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故乡的山

 冬歌文苑 2023-08-15 发布于北京

故乡的山

离家不远的公园,有一座用池塘疏浚淤泥堆成的人工小山。小山上,树木葱郁,浓荫蔽日。稍有闲暇,我总喜欢去小山上走走看看,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活动一下筋骨,放松一下身心。站在公园的小山上,看着眼前郁郁葱葱的树木和小桥、流水、假山,听着清脆悠扬的鸟鸣声、潺潺的流水声,我总会想起故乡,想起故乡的山,想起故乡山里的春夏秋冬、花草树木,想起曾经钻过的山里竹林,曾经走过的弯弯山路。

开门见山,是儿时对故乡的最深记忆。故乡的老房子,屋前屋后离山都只有几十米距离,是地地道道的“山里人”。儿时,看到红彤彤的太阳冉冉升起,不是在地平线上,而是在横亘东边高高的山岭上;看到夕阳西下,也不是在遥远模糊的视线里,而是在近在咫尺耸立的山岗上。“太阳搁在山岗上了”“太阳快要下山了”,这是儿时经常听到的山里人的口头禅。

山里人早上见到太阳,往往要比平原地区晚;看到夕阳西下,也远要比平原地区早。山里人的白昼,似乎要比“外面的世界”短许多许多。一天到晚,山里的日子似乎特别地短,往往如白驹过隙一晃而过,比“外面的世界”更能体会到“光阴似箭”的感觉。

以前,家里根本没有钟表之类的计时工具,而全凭对太阳的直觉,对天色的感觉,估摸着一天的时光,估摸着一日三餐的时间。雄鸡啼叫了,东方泛起了鱼肚白,就起床做早饭,吃完早饭就开始干活了;太阳直射树梢,树影子矮了,该吃午饭了;太阳搁在西边的山岗上,天色暗了下来,就开始淘米洗菜准备晚餐了,干活的人也该踏着夕阳的身影收工了。老家三面环山,只有一个狭窄的出口通向山外。如果没有这条通向外界的山路,老家的房子似乎就在一口井里,称“坐井观天”,也不之为过。这是山里人“坐井观天”的一日三餐,也是山里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

山里人对于计时,从来没有像“外面的世界”那样精准过、精确过,像火车几点几分开,轮船几点几分离码头,飞机几点几分起飞,那样斤斤计较过。儿时,总能听到老人讲“三更”“五更”,以及“启明星亮了”“黄昏星上山岗了”等时间概念,而很少听说“几点几分”的计时方法。虽然没有“争分夺秒”的计时方法,但是赶早不赶晚的山里人,总会笨鸟先飞,早早起床,早早赶路,走向田间山里,走向各行各业。起早摸黑的山路上,总能听到山里人急促赶路的脚步声。泥瓦匠、木匠、篾匠、箍桶匠等走村串户“吃百家饭”的手艺人中,山里人占了较大比例,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个或几个手艺人。他们中,不乏打着手电、举着葵花棒火把早出晚归的。这些手艺人总会早早地赶到主人家里,趁早干活,迟迟收工,既给主人家留下了足时足工的深刻印象,又在七里八乡树立了山里手艺人起早摸黑、勤奋勤劳的良好形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想起故乡的山野,总会想起童年时代,想起那些熟悉的山岗、熟悉的山影、熟悉的山名。故乡的山野,大到一座座山峰,小到一条条山溪,都有一个个对应的名字,朗朗上口,过目难忘:大岩山、狮子山、石盘山、白象山、坑溪山、骑马垄、救火岗、飞虎湾、白竹湾、流沙湾等,不一而足。如果再问为什么取这个名?那么,各路神仙就会脱颖而出,各种故事传说就会粉墨登场,演绎得有声有色,渲染得有鼻子有眼睛。记得父亲在世时,就把故乡山里山外的故事传说,写了个遍,并作为旅游开发报告的附件,上报至上级有关部门,也为后来的故乡山村开发成为旅游度假胜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故乡的山,是一座座有灵气的山。应当说,童年时代,我几乎爬遍了故乡所有的山顶、山岭、山岗,玩遍了所有的山岙、山沟、山林,钻遍了所有小树林、小竹林、小果林,哪座山上有几棵杨梅树,哪座山上有几棵野桃树,哪座山上有几棵野柿树,我心里都记得一清二楚;什么时候这些野山果熟了,什么时候能够采摘了,也盘算得明明白白。听母亲说,五岁那年,我就毛遂自荐,当起了城里亲戚的“导游”,带领他们爬上了足有海拔四五百米的故乡山顶,上山下山,不抱不扶,堪称“山里小汉子”。虽然我那时尚无记忆,但是,我相信自己一定做过这种“当英雄、逞好汉”的事。因为这是山里人骨子里的性格。故乡的漫山遍野,留下了童年的足迹,童年的身影,童年的欢声笑语。真如《故乡情》唱的那样: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有我童年的足迹……

