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南这把著名的椅子,有多神奇

 湖湘地理 2023-08-15 发布于湖南

 


一把松木椅子应该是湖南乡村日常生活最普通的组成部分。这种刷着红漆的椅子,经常出现在农家院里。围着一张桌子,或打牌、或吃饭,坐上去的人也少有把注意力放在椅子上。“一把椅子嘛,坏了再买”。不过地道、结实的松木椅子确实不多见了,我们在岳阳市华容县的风波村寻到一个椅子匠,专做马尾松木椅子。

传统的榫卯结构,咬得扎实,坐得安心。做一把椅子,跟做人一样,脚站平稳了,这日子大概才能四平八稳地过下去吧。

01

打牌、呷饭坐的椅子,选马尾松最佳

季传艺在修边。

围着风波村兜了很多圈,几番打探才知道做椅子的木匠师傅季传艺住在村委大院坡下的左侧院子里。

一处开放式的两层砖楼,左侧耷拉着一间木材加工作坊,门前放着一排红色的松木,从远处就可闻见泡发的木头的臭纤维味,季传艺应该习惯了这种味道,但对于初见的人确实难以接受。但制作一把椅子,却非得将木材经过水浸之后,方能增加木材表皮纤维韧性,尤其对于椅子腿的木材,更需如此。

季传艺做椅子十几年了,每年都有大量的订单从他那个“板砖”手机冒出来。打电话订货的多是乡下人,几番讨价还价之后,大概一把椅子100块,也分大小。分日常吃饭做的椅子、打麻将的椅子,或者高脚凳子。椅子越大,用料越多,则价钱就会高。

前来订货的多是以“口碑”而来,毫不夸张地说,季师傅的一把椅子可以坐一辈子,他经常将自己制作的椅子立起来,站在上面,跳来跳去,演示自己的椅子有多结实。


每把椅子季传艺都要实验其坚固。

他穿着一件藏青色的长褂,带着褐色的老花眼镜,一双粗壮的手指,其中左手受过伤,对于木匠来说,这大概是家常便饭。

与季传艺讨论木匠的传承,竟被告知椅子匠是独立出来的工种。就像《倚天屠龙记》里从明教又分出白眉鹰教,椅子匠与箍桶匠、棺材匠虽然都以鲁班为祖师,但是从木匠中分了出去。有学问的网友曾告知,这三种木作工种特殊,市场需求量大,不同于一般掌墨的木匠师傅。他们不接外活,一辈子只做这三样,即可养活家用。

从季传艺的订单数量来看,确实不用再做其他木作。一整排泡过的木头堆在院子前,里面是码放整齐的各个部件。一间占地50平方米的小屋摆满了各种尺码的模具,这些刻满锯齿状的模具是决定一把椅子是否咬合紧凑的关键,仿佛所有的尺寸都已形成数列摆在墙上,而对于外行人来说,可能连最简单的腿模与靠背模都分不清。

季师傅只以马尾松为材料制作木椅。这种外形的椅子在农村非常普遍,也有竹片弯成的,但没有马尾松结实。而制作椅子的准备工作也需良久。首先在选材上,要选择树龄小的松树,三年生最好,这时候马尾松尚未成树,木质纤维尚不粗糙,表皮也更具韧性,符合一个椅子匠的选材要求。

“若是树长大了,木头就泡了”,季传艺说,弯腿的时候很容易断。

02

闭着眼睛,也能摸准椅子尺码

画出坐板的尺寸。

季传艺虽是华容县风波村人,但祖庭门望却是来自山东。其祖上大约随北宋年间中原的数次南迁而来,在洞庭湖以北已围垦数十代。洞庭湖肥沃的淤积平原与充沛的雨水栽培出优质的水稻,季传艺家只是垦居在稻田周围普通的一户。但要在风波村问木匠,做板凳的就此一家。

小小一张板凳,名堂却不少。从上到下都有专门的名称。搭脑、靠背、中柱、坐板、坐厅、吊边、腿、拉脚……还有一些犄角旮旯的位置,本地方言称“跪膝、乌吉木(音)、画画”。其中跪膝就是椅子脚弯曲的地方。它是一只椅子最容易开缝、折断、开裂的地方,也是决定一把椅子是否结实的关键。

一把椅子,能够成为结实的椅子,关键在于将一条笔直的椅子脚弯成九十度,还要紧紧咬住坐板。双方不仅在大小上要契合,在刨刀的弧度上更需要精准的把握。

排列在季传艺木作坊中的刨刀,从开口如指甲的小刨,到宽10公分的大刨,数量不下10来种。这其中还有圆口、平口的区别。另有一种小凿子,开口更为细腻,是雕花或锤凿修饰用的。

