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朝花夕拾】女杰杨纯传说 (三)||王正明

 一犁_书馆 2023-08-16 发布于江苏

作者:王正明


题记:时间在飞逝,曾经的记忆已随历史流水激荡奔向远方。让我们抹去岁月的尘封,追循抗战先辈们踏过的足迹,敬仰他(她)们的苦难辉煌,探寻烽火年代那“腥风血雨”与“战马啸啸”;那悲壮博战的血染风采;那回不得家乡见不了父母的牺牲烈士;似是我们毋忘国耻、感恩先烈、崇尚英雄的单项选题。

抗日战争时期,革命先辈们冒着生命危险来到苏北“敌占区”,带领劳苦大众前仆后继、御侮自强、血洒江淮。特别在淮海老区热土上抗击日伪顽,其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史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其中杨纯是最突出的中共地下工作者,也是驰骋苏北根据地中最为出色的开拓者领导人。她用赤诚勇敢,青春热血,写了一篇篇壮丽的巾帼传奇,其奉献精神多次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赞赏

、1939年时期,苏北地区对敌斗争形势日趋恶化,日伪军对各地频繁扫荡。国民党韩德勤、王光夏等顽军趁机与我抗日武装制造摩擦,地主土匪武装蠢蠢欲动,气焰十分嚣张。东(海)灌(云)沭(阳)地区,形成了日伪顽三股势力合流态势,共同对付我党领导的抗日政权。7月份发生的"汤沟事变",在“东灌沭”打响武装抗日第一枪的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三团汤曙红团长(灌南籍,牺牲时年仅24岁),遭国民党沭阳顽常备大队长王绪五派人暗算杀害。惨案发生后,抗日武装面临顽军围剿的危险。为保存实力,三团连夜西撤靠近主力,“东灌沭”地区抗战工作一时陷入绝境。

在这危急时刻,中共苏皖区党委决定调整充实苏北各地党组织,将中共海属中心县委改为第二地委,又称海属地委。1939年10月,任命杨纯为中共苏皖第二地委书记兼三团政委,张克辛为代团长。扬纯不顾个人安危,在食宿行毫无保障情况下,从皖东北秘密起程,步行400多里,穿越沿途敌人岗哨关卡封锁,途经淮阴北乡进入“东灌沭”地区,开始拓展苏北根据地。

杨纯到任后,大刀阔斧整顿组织,撤销原设的三个县委,组建四个新县委,宿迁北部为第一县委,沭阳西部与东海南部为第二县委,沭阳东部为第三县委,灌云为第四县委。杨纯着重指导各县广泛办班培训干部,发展建立基层党组织,发动群众参与抗日活动,树立党的形象。

在日寇疯狂扫荡,环境日益恶化形势下。杨纯领导各地骨干在海属地区坚持斗争,为了保密和防止敌人的注意,她又一次女扮男装率领二地委机关人员,转移到灌云上马台一带。在这里她组织发动依靠当地力量与敌人打游击,重建武装并创建了抗日政权。杨纯还利用“拜把子”形式,组织发展“抗日兄弟团”,通过这种形式,争取到赞成抗日的地方实力派支持,发展了抗日武装。党组织在灌东掌控有300多条枪,沭阳有近200条枪,逐渐具备了打击日伪顽的基本武装。

1940年2月,孙秉惠、孙良浩等人化装成粮商突袭义泽河日军据点,冲进碉堡毙敌多人,在地方引起很大轰动,增强了民众抗日热情。东海县委派人打入国民党县常备队内部,将其特务分队拉出与地方武装合并,汇聚300多人成立了云台大队。到5月份,第二地委已发展到1000多名党员。杨纯以其超强的领导能力,迅速使第二地委辖区的抗日斗争形势发生了重大转折,扭转了被动局面。

汤曙红烈士陵园与纪念碑。

二、1940年春,汪伪政权在淮阴成立伪苏淮特区专员公署,并在沦陷区相应建立县、区以下五级伪政权。在此严峻情势下,同年3月,淮涟新组建的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第三梯队,在沭阳钱集一带坚持抗日遭顽军五个团包围,损失较重突围后,反动势力配合顽军到处缉拿我部战士,淮涟抗日武装处在日伪顽的夹缝中十分艰难,有要埋枪分散者;还有欲撤离淮涟者;也有人绝不离本土,淮涟武装一度士气低下,队伍何去何从莫衷一是。

