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仪

 新用户99584979 2023-08-16 发布于北京

生平经历

出师入道

师从鬼谷
张仪为魏国人,魏国名门之后,早年与苏秦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思想与游说技巧。张仪出师比苏秦晚,但苏秦自认才学不及张仪。苏秦出师后前往赵国参政,而张仪不被重视,四处游说。[2]
被激入秦
张仪出师后到处游说,苏秦却佩六国相印,联合其他的诸侯国共同抗击秦国。苏秦认为更好实现纵横之策需要秦国中有人引领朝堂,便派人怂恿张仪去找自己。张仪去赵国拜见苏秦时,苏秦却羞辱张仪,给给张仪吃下人吃的饭食,并表示张仪不值得自己引荐。张仪感到受到羞辱便决定去往国力比赵国强大的秦国。[2]
之后张仪了解到苏秦是故意激怒他,其实对他青眼有加,想以此激励他,因此之后张仪在秦国掌权时并未过多侵犯赵国[2]

秦魏国相

任为秦相
秦惠文君十年(公元前328年),秦惠文君派遣公子华与张仪攻打魏国的蒲阳(今山西隰县),并占领了蒲阳。张仪建议秦惠文君可以把蒲阳归还给魏国,自己去游说魏惠王,同时派遣公子繇到魏国去当做人质。张仪在游说魏惠王时,告诉魏惠王应该对秦国以礼相报。之后魏国便将上郡十五县与少梁(今陕西韩城南)一起送给了秦国。张仪游说之后便被秦惠文君封为了相,成为了百官之首。[2]
秦惠文君十三年(公元前325年),魏襄王、韩宣惠王为对抗秦国,互尊为王。秦惠文君命张仪讨伐魏国,同时占领了魏国的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西陕县老城),讨伐之后将那里所有的魏人都交还给了魏国。之后秦惠文王命张仪修筑了上郡要塞。[3]
秦惠文君十四年(公元前324年),张仪拥戴秦惠君正式称王,更纪年为秦惠文王元年。[2][3]
魏国任相
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23年),张仪去往啮桑(今江苏沛县西南)与齐国楚国进行会谈,会谈结束,秦惠文王三年(公元前322年)张仪回到秦国,为了秦国的利益被秦王免去国相职位,之后去往魏国担任国相,并准备在魏国劝说魏王臣事秦国,命其他的国家效仿魏国,但魏王并不同意。秦惠文王便发动军队攻打魏国,同时暗中帮助张仪,支持张仪在魏国游说。张仪在魏国担任国相四年后魏襄王去世,哀王即位后张仪也劝说哀王,但是哀王同样没有同意张仪的建议。于是张仪便建议秦国攻打魏国,之后魏国大败。[3]
秦惠文王八年(公元前317年),张仪又一次劝说魏哀王,告知魏王,如果发动战争,魏国只能是一个厮杀的场地,苏秦的合纵计谋对魏国而言没有益处。同时还告之魏王,魏国不臣事秦国,秦国便会发兵袭击魏国。[3]魏国宣布退出南北合纵,请张仪担任中间人与秦国和解。张仪回到秦国后,重新出任秦国国相。[2][3]

出使楚国

戏耍楚王

秦惠文王十二年(公元前313年),秦王准备征伐齐国,但顾虑齐国与楚国的互助条约,便派张仪前往楚国游说。张仪劝说楚怀王,与齐国断绝邦交,废除盟约,同时自己将向楚国献上六百里商於之地(今河南南阳市淅川县西南与西峡县东)与秦国美人,让秦、楚两国互通婚嫁,永结兄弟之邦。[2]
楚怀王准备听从张仪的建议。但遭到谋士陈轸的反对,认为张仪回到秦国必定背弃承诺,楚国可能受到齐国与秦国两国的联合夹攻,应该暗中与齐国仍旧修好只表面绝交,倘若秦国割让土地,再与齐国绝交。楚怀王听到后斥责陈轸,并把令尹大印授给张仪,随后下令与齐国断交毁约,派一名将军随张仪前往秦国。[2]
张仪回秦国后,假装从车上跌下,三月不上朝。楚怀王便派手下宋遗借了宋国的符节,北上到齐国辱骂齐王以示诚意。后齐王与秦国交好,张仪才上朝。张仪见楚国使者后令其去领六里土地。使者回到楚国报告楚怀王,楚怀王才知被骗,不顾陈轸反对派屈匄(gài)率军队征讨秦国,秦国也任命魏章为庶长,起兵迎击。[2]秦、楚两国军队在丹阳大战,楚军大败,八万甲士被斩杀。之后割让两座城向秦国求和。[2]

