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扶阳医学对《伤寒论》六经病的总结,看完你就基本读懂这本千年奇书了

 悦草盆 2023-08-16 发布于山西

三衍道人讲伤寒

图片

《伤寒论》作为中医必学的一本至高典籍,其作者张仲景被后代医家誉为医圣。为什么写《黄帝内经》的黄帝、岐伯,后代那么多出名的医家,为什么只有张仲景被誉为医圣呢?

如果你系统读过《伤寒论》,那你就会明白,这本书奠定了整个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中国传统的医学,从来都是以道家思想作为其根本的。所以中医学其实就是道医,绝对不是现在中医院校所学到的这些书本上能描述得清楚的。

那么,什么是道呢?

在《黄帝内经》、《易经》中都有说过:“一阴一阳之谓道”。

《汤液经》是比《伤寒杂病论》更早出现的方书,作者是商代的宰相伊尹。但其原书遭遇失传,直到近现代钱超尘教授才又将其整理挖掘出来,但已不是原貌。也有可能仍有秘传。

近代又出了一本《辅行诀》,作者是陶弘景,里面的方剂与《汤液经》的方法同出一辙。《辅行诀》载有56首方,其中20余首方与《伤寒论》方吻合,陶弘景明确说张仲景是参考《汤液经》写成《伤寒论》的。所以张仲景所勤求的古训中就有《汤液经》。

但真正传世流行的是《伤寒杂病论》,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将天下所有的疾病分为六大类,就是我们熟知的六经辨证体系,而且系统阐述了六经之间的关系。

这些都是道医的体系。按照“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说法,这三本道医的书,将阳分为了三种状态,就是太阳、阳明、少阳;阴也分为三种状态,就是太阴、少阴、厥阴。其核心的思想就是六经之间的传变。

先来看《伤寒论》的太阳篇。

按照我们之前阐述风邪的文章所述,风邪、外邪、病毒等侵入人体,最先产生症状的就是太阳经,以恶寒、发热为典型症状。

太阳上篇阐述的就是典型的太阳病,比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五苓散等作为经典方剂来进行治疗,其核心用药就是桂枝,郑卢医学以此创立了经典的桂枝法体系。

太阳中篇阐述的是太阳病兼症,比如太阳病兼有阳明,就用麻杏石甘汤、葛根汤;太阳病兼少阳,就用柴胡桂枝汤;太阳病兼太阴,就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或者桂枝人参汤;太阳病兼少阴,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桂枝加附子汤;但很少有太阳病直传到厥阴,厥阴篇的麻黄升麻汤也可以用。

太阳下篇讲的是太阳病类证,简单来说,就是类似太阳病,但又不是太阳病。比如淋证就是尿路感染,细菌感染的时候也会出现恶寒发热的症状,但这种病绝对不可以用发汗的方法去解决。又或者感染甲肝或者乙肝病毒,初期也是恶寒发热,类似一场感冒,但用治疗感冒的方法是治不好这种病的。

太阳下篇还讲了一些误治后出现的坏症,比如胸水、腹水、结胸症,这些病都需要将身体的垃圾快速排出,极其凶险,否则将会坏其性命。比如新冠病毒就是结胸症,很多人就被快速的夺去了生命。

接下来说阳明病。

阳明病是疾病传变的一种状态,其特点就是炎症,包括局部的炎症和全身的炎症,炎症的特点就是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其实阳明病是一个广泛的范畴,比如胃炎、胃糜烂、胃溃疡就是胃的阳明病,《伤寒论》用黄芩配黄连。肝炎、肝肿大就是肝的阳明病,用茵陈蒿汤、栀子配大黄。

局部的炎症以栀子汤类方为主打,比如食管炎、贲门炎,用栀子豆豉汤;有胃寒加干姜就是栀子干姜汤;腹胀加厚朴就是栀子厚朴汤。比如痛风的红肿热痛,也是局部的阳明病,可以用栀子、地龙打粉外敷。

全身的炎症就是用白虎汤,如果有津液不足就用白虎加人参汤。处方主要用石膏来清热,因为高热造成的激素紊乱和亢奋用知母,再加炙甘草、粳米调节。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厥阴篇竟然也有一个条文出现了白虎汤,第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我看了很多医家注解,竟然没有人能说的清楚。而从现代医学来理解就很简单,这里阐述的就是感染性休克,出现了四肢冰凉的厥阴证,但是因为感染引起的,所以要解决休克,就要先用白虎汤把感染控制下来,休克症状才能够解除。这种以西解中的方式,在《伤寒论》中有很多,我很庆幸系统的学习了西医。

