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大家告诉你走出关于经方的六个认知误区

 好心态好人生mq 2023-08-16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图片

本文选自网络,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冯世纶:走出关于经方的六个认知误区

图片冯世纶  

作者简介

  首都国医名师,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胡希恕名家研究室和冯世纶名医传承工作站首席指导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经典临床研究所客座教授。代表著作有《经方传真》《张仲景用方解析》《中国汤液经方》等。

走出误读传统,正确认识经方

  误读传统之一:《伤寒论》的六经即《黄帝内经》的六经,这是错误的。《伤寒论》六经与《黄帝内经》迥异。这误读传统的形成是有历史的原因,在汉代医经和经方都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医经著作流传得比较广泛,著作多,而经方作为方技,流传非常匮乏。所以杨绍伊考证,1948年出了一本《伊尹汤液经》,他在书中说:“《汤液经》为方技家言,不通行民间。唯汤液经家授受相承,非执业此经者不能得有其书。医师而异派者,无从得睹其书。汉世岐黄家言最盛,汤液经学最微,以是传者盖寡。”经方传播遇到了困难有各种原因。比如大家都知道的王叔和,王叔和以医经解释《伤寒论》、解释仲景书,后来他自己误认为《伤寒论》的六经就是《黄帝内经》的六经。这对解读仲景医学造成了不良影响,使后世医家走了不少弯路。

  胡希恕先生集众贤研究成果,并结合临床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六经实质,指出“仲景书本与《黄帝内经》无关,六经来自八纲”,六经的实质是由八纲变来的,这才是经方的原创思维。

图片

  误读传统之二:张仲景据《黄帝内经》撰写了《伤寒论》,这是错误的,“仲景书本与《黄帝内经》无关”。王叔和把仲景书改名为《伤寒论》,仲景书来自上古神农时代至汉代用方证治病的经验总结,是自成体系的经方医学体系。造成误读传承的原因之一,是《伤寒论》的序。序中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这23个字。经考证,《伤寒论》的序并非张仲景所写。胡希恕指出:“仲景书序言使注家大多走向附会《黄帝内经》的迷途,影响后世甚大。其实细察序文,绝非出自一人手笔,历来识者多疑这是晋人作伪,近世杨绍伊辨之尤精。”这里所举杨绍伊之辨,是指杨绍伊1948年所著《伊尹汤液经》一书。书中《考次汤液经序》专门考证了《伤寒论序》之伪,其中写道:“知者以此篇序文,读其前半,韵虽不高而清,调虽不古而雅,非骈非散,的是建安。(就是汉朝的文字)天布五行,与省疾问病二段,则笔调句律,节款声响,均属晋音,(就是王叔和写的晋朝的文字)试以《伤寒例》中词句,滴血验之,即知其是一家骨肉……”《伤寒例》已明确是王叔和撰写,用“亲子鉴定之法”,有力说明后世见到的《伤寒论序》不是张仲景所写,是王叔和写的。

  误读传统之三:把《伤寒论》的“伤寒”解释成“伤于寒”。正确地说,《伤寒论》的伤寒是以症状名证,《黄帝内经》是以病因名病。“伤寒”这两个字在《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多次出现,如果仔细读两书,再结合临床,就不难发现两者的理念不同。《伤寒论》的第三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个证就是伤寒,这是表实证。而《黄帝内经》的“伤寒”以病因名病:“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所以姜春华在《上海中医杂志》说:“《黄帝内经》伤寒就是热病,热病就是伤寒,没有区别。”《黄帝内经》的伤寒本身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不同,广义的伤寒是指《难经》记载的“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不论是狭义的或是广义的伤寒,这个概念都不同于仲景书,不同于经方。由于王叔和定名为《伤寒论》,从而认为仲景书是一部讨论多种外感病、热病的专著了。由于概念的混淆,后世认为《伤寒论》成书是因为当时发生了伤寒病,而促使张仲景挂官为民,不当太守了,发奋写成《伤寒论》。这明显远离了历史事实和经方发展史。