楚国囚禁

秦惠文王十四年(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派人通知楚怀王,想以武关以外的土地换黔中之地。楚王告诉秦王不愿换地,只想用黔中之地来换张仪。张仪请求秦王同意,并告诉秦王如今秦强楚弱,楚国不敢将自己怎么样。[2][3]
到达楚国后楚王把他囚在狱中,准备处死。张仪趁机开始贿赂楚国大臣靳尚,靳尚告诉楚王的爱姬郑袖,秦王十分宠爱张仪,想用上庸等六个县及美女来赎回张仪。而楚王看重土地,又尊重秦国,秦国的美女一定会被宠幸,郑袖就会遭到冷落。于是郑袖日夜在楚王面前哭着哀求,希望赦免张仪。最终楚王赦免了张仪,还以厚礼相待。[2]

游说中国

游说楚王
秦惠文王十四年(公元前311年),张仪被赦免之后并没有立刻回到秦国,而是劝说楚王如果不肯听命秦国,秦国就可能逼迫韩国魏国来联合攻楚。秦国如果大举甲兵攻出武关,那么楚国的北部就成为绝地。楚国会在三个月以内灭亡,而楚国等待各国救援要在半年以后。张仪希望楚王听从自己的意见,并答应可以让楚国、秦国永久结为兄弟之邦,不再互相攻杀。楚王最终同意了张仪的建议,让他离开。[2]
游说韩王
张仪离开楚国后便前往韩国劝说韩王,告诉韩王现在韩国地方险恶多山,国家口粮积存不够两年,军中的士兵不过二十万,秦国却有甲兵一百余万。秦国用孟贲乌获那样的勇士们进攻不肯臣服的弱国,韩国必定无可幸免。如果韩国不肯迎合秦国,秦国可能让兵将占据宜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扼守成皋(河南荥阳市汜水镇),韩国就会被分裂。张仪建议韩国结好秦国进攻楚国,以此不仅能转嫁祸灾,还可取得秦国欢心。韩王听从了张仪的意见,之后张仪回到秦国。[3]张仪回到秦国后秦王封赏给他五个城邑,并封为武信君。[2]
游说齐王
秦王又派张仪向东游说齐王。张仪告之齐王如今秦、楚两国互通婚姻,结为兄弟之国;韩国献给秦国宜阳魏国交出河外之地;赵王也朝见秦王,割让河间讨好秦国。此时齐国若不迎合秦国,秦国必定驱使韩国、魏国之兵进攻齐国南部,再逼迫赵兵倾巢而出,渡过清河,直指博关,取得齐国重要腹地。等到国家遭受攻击时再想臣事秦国,也可能为时已晚。之后齐王同样采纳了张仪的建议。[3]
游说赵王
张仪离开齐国,又向西游说赵王,告诉赵王秦国原本担忧赵国的威慑不敢放松警惕,唯恐赵国兴兵攻打秦国。但如今秦国一举攻下巴、蜀,吞并汉中,包围两周,兵抵白马津秦国虽然地处偏远,但对赵国心含愤怒。秦国现与楚国结为兄弟之邦,韩国、魏国是秦国的藩臣,齐国献出盛产鱼盐的海滨之地。如今赵国孤立无援,若秦国派出三支大军,一支军队扼守午道,通知齐国渡过清河,在邯郸之东驻军;另一支军队驻扎成皋,驱使韩、魏军队进军河外;第三支军队驻扎渑池(河南三门峡市下辖县),约定四国联合攻赵,攻打后必定四分其地。张仪建议赵王与秦王当面亲口结下盟约,使两国成为长久的兄弟之国。赵王也接受了张仪的劝说。[3]
游说燕王
张仪离开赵国之后又北上到达燕国劝说燕王,告诉燕王如今赵王已经去朝见秦王,而且献出河间以迎合秦国。倘若燕国不与秦国结好,秦国就会派兵驱使赵国进攻燕国,到那时易水、长城就会失守,况且,现在齐国、赵国不敢妄起刀兵互相攻伐。如果燕国服从秦国,就可以长年免除齐国、赵国的威胁了。燕王于是请张仪献上常山末端的五个城以向秦国求和。[3]