民以食为天。故乡的山野,是童年时代的美食天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此话的确不无道理。故乡的山野,一年四季,除了有春笋、鞭笋、冬笋等笋类,有山桃、杨梅、柿子、板栗、榛子等野果子,有蕨菜、蘑菇、地菇、马兰头、荠菜、石葱、石蒜等野菇野菜,还有溪鱼、溪虾、石蛙、石蟹、山龟、山鳗、溪螺等山溪生鲜,更有野草莓、野蓝莓、酸甜笋、毛草根、刺笼蓬、嫩茅针等随手可以采到、挖到,剥一下、洗一洗就可以进嘴咀嚼的酸甜美味、消闲食品。我很赞叹祖先的崇高智慧和独具慧眼,选择生存的地方,都选择在傍山依水、坐北朝南的山涧,即使遇到兵荒马乱、饥荒灾年,只要有这样的傍山依水、山林茂盛的环境,只要有足够的勤劳勤奋、起早摸黑,断然不会坐吃山空,坐以待毙。

童年时代,不谙世事的我们,一边在山涧玩耍,一边不时顺手带一点山货山味回家。不是红红酸酸的杨梅,就是毛刺林立的板栗,更有山野不知名的野果野菜。竹山就是菜园,笋类琳琅满目。夏日炎炎,一边玩水避暑,一边摸鱼摸虾,常常有鲜得掉眉毛的溪鲜上桌。山路边,就有石葱、石蒜、马兰头、荠菜等野菜,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不要多长时间,就能挖上满满一篮,保你满载而归。物以稀为贵。这些山货山味,如果放在当今年代,除了价格昂贵不消说,要寻找到这些美味,也是一种奢望。因为家乡封山育林,山林异常茂盛,山野已无空旷,要寻找到这些山货山味,非得费上九牛二虎之力,也难免空手而归。

春天,是故乡山野最美丽的季节。像天真烂漫的童年一样,那是一个山花烂漫的世界。依稀记得故乡山野的春天,漫山遍野几乎都是映山红等山花,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万紫千红,美不胜收。那时,我们总会想起电影《闪闪的红星》的镜头,和小伙伴们总会唱起那首脍炙人口的主题曲《红星照我去战斗》,仿佛穿越到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

除了春天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和各种山花,漫山遍野的无名花,还有夏天一朵朵、一丛丛的野百合花。循着那洁白的野百合花,我们还能挖到在故乡堪称上乘滋补佳品的野百合。用冰糖炖野百合,也是家里老人经常能吃到的滋补佳品。秋天,则有香气扑鼻的野桂花。蜜蜂在野桂花丛中飞来飞去,把花香带遍了山野,带到了更多的地方,阵阵山风中,不时有裹挟着山桂花的清香袭来。冬末春初,则有暗香四藏的兰花和梅花。春节前,我们总会借着上山拣拾柴火的机会,挖几棵长有几个花蕾的兰花,移栽到家里的花盆中,或种植到墙角适合兰花生长的环境里。不用浇水、施肥,不用花多大精力,这些兰花就会在春节前后悄然开放,那淡淡的、幽幽的暗香,沁人心脾,令人心情愉悦,心花怒放。有时捧一盆兰花,放入卧室,更增睡梦香甜,令人安然入睡,提高睡眠质量。有时也挑上几棵兰花作为过年拜年的伴手礼,送给平原地区的亲朋好友,更是上乘情深意长的礼品,令人百般赞美,爱不释手。春夏秋冬的故乡山野,花开不断,花香四季。

故乡的山野,是童年时代神秘的“小金库”。山上除了可以享用的山货山味、美食美味,还有不少是供销社、中药店等收购的山货和中草药。特别是“小秋收”季节,山上还可以采摘到柴果子,可以挖到野茯苓,甚至挖到青木香、何首乌等一些名贵中草药。这些山果和中药材,都可以变现,成为孩提时代 “小金库”的重要来源。有时忙上一天,也有几角、几元钱的进帐,以致开心得手舞足蹈,笑得合不拢嘴。秋季到了,放学回家,常常约上几个小伙伴,爬上高高的山岗,去采摘这些柴果子,去挖这些野茯苓、何首乌。在粮食短缺的年代,据说这些发酵的柴果子可以代替粮食,酿制烧酒,提炼酒精,供应市场。青木香、野茯苓、何首乌等,则卖到中药店,而且价格不菲,收入可观。