图片

  误读传统之四:把经方代表著作起名为《伤寒论》,把仲景书改名叫《伤寒论》。其实,经方代表著作是《汤液经法》。王叔和以后起名为《伤寒论》造成了误读传统。张仲景在世的时候没有《伤寒论》这个书名,《汉书艺文志》有《汤液经法》32卷,没有《伤寒论》书名,后汉书也没有《伤寒论》这个书名。就是说汉代没有见过《伤寒论》书名,一些考证资料更证实,张仲景在世时,未曾用过《伤寒论》书名。因为皇甫谧出生在张仲景时代,在《甲乙经》序里面写道:“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称其书为《论广汤液》。后世的也没见到《伤寒论》的书名,书名起了很大的误导作用。由于误读传统,后世出现了温病学、伤寒学,出现了把《伤寒论》改成伤寒学,这是沿用了医经的思维,不是经方,离开了经方的思维,融入了医经的思维,远离了经方医学。张仲景《论广汤液经》本是经方,而王叔和使用医经病名来名书了,故造成了误读传统概念的混乱。

  误读传统之五:《伤寒论》的撰成,因为伤寒病,这是错误的。正确来说,仲景书是整理历代用方证治疗常见病的经验总结,造成误读传统最严重的莫过于序了,我们看序有这么一段:“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注意,这里的伤寒指什么?热病疫病。显而易见的证据:第一,《伤寒论》用“伤寒”冠首的条文有97条之多,实际不冠首的也好多。如第36条麻黄汤证,实际是讲伤寒证,但其概念是伤寒的第三条所述的表阳证这不会致人死亡,而序却称死于伤寒十居其七。显然写序者和写书者不是一个人。其二,《伤寒论》的成书不可能起于一人之手,一个人发奋完成,仲景书总计有260多个方证,有效方证不可能只治伤寒病。

  误读传统之六:《伤寒论》治外感、《金匮要略》治杂病也是错误的。正确地说《伤寒论》《金匮要略》都是以八纲六经理论来治病。理论是用的八纲六经来指导方证,里面的病是各种常见病,并不分内伤杂病、外感杂病。整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的是王叔和所为,张仲景整理的经方著作为《论广汤液》,是不分内伤外感的。经方没有外感、内伤的概念,经方的主要理论是八纲六经方证。大道至简,不少人认为:中医的基础理论是五行六气,脏腑经络。这个错误观点遭到了章太炎的批判,他批判过“金元诸家及明清诸家,文章开头即以五行、运气论述”“假借运气,附会岁露,以实效之书变为玄谈”。中医有两大理论体系:医经理论是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经方的理论是六经、八纲辨证。认为经方不用五运六气、脏腑经络就没有理论,这是对经方缺乏认识。

  思考中医,尤其是思考经方时候,要认识到这些误读传统之处才能够读懂《伤寒论》。

图片

经方是原创思维理论体系

  胡希恕对仲景的研究成果是多方面的,可以说他开启了读懂《伤寒论》之路,他率先提出了以下几点:

  第一,仲景书本与《黄帝内经》无关,六经来自八纲。

  第二,根据症状反应辨证。中医辨证根据什么呢?医经是根据病因,即什么邪,是伤寒还是伤热,是肾虚还是脾虚。这是病因辨证。经方不是病因辨证,是根据症状反应来“辨”。

  第三,他率先提出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第四,率先明确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实质:于患病机体的一般的规律反应基础上,讲究疾病的通治方法。

  第五,率先阐明了经方脉诊。胡希恕提出的经方脉诊反映了《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实质。

  第六,他率先提出《伤寒论》中的“阳”“阳气”不是指阳热,是指津液,这对《伤寒论》有帮助。

  要了解经方,须先了解六经与八纲。六经的产生,是经方医学用方证治病经验的总结,是因八纲中的病位概念出现了半表半里。半表半里概念仍是八纲病位概念,是表和里的衍生概念,产生于仲景书。一个病位有两种病情,故三个病位则有六种病情,六种病情即六证、六经,在《伤寒论》又称三阳三阴,如图所示:

图片

  经方是指一个医学理论体系,弘扬经方必须用经方的原创思维。几代人都在思考中医,尤其是经方,其思维方法极为重要,要认识经方的原创思维,不能沿袭误读传统,由于种种原因,千余年来形成了误读传统,读不懂《伤寒论》。经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人们排除误读传统,从六经八纲入手,开启了读懂《伤寒论》的历史。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23年2月8日3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