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房对联选萃: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流水春风的小馆 2023-08-14 发布于山西

徐悲鸿(1895-1953)先生有这样一幅墨迹:

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一联集得非常好,真可谓妙手偶得。

先看上联“劝君更尽一杯酒”。

这个场景,酒友们太熟悉了——

在外和朋友们吃饭,尤其是北方(特别是内蒙、东北一带),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就是除非你能讲出原因、坚决顶住、一口都不喝;一旦你松了口,那就不得了,正所谓“一人打一圈,一杯复一杯”……,当你实在喝不动了,酒友们依然会端着酒杯、走你跟前,继续劝:“最后一杯,最后一杯,就再喝一杯~”;或者,“伙计,要不这样吧,我干了,你随意~”

面对如此的“更尽一杯酒”,作为男子汉大丈夫,人家都干了,你好意思“随意”吗?

再看下联“与尔同销万古愁

最近风靡全国的《长安三万里》,把这首《将进酒》又一次推上了巅峰~

以前课本上不选这样的诗,认为是靡靡之音。现在不一样了,人生多艰,发泄发泄,不仅需要,而且必须~

而发泄最低成本、最高姿态的方式,就是大吼几句诗;

或者更过瘾的,直接照搬李白,约三五好友,在酒桌上慷慨激昂、怒指乾坤……

有人可能会说了,喝酒对身体不好,这个道理以前人或许不懂。但现在科学发达了,人已经完全明白:喝酒对身体确实一点好处都没有

营养学家仝卿说过这样一段话:

关于酒精和健康的关系,有这样一个大型研究,横跨几大洲,包含195个国家,从1990到2016年一共持续了二十几年。《柳叶刀》杂志正式发表了这篇论文,里面提到:如果一定要一个饮酒安全剂量,那么这数字是0。

这个结论引发了不少争议。你可能也听过,有研究说少量饮酒是有好处的。但是,这个“好处”因为人数样本量的限制,以及各个研究对“少量”的定义不同,科学界一直没有统一的定论。

在我看来,因为不同人分解酒精的能力不一样,所以在执行层面,你并不知道你的身体对应的“少量”那条线在哪里。如果你问我,红酒养生吗?那这问题得这么看:

如果你特别爱就喝一点儿,但别指望红酒有什么“药用”价值。

科普作家卓克也持这样的见解。而且他还提到,市面上宣称的解酒良方,至今没有一个靠谱。

如此说来,酒精对健康毫无益处,这似乎就是对“喝酒”的“当前科学理解”了。

但是,哲学家讲“存在即合理”。那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古今中外,又有那么多人喜欢喝酒呢?

答案可能是:

——物质的身体虽然毫不需要,但精神的身体却是特别需要吧。

比如陶渊明好喝酒、也写了不少喝酒的诗,其中有这样两句:

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大家看,穷得都断炊绝粮了,还硬把酒壶高高倒过来,看能不能再滴出一点酒!

还有《世说新语》中的那些名士:

张季鹰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毕茂世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这个太有画面感了~

王光禄云:“酒,正使人人自远。”

”什么呢?至少是远烦恼呗~

王孝伯问王大:“阮籍何如司马相如?”王大曰:“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

文化学者顾衡曾讲:

人是自然界最聪明的物种,同时也是最擅长自寻烦恼的物种。

所以说呀~

上帝给了你聪明智慧的同时,

也给了你烦恼忧愁,

那何以解忧呢?

——靠修行?太苦了~

——还是杜康简单呀,张嘴就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