离秦入魏

张仪离秦
秦武王元年(公元前310年),张仪游说结束之后准备回国,还没到咸阳秦惠文王就去世了,其子秦武王继位。武王做太子时便不喜欢张仪,继任王位后,又有很多人诽谤张仪。张仪回到秦国后齐国又派人指责张仪。张仪为了避免自己遭遇杀身之祸,请求前往魏国,并告诉秦武王齐国必定会出兵去攻打魏国。当齐国、魏国互相攻伐时,秦国便可以乘机攻打韩国,进入三川(今陕西富县西南),以此挟持天子,实现帝王大业。秦武王便允许张仪到魏国去,并准备了三十辆兵车,送张仪到魏国。[3]
再入魏国
秦王将张仪送到魏国之后,齐国出兵攻打魏国。张仪派他的门客冯喜楚国,借用楚国的使者去齐国劝说齐王。使者劝说时表示张仪离开秦国本来就是与秦王定下的计谋,想让东方各国发生大的变故,以此让秦国获得更多的土地。现在齐王憎恨张仪,会攻打张仪所在的国家,秦国便会趁机攻打韩国,打进三川,夺得三川土地,之后秦国兵强,兵临周都,周天子一定会献出祭器,秦王便可挟天子而令诸侯。如今张仪去了魏国,如果攻打魏国,此时齐国国力就会疲困,也让张仪得到了秦王的信任。楚国使者劝说结束后齐王便下令退兵回国,而张仪也为魏国避免了这一祸乱。[3]

张仪去世

秦惠文王十四年(公元前310年),张仪去往魏国担任国相,但是其权势却相对较小,名声也逐渐变小。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张仪在魏国担任国相一年之后便病逝了。[3]

人物关系

张仪与鬼谷子

鬼谷子是战国时期人物,他隐于世外,弟子出将入相,左右列国存亡,推动着历史的走向,而众多弟子中比较出名的便是张仪。张仪在早年曾和苏秦一起在鬼谷子门下学习游说技巧,而鬼谷子作为纵横派的创始人,传授给张仪的不止是游说技巧,还有纵横思想。[3]

张仪与苏秦

张仪与苏秦是同窗好友,二者系出同门,一同拜于鬼谷子先生门下。苏秦创合纵之法,游说六国合纵抗秦之后,张仪则施以连横之术,游说六国亲秦,拆散合纵。[4]
苏秦和张仪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辩士,他们都是鬼谷子的高徒,个个才华满腹,尤其是都有一副三寸不烂之舌。两人都曾出使秦国,游说秦王采纳自己的主张。但最终苏秦被拒,而张仪则得到了重用。[4]

张仪与公孙衍

公孙衍,在阴晋邑(今陕西华阴县东南)出生,曾仕魏,任犀首之官,人因以“犀首”称之,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和张仪同期,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与张仪齐名。于秦国为官,是张仪的连横策略的主要对手。[4]
张仪和公孙衍都共事秦国,公孙衍首创合纵之策,即“合众弱以攻一强”,为了应对此举,张仪使用连横之计破解,即“事一强以攻众弱”,从此两人成为了针锋相对的敌人。虽然二人共事秦国,但是利益政见相左。最先来到秦国的是公孙衍,他在十三年间多次为秦国而战,立过多次战功,还获得了最高的爵位封赏。正当公孙衍暗中收受魏惠王贿赂,准备说服秦惠文王放弃攻打魏国之时,张仪突然来到秦国。他帮助秦惠文王仔细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全力主张进攻魏国,秦惠文王听后幡然醒悟,而公孙衍的计划就泡汤了。张仪凭借出色的谋略,受到了秦惠文王的重用,与此同时冷落了公孙衍,公孙衍被逼无奈便去了魏国。在此之后,二人便成为了死敌,并展开了多次合纵连横的斗争。但多次斗争之后,公孙衍的合纵之策失败,在韩国的合纵计划失败之后,又回到魏国,后因魏国内部争斗,公孙衍被魏王误杀,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4]

历史评价

历史上对张仪的评价褒贬不一,大多在于对其纵横家能力的认可以及德行的批评: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张仪是“权变之士”,并将他与苏秦作对比:“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夫张仪之行事甚於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要之,此两人真。”[2]汉朝刘勰评价张仪出色的口才强于百万雄兵。[5]荀子也评价:苏秦、州侯和张仪都可被称为“态臣”。[6]
而汉朝陆贾认为张仪苏秦等人言辞不一,性情痴狂。[7]王符评价张仪“谗佞反覆,搅乱四海。”[8]王阳明认为张仪具有圣人的智慧,但没有妥善运用,误入歧途:“苏秦、张仪之智,也是圣人之资。后世事业文章,许多豪杰名家,只是学得仪、秦故智。仪、秦学术善揣摩人情,无一些不中人肯綮,故其说不能穷。仪、秦亦是窥见得良知妙用处,但用之于不善尔。[9]

人物轶事

受辱楚相

张仪结束学业后游说诸侯。游说到楚国时曾陪楚相一起喝酒,期间被门客们怀疑偷窃楚相的玉璧,并认为张仪贫穷,品行鄙劣。但最终由于没有证据张仪被释放。张仪回家后,他的妻子认为读书游说是张仪受辱的根本原因。而张仪却认为舌头还在就没什么是困难的。[2]
张仪出任秦国宰相以后警告楚国宰相,说自己当初并没偷玉璧,却遭到鞭打,现在自己会让秦国去“偷取”楚国城池。[2]

