本溪管辖的碱厂沟,给人家扛长活,当佃户,后来娶妻生子。曾祖父尹广文长大后,学徒当了银匠,四乡游走,为民间做首饰,收入微薄,一人挣钱养不了全家。他和曾祖母生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若干年后,高祖父因贫病交加,不幸病故。曾祖父走村串户,帮人干活,不知遇到了什么不测,失踪了。连年灾荒,食不果腹,曾祖母便携带子女外出要饭,和同乡搭伴,沿途流浪。

我家最早的全家福:前排中间两位是我的祖父和祖母,左边和右边两个男孩是我姑姑的两个儿子。后排左起:我姑姑、我母亲和父亲、我哥哥、我本人、我堂姐(叔叔的女儿)。摄于1960年。

据祖父尹成礼讲:当年逃荒时,他的大哥尹成玉只有16岁,挑着担子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走,前面的筐里坐着三岁的祖父,后边的筐里放着锅碗瓢盆。他的母亲领着九岁的二哥和六岁的姐姐跟在后边走,沿路乞讨要饭。走到本溪管辖的桓仁县普乐堡乡库仓沟村,由同乡介绍,停下脚来,给地主种地,当佃户。

一家人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省吃俭用,生活慢慢好转一些,也就定居下来。听祖父说:他十二岁时,给地主家放牛,一年只给五元工钱。(清朝末年的钱币)

“兄弟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为了摆脱饥饿和贫困,三兄弟寒来暑往,年复一年,风里来雨里去,面朝黄土背朝天。五风六月(东北话——五六月份,天很热了),还穿着破棉袄,舍不得买布做换季的衣服。

为了砍伐木头盖房子,他们带上一天的干粮,走到山沟里。步步惊心地爬到悬崖峭壁上,用一根又粗又长的绳子,一头拴到大树干上,一头捆到腰上,(为了安全)站在悬崖边上砍伐野生的大树。站在远处的人都捂上眼睛不敢看。大树“咔嚓”一声倒下来,他们把枝叶砍掉一些,把树干推下悬崖,落到山涧里。

树干顺流而下,下游的兄弟把它们拦住,抬回来,做房梁,做檩子,做窗户,做门······有剩余的木头,也便宜点儿卖给别人。

农闲的时候,有的兄弟带着孩子和同乡一起到抚顺和本溪的煤窑去挖煤,挑煤,当苦力。他们下网打鱼,上深山老林挖人参,采药材,打零工······

日积月累,他们慢慢积攒点儿钱。十多年后,买富户因破产而出卖的土地,自己就有地种了。大哥成家后,为了照顾母亲和弟妹,一家人仍然在一起生活。弟妹长大成人后,各自成亲,在“伙”里又共同生活了几年,后来分家另过。

祖父勤劳能干,聪明好学。他没上过学校,但是他会打算盘,会干木匠活,会讲历史故事,(农闲时,他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还喜欢唱二人转的经典段子。他的中国象棋下得很好,还会做中小学生的数学难题,比如“鸡兔同笼”等智力题。

我的三伯父(叔伯)上初中时,数学遇到了难题,祖父不会“代数”,他用心算得出了正确答案。他会盖房子,会干各种农活。他种的菜长得又大又好,每年秋后,都有很多菜农找他要菜籽。他一分钱也不要,留下自己用的,其余全送给别人。

下期待续

朗诵者 荷静退休后开启了一生最快乐的时光:旅游、书法、游泳、养花……,不断开拓生命的外延。近年又习练朗诵,开启主播修炼之路。在声音的世界里,做一个心中有光的人 ,温暖自己,照亮别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