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 月 有 爱 佳 作 有 约 王守仁,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他是浙江绍兴府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王守仁之学以“心”为宗,是心学之集大成者。他以“心”为宇宙本体,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倡言“知行合一”说,后专主“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即“天理”,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 著作《大学问》、《王阳明全集》、《传习录》等。明穆宗朱载坖称他“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后世曾国藩赞曰“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1. 知行合一。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2.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3.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4. 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5. 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 6. 静处体悟,事上磨炼。 7.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8.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9.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 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10.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1.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12.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13.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14.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15.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16. 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 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17.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18. 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19. 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20. 良知即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 谁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却是谁? 21.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22. 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 23. 圣人气象何由认得?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 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 24. 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 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 25. 古之君子,洞物情之向背而握其机,察阴阳之消长以乘其运,是以动必有成而吉无不利。 26. 人虽至愚,责人则明; 虽有聪明,责己则昏。 27. 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28. 功盖天下而莫之嫉,善利万物而莫与争。 29. 君子之学,唯求其是。这求是二字,颇堪咀嚼。 30.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 31. 昔镜未开明,可以藏垢。 今镜明矣,一尘之落, 亦难住脚,此入圣之机也。 32. 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 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嚼之微也,不亦谬乎? 33.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34. 心之所发处便是行,一念不善,便是恶行。 35. 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 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36. 学须反己。 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 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37. 恶念者,习气也: 善念者,本性也。 38. 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 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 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39.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40. 本心之明,皎如白日。 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 41. 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人孰无过?改之为贵。 42.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 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43.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 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44.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45. 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46. 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47.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48. 君子之论学,要在得之于心。心也者,吾所得于天之理也,无间于天人,无分于古今。学也者,求以尽吾心也。 49. 见人有万镒精金,不务锻炼成色,而乃妄希分量, 锡铅铜铁杂然而投,分量愈增而成色愈下。 50.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