到了秋天,故乡的山野,无疑成了一幅百色板调制的油画。枫叶红了,松树落下了金黄色的根根针丝,秋风把板栗树宽大的树叶吹得四处飞扬无影无踪,松鼠、山雀在树林里穿梭着四处寻找它们喜闻乐见的美食。这时,你既可以看到毛主席诗词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壮丽景象,也可以看到小杜诗词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丽景色,更能看到唐诗宋词中山色空蒙、秋意深浓、丹枫迎秋等诗情画意。秋游观景的,写生临摹的,拍照录像的,都想留住故乡山野迷人的金秋。故乡山野的秋天,同样令人流连忘返。

不会忘记童年时代,跟随着猎人的队伍,在故乡山野中狩猎的往事。冬天,故乡的山里总会被厚厚积雪所覆盖,江南一片银装素裹。这时,山上的动物因为缺少食物过冬,忍不住严冬的寒冷和饥饿,下山来寻觅食物。江南的山里,自然没有豺狼虎豹等食肉类凶猛野生动物,但也不缺野猪、野麂等食草类野生动物。它们常常到田里、地里寻觅食物,菜地粮田常常被它们拱得坑坑洼洼,糟蹋得面目全非。

无奈之下,生产队组织了狩猎队,开展上山狩猎。我们几个小屁孩,也跟着长长的猎枪队伍后面,或守住一个山口,提起大大的嗓门,吼一阵子。这是一个无比热闹的江南狩猎场面,整座山似乎沸腾了。乡村们试图用这种古老而传统的“吼山”方式,把躲藏的茫茫无际山野里的野猪、野麂吼出来、赶出来,再用猎枪把它杀死。尽管这种“吼山”的方式,偶然也能起到效果,一个长长的冬天,总能听到一两个狩猎到野猪、野麂的消息,但是,大部分上山狩猎,都如大海捞针,杳无音信,空欢喜一场。

对于故乡人来说,山是无比神圣的。山岭山野除了能够给山里人提供裹腹的食物,饮用的水源,烧饭取暖的柴火,那些高高低低的山丘,更有大大小小的坟茔,这里留下了山里人祖先最后的身影。古往今来,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也不知道山里留下了多少先人的足迹,留下了多少故人的坟墓。有的山被乡亲们称为“祖宗山”,是因为这山上留下了祖上一代又一代的坟墓。清明、冬至、春节,到山上扫墓祭祖的人成群结队,山下空旷处,能够燃放鞭炮、焚烧纸钱的地方,香火旺盛,寄托着山里人对祖先的深深缅怀与思念。外婆在世时,每逢过年过节,除了祭奠祖先,往往还有一个祭拜土地爷、山神爷的重要仪式,口中念念有词,心中充满虔诚。也许这就是山里人对于故乡大山提供食物、柴火、水源的感恩,感谢大自然为人类无私地提供着生存的一切,厚养着生生不息的人类。时至今日,我对故乡的山,依然心存感恩,心存敬畏,心存敬仰。那遥远的故乡青山上,也长眠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父亲母亲;那故乡的山野,同样无私地滋养着我们共同的祖先。

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咋一听这句话,好像挺矛盾的,不可思议。山往高处长,水往低处流,两者怎么能相提并论?其实,江南地区的山上,植被丰富,一年四季,满山苍翠。即使长在山顶上郁郁葱葱的树木,也需要水份维持生命,需要营养。因此,理论上讲,即使海拔最高的地方,只要有植物生存,自然就有水份存在。如此,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自然在情理之中。其实,一座山,就是一个立体的水库。江南雨量丰沛,之所以较少形成洪涝,是因为一座座山,就像一块块海绵,就像一个个立体的池塘,吸附着大量的雨水。大山吸收贮存了大量倾盆而下的雨水,既浇养滋润着满山树木,又细水长流,涓涓细流,灌溉着一方土地,滋养着一方生灵。故乡的山,是神奇大自然的一座不朽丰碑。

如今,故乡的山野面貌焕然一新。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故乡的山,已不再是烧火做饭的柴火山。封山育林后,树木参天,郁郁葱葱。随着山中蜿蜒曲折穿梭不停的步道,山中风景尽收眼底,吸引着摩肩接踵的城里人纷至沓来,休闲度假的,徒步健身的,一群接一群,一批接一批。两山之间凭借着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修筑的水库,在山间空地里傍山依水建造了上百套山涧别墅,堪称“世外桃源”。

故乡的山,留下了一代代人难忘的记忆;故乡的山,更寄托着一代代人美好的祝福。故乡的山……

2023年8月5日写于上海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阮山峰,1965年2月生于浙江萧山,1983年10月入伍,2004年转业到地方工作。爱好写作、摄影。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海军》《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