凿榫眼。

一般从工序上说,制作一把椅子,在选材结束后,将上述各部件用斧头、刨子凿出。各自排列好,就开始弯脚。弯脚时,季师傅会先抽根烟,他掏出红双喜,各自谦让后,躲在屋里把烟点上,然后将蓝色的大褂脱掉,将刨净的两根椅子腿拿到后院的锅内蒸。有时候,是数条椅子腿同时“下锅”,这样可以节省燃料。

蒸椅子腿,是为了软化马尾松树皮的纤维。在可以弯曲之前,它已经在冷水中泡了3日,外皮发红,发出一股臭鸡蛋的味道。季传艺蹲在外头抽烟,灶里填了几根柴火,待水翻腾后,慢慢蒸热就可。

此时,是季传艺一天制作椅子途中难得的休息时间。他走到前院,与我们详细讲解那些模具,与自己数十年来掌握的制作经验。季传艺不需要画出椅子各个衔接部位的墨线图,在模具的辅助下,一把椅子由零件组装成三维结构时各自穿插的口眼与咬合部位,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似乎心中已有数种椅子的施工图,闭着眼睛也可摸准这些尺码。

03

一把热气腾腾的椅子

“汗蒸”出炉的椅子。

“汗蒸”半个钟头后,季传艺将椅子腿拿到作坊内。动作要快,几乎在5分钟之内,两个椅子腿就弯好了。泡发的椅子腿,在“汗蒸”之后更加柔韧,将坐板的榫头放入榫眼中,椅子脚各自弯成九十度,就双双咬合了。“汗蒸”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在椅子腿冷却后,膨胀的榫眼会缩小,将榫头咬得更结实。

“一把热气腾腾的椅子。”摄影师感叹,“没想到一把椅子的诞生是这种景象。”

季传艺将弯好的椅子脚放在作坊案板上。在坐板上凿出榫眼,将靠背、搭脑中柱纷纷插入,一把椅子的外形就完成了。靠背要穿过椅子脚插入“乌吉木”中,这样椅子靠背才不会晃动。

椅子完成后,是不用一根钉子的。传统椅子匠会在靠背、跪膝等榫卯咬合的关键部位嵌入楔子。季传艺夸口道,自己的椅子不用钉、楔也可完全保证不晃动。

裁锯多余的榫头。

其要诀就在榫卯的咬合要舒适。这些都需要一个手艺成熟的椅子匠于分寸之间的拿捏恰到好处。

季传艺说,自己从事这个行业数十年了。年轻时曾外出务工,思乡心切。返乡后,就在木匠师傅那里学了3年出师。椅子,是自己琢磨慢慢学出来的。前期制作椅子时,也不知道弯断了多少个椅子脚。随着年月的增多,心熟手巧之后,季传艺每日可做3把椅子,这大概是一位纯熟椅子匠的最快生产速率。

“仅仅是弯出一个椅子腿来,都需要12道工序。”季传艺坦然道,椅子虽小,但要从木材中慢慢凿出来,是需要时间与一双巧手的。

04

少有人来学艺

季传艺的刨子。

村民爱买他的椅子,一者看重椅子的质量,二者季传艺的椅子尤显精美。一个老客户曾跟季传艺说,他与妻子吵架,摔了椅子之后,才发现这么结实,此后成为季传艺的忠实粉。

虽然都是一个外形,但季传艺对于椅子每个部件的要求都很高,力求用最好的木材,靠背、把手这些手触之地,力求线条平稳光滑。他凿的靠背,不仅曲线优美,摸起来也十分光滑。

“不用磨砂,光用刨子,就可刨出这样光滑。”季传艺说,“刷上清油之后,更加漂亮。”

做好椅子后,季传艺坐在院子前的空地上,眺望远处的稻田。一个椅子匠的日常,大约就是这番景象。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紧不慢地赶工,在客户叮嘱下完成应有的份额。如果超过个人的能力,季传艺会首先一口回绝。他的儿子在上海做生意,女儿在长沙,逢年过节亦会常来看看。都夸他椅子做得好,却少有人来学手艺。

晚饭安排在宽敞的客厅。妇人从厨房端来腌制好的风干鱼与豆腐。处理肉食的方法,颇似北方的肉干。饭间谈到收徒的往事,季传艺说他轻易不收徒,“现在的年轻人很难静下心来做这个,再说也不赚钱”。

在乡村,依靠简单手艺为生的人越来越少,季传艺大概是最后一批毕生只做椅子的匠人。对于不愁没销路的椅子如此,其他传统手工艺则可见一斑。

季传艺做完椅子后,坐在院子里眺望田野。

+

与自然时序同呼吸

文字|钱烨

图片|卢七星

微信编辑|方远亲 熊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