因为白虎汤有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的四大症,因为出大汗造成水分的丢失,患者很快就会出现便秘症状,于是就出现了阳明腑证,就用三承气汤。这里面大黄和枳实负责胃肠动力,芒硝负责给肠道添加水分,而厚朴让肠子变宽,有利于粪便的排出。

下面就到了少阳篇。

这个篇章的条文最少,但其实它的条文散在于其他各篇中,以少阳七证为主要症状: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而且仲景已经说了,但见一证便是。就是说这七个证只要有一个就兼有少阳的问题了。

少阳为枢,是说这条经是一个中转站,外邪由外入内,或者伏邪由里出表,都要经过少阳区域,其典型症状就是口苦、咽痛。比如一个感冒,如果出现口苦咽痛,我们就知道到了少阳,就要用柴胡桂枝汤。一个伏邪出表,也会出现喉咙痛,我们就要学会用黄芩汤,黄芩配芍药的组合。

下面就要阐述到三阴的问题了。先来说说太阴病。

太阴病分为太阴外证和太阴内证。太阴外证主要是肌肉的问题,仍然用桂枝汤加减,比如新加汤、桂枝人参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茯苓丸等。

太阴内证主要是脾胃气虚,会出现脾胃症状,比如腹满、呕吐、吃不下、腹泻等等,可以用理中汤、黄芪建中汤、补中益气汤等。因为太阴气虚引起出汗,可以用玉屏风散;气虚发热,用补中益气丸或者当归补血汤。

然后就到了扶阳医学最常用的少阴篇了。

少阴病主要分为寒化、热化两端。少阴寒化证就是大家常见的“脉微细、但欲寐”。因为肾阳不足,或者说肾上腺素分泌不足,导致脉搏沉细无力,我们就用四逆汤、或者四逆汤加人参来解决。心衰导致水肿,用真武汤;阳虚烦躁不眠,用附子干姜汤;如果到了四肢冰凉、快要休克的程度,用四逆白通汤;厥热胜复,用四逆白通加猪胆汁汤。

少阴热化,一是因为疾病逆传手少阴,一是因为伏邪从少阴转出少阳所致,所以有咽喉痛、唾脓血的症状,刚开始发作的时候可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如果时间长了就要用到桔梗汤、桔梗甘草汤、猪肤汤等。

少阴病的脉细,可以用填精之法。《伤寒论》太阴病的填精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少阴病填精用金匮肾气丸,用地黄、山药、山萸肉补三阴,用泽泻、茯苓、牡丹皮三消,再加少量附子、桂枝调节气化,炼刚为柔,所以叫肾气丸,不叫肾精丸。

扶阳医学的填精之法则更为广泛,甚至不用附子配地黄,但是补脾精一般用附子法加补骨脂、益智仁;补肝精一般用淫羊藿、益智仁、枸杞、桑椹;补肾精则根据患者的需求来用,比如备孕加桑螵蛸、炒杜仲、制黄精、菟丝子、淫羊藿。

最后说说厥阴病。

厥阴病的特点,主要是厥阴寒化、热化以及寒热错杂。厥阴寒化的原因,因为三阴病是递进关系,先有太阴气虚,再到少阴阳虚,最后才到厥阴的四肢厥逆,也就是休克状态。比如治疗太阴虚证的黄芪建中汤,是黄芪党参打底,加桂枝法和饴糖;到了大建中汤,就是厥阴病的花椒,加上太阴病的干姜、人参、饴糖了。所以,寒到了厥阴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快要休克的状态了,四肢厥逆。

厥阴的热化,其实主要是感染引起。比如前文说到过的败血症引起感染性休克,用白虎汤;热利下重者,或者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其实就是肠道重症感染的休克,引起手脚冰凉,也放在厥阴病篇,用白头翁汤。

最后就是寒热错杂,其实其本质是厥热胜复和阳气来复,或者说伏邪从厥阴转出到少阳。有的人是回光返照,阳气来复肾阳耗光了就去世了。

而伏邪转出少阳的,比如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或者咳嗽、唾脓血、咽喉痛的麻黄升麻汤;乌梅丸、甚至《金匮要略》的升麻鳖甲汤,都是阐述这个问题的。

综上所述,《伤寒论》所建立的六经辨证框架,将《黄帝内经》的理论、《神农本草经》的药物,在这里完美的于人身上展现了出来,症状、治法、处方、药物,都结合了起来,并且作了因指而见月的示范作用。因为仲景的这个贡献,以至于中医没有出现断层,后代医学家都能有学习的规范,所以被尊称为“医圣”。

可以说,只要学好了《伤寒论》,把六经辨证体系玩味透了,就可以成为高明的医生。甚至可以做到寒温一统,万流归宗,将温病学、补土派、滋阴派、温补派、攻邪派等各家融合在一起,成为宗师级医学巨匠,也不是不可能的。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