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府和清虚观两种观念的冲突

 三春去后读红楼 2023-08-15 发布于北京
 01 
张道士将通灵宝玉拿出去给道观众人欣赏,回来时,托回来三五十件金玉珠宝,作为给宝玉的敬贺之礼。
因为这贺礼,在张道士、贾母、宝玉三人之间,又发生了冲突和裂痕。
 02 
贾母先是对张道士的做法提出了异议,认为张道士这是盘剥他人。语气不善,直斥张道士胡闹。
贾母又问了一个不可能有答案的问题,道士们都是出家人,这些金玉珠宝,如何能够到了道士们手里?
显然贾母对道士们的行为有疑问,也明白这些东西来路未必就光明正大。
所以,最后贾母态度很明确,“这不能收”。
 03 
张道士却不以为然。
他以众道士自发表达敬心为由,强调是众道士们自己的行为,不是自己敛财,以民意反驳贾母的疑问。
然而,张道士后面一句话,却暴露了他借贾府名义行此事的真意。
张道士说如果贾母不收,众人就会认为贾府和清虚观之间没有了默契,自己就“不象是(贾府)门下出身了”。
这一点击中了贾母软肋。贾府再强势,也需要同盟军,而清虚观是贾府的同盟军之一。贾母不能因小失大。
于是贾母听张道士如此说,不得不命人收下。
 04 
宝玉理解贾母的意图,于是提出了一个方案,就是将这些金玉珠宝散给“穷人”。
这是宝玉替贾母解决当前分歧的一个建议,既解决了贾府借机敛财的嫌疑,也表明了贾府的态度。
然而,宝玉的提议又被张道士拦住了。
他的理由是,这些“器皿”不是“乞丐”所能拥有的,一来于乞丐们无益,二来糟蹋东西。
宝玉说的“穷人”,在张道士心中是“乞丐”。这种细微差别,代表了贾府和清虚观观念上的冲突。
 05 
从三个人的言语中可以看出,贾府和清虚观两者观念上存在冲突。
贾母和宝玉显然是民本观念,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所以,贾母对众道士送礼持异议,不能收礼,宝玉则提出将礼物送给穷人。
而清虚观走的却是精英路线。他们依附贾府,侍奉皇族,交游大臣,至于“远来的道友”和道士们,只是为贾府奉献贺礼的来源。
至于宝玉所关心的穷人,在清虚观的眼中,都是些不事生产、于社会无益的乞丐而已。
正因为有不同的观念,清虚观才能在先皇、当今圣上和王公藩镇之间游刃有余,而贾府却似乎已面临着重重危机。

 06 

张道士送给宝玉的诸多贺礼中,作者刻意提及金璜、玉玦两种,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璜、玦都是中国历史上发明最早、流行时间最长的玉器。自商周后成为重要的礼器。
关于玉器,古人都有相对固定的用途。
《周礼》:“以玄璜礼北方”。即以璜为礼器,祭祀北方的玄武。
《荀子·大略》:“聘人以珪,问士以璧,如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 玉玦是有缺口的半圆形玉佩,所以古人常表示盛极必衰、或赠人玉玦表示决绝。
张道士拿出金璜,其色金、礼北方,与皇帝尚黄、皇位面南背北相关联,隐然有臣服之意在。
而出示玉玦,则是暗示贾母要尽速作出决断。
当年范增在鸿门宴上“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促项羽下决心除刘邦。
今日张道士此举,与无春的安排不无关系。而此前张道士与贾母对贾府的谈论,都为此“玦”作铺垫。
只不过张道士的这些努力,被贾府拒绝了。
因为对方要价太高。
 07 
基于此,我们能够得出以下基本的结论:
平安醮不仅没有实现无春的设想为贾府求得平安,反而暴露了荣国公死后,贾府与其同盟之间已经产生了裂痕。
这个荣国公,在贾母的心中,是贾代善。
而在清虚观张道士的心中,他只认贾源。
也就是说,从贾代善开始,贾府就对一代荣国公贾源所持的政治理念作了调整和改变。
至少在张道士看来,现在的贾府已经不是贾源时代的贾府了。
所以,张道士作出贾府子孙不像荣国公(贾源)的评价。
而贾母所感慨的是,贾府子孙不能弘扬贾代善的遗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