在这紧要关头,为加强苏皖第三地委辖区(下辖泗阳、淮阴、涟水、淮安、盐城、阜宁六县,又称淮属地委)的抗日救亡工作。杨纯于5月份临危受命,兼任笫三地委书记后,随即到了涟西地区,审时度势地提出将抗日武装撤到盐河两岸活动,寻机打击反动顽匪,并继续坚持游击斗争,以保存力量迎接主力;还果断提议将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第三梯队对外打出“淮河大队”番号,并重组建制以迷惑敌人。原淮属地委书记万众一(解放后任农业部党组成员兼宣传总局局长等职)已调任“淮河大队”政委。大队长由吴觉(解放后任江苏省政协付主席等职)担任,并兼第八团团长,薛华甫副大队长兼九团团长。“淮河大队”在淮阴北洪码和涟水盐河两岸等地与日伪顽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战斗。

为应对日伪军的“清剿”和顽军袭击,他们广泛依靠群众,机智灵活地打击日伪顽军,先后镇压汉奸、反共分子10多人。在马油坊庄俘获国民党反共“飞行大队”9人,当即进行处决。自从“淮河大队”旗号打出后,改变营团建制,化整为零以便隐蔽活动,既坚持了根据地斗争,又保护了地方党组织。老百姓知道共产党仍在苏北,八路军并没有走,从而对抗日充满着希望,竭尽所能地支持拥护这支队伍,为八路军主力东进和苏北根据地建立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抗战时期的洪泽湖。

三、1940年5月底,苏皖区党委在皖东北半城(今江苏泗洪)召开会议,杨纯和地委宣传部长李风按要求参会。因不熟悉路径,便指派地委机关的淮阴县小伙子纪乐天(解放后任上海农学院党委书记等职)当向导,三个人乔装“一家人”,杨纯扮嫂子,李风装小姑子,两人找出旗袍穿戴起来,她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且处于青春年华的知识女性,稍作打扮便成了阔小姐。纪乐天则穿起长衫扮作小叔子,“一家人”就这样“高调”从淮阴码头过运河经顺河集,乘船过洪泽湖一路顺利到了半城,按时参加了会议。

散会后杨纯等乘小船返回,若非处于抗战年代,怎能毫无闲情逸致领略大湖风光。想着会议精神和严酸的斗争形势及很多紧迫任务,想到盘据洪泽湖的日伪军经常抓捕中共人士,国民党顽军袭扰及土匪武装抢劫财物,觉得还需万分戒备。杨纯乘的船刚行不久就遇到土匪,只得对土匪散点钱财以免纠缠。船到高良涧时,又被水警拦船盘查,杨纯向纪乐天示意,纪便假装恣询接受检查,顺势用身体挡一下,杨纯沉着地把伪装成小说书的党员培训资料包裹放在“夹仓”隐蔽后,便和李风故作打开行李。警察盘问时,纪乐天以化名应答,是和妹妹带嫂子回淮阴县老家探亲。警察听他是淮阴口音又很配合检查,也只草草看了装衣物和小说书的包袱,即示意放行。

当时形成了日伪顽三股势力合流的态势,共同对付我党领导的抗日政权。

杨纯等把行李归置好,正待继续前行时,来一中年男子上船后问往哪去,船夫答说"顺河集",他便往船舱坐下说也去顺河。杨纯即对此人先上船后问路引起警觉。船刚离岸,来者便主动搭话,纪乐天应付两句。该人又与杨纯搭讪,杨纯说自己在半城教书,并反问其在何处公干。这男子含糊其辞说是沿洪泽湖边做生意,并又追问她的外地口音。扬纯说在武汉上大学认识了纪乐天的哥哥,就随他哥过来了。虽然扬纯神态自然从容应对,这人却说跟杨纯很投缘,问她们晚上住哪儿好来拜访。杨纯觉得此时若回避或随口说假地址反倒让他更起疑心而容易暴露,为稳住他就将欲住的客栈店号告诉了对方。

天色渐晚,小船很快到了顺河集,船刚靠岸,那男子便匆匆离去,杨纯几人随即带上行李赶往客栈,找到曾任中共淮属中心县委秘书长谢冰岩(解放后任新华社总社首任秘书长等职)的父亲,告诉谢老先生估计敌人很快会来搜查。谢老临危不乱,立即将她们带到地窖藏好。果然一会儿日伪军前来搜查,谢老说确实来过几个人要住宿,看一会又说不在这住,要到别处看看,也不知怎回事。敌人不死心地又重搜一遍仍无所获后,还威胁谢老先生知情不报后果自负等等才离开。就这样杨纯一行成功摆脱了敌人追踪,连夜赶路安全回到地委驻地。

左一是杨纯,右一是李风。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