中伤陈轸

战国时期的策士陈轸与张仪共同侍奉秦惠文王并得到赏识,两人针锋相对。张仪曾在秦惠文王面前中伤陈轸,告诉秦惠文王陈轸往来于秦楚之间,与楚国关系密切,并马上要离开秦国前往楚国。秦惠文王听闻后质问陈轸,陈轸巧妙地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化解。[2]

依龟筑城

东晋干宝的《搜神记》有一篇《依龟筑城》,讲述张仪曾多次修筑成都城,无奈城墙屡次倒塌。后来他根据乌龟在江上漂游的线路,终把城墙筑成,此城被命名为“龟化城”。此后“张仪筑城”的事迹在后世文学中广为流传,一直到明清之际还有诗人歌颂张仪筑城的丰功伟绩,可见“蜀国筑城”这件事对民众的影响之深。[10]

人物成就

两为秦相:第一次为秦惠文君十年,张仪替秦王游说魏王,于是魏国便将上郡十五县与少梁一起送给了秦国,之后张仪便被秦惠文王封为了相,成为了百官之首。第二次为秦惠文王八年,张仪再次游说魏王退出合纵盟约,臣事秦国。于是,魏国宣布退出南北合纵,张仪从魏国回到秦国,重新出任国相。[2]
魏国任相:秦惠文王三年,张仪为秦国利益离开秦国,到魏国担任国相。[2]
破合纵:苏秦游说六国采用合纵策略,联合对抗日益强大的秦国。为了瓦解六国的合纵联盟,张仪向秦惠文王提出连横之策,并游说六国君主,离间它们之间的关系,从内部瓦解合纵。而张仪在秦推行的连横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国越来越强大。[2]

其他信息

张仪苏秦年辈争议

苏秦坚持“合纵”,张仪首倡“连横”。他们年辈先后的问题,长期存在争议。[11]
西汉后期,刘向整理《战国策》时所作《战国策书录》称:“苏秦初欲横,秦弗用,故东合纵,及苏秦死后,张仪连横,诸侯听之,西向事秦。”刘向同样明确叙述张仪在苏秦之后。[11]
汉代包括司马迁、刘向、班固等著名学者在内,均认为苏秦行年略前于张仪。1973 年,长沙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中有近百分之六十的内容为《史记》与《战国策》未记载,《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的年辈比张仪晚二三十年。苏秦约与燕昭王处于同时代,而张仪则与秦惠文王处于同时代。《战国纵横家书》出土以来,围绕着二人行年先后的问题,争论尤为激烈。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张仪、苏秦的先后次序。[11]

张仪故里

张仪在历史上的影响古流传,为后人所称道,但他祖籍何处,故里又在什么地方却鲜为人知。对于张仪的祖籍及家世,《史记·张仪列传》载:“张仪者,魏人也。”《吕氏春秋·报更》曰:“张仪,魏氏馀子。”对于这些记载,后人亦有考证。汉代高诱《吕氏春秋涯》说:“大夫庶子为馀,受氏为张。”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说:”晋有公族馀子、公行、杜预云:皆官卿之嫡为公族大夫。馀子,嫡子之母弟也。公行,庶子,掌公戒行也”。唐代司马贞《史记索引》也说:“晋有大夫张老,又河东有西张城,张氏为魏人必也,而《吕览》(《吕氏春秋》别名)以为魏氏馀子,则盖魏之友庶也。”另外,张仪的后裔——泰国张姓宗亲会在1986年续修的《张氏翠峰公族立谱》中也有“春秋战国,秦国张仪公,祖居清河。张仪公……勒石记谱,举族春秋祭祀后,遂以清河为郡。”这些文献资料对张仪的祖籍、家世的记载及考证,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张仪是战国时期魏国人,系晋大夫张老的庶支,居地在名谓“清河”一带的“河东”“西张城”。经考证认为就是在今河南省淮阳市区的张仪村。[12][13]

张仪墓地

张仪死后,魏襄王以张仪宰相的身份将他葬在今开封市新曹门遗址宴台河村,墓中放了不少贵重的物品。但千百年来,张仪的墓从未被盗,这有点让人匪夷所思。直到1956年,张仪的墓被人们挖出了一个大坑,专家们接到消息后,决定对张仪的墓进行抢救性挖掘。打开张仪的墓之后,专家们发现此墓室又小又窄,里面既没有张仪的尸骨,也没有任何的陪葬品。[14]
由于史料的缺失,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专家们对张仪墓的位置都毫无头绪。不过,在河南开封市的宴台河村,世代都流传着张仪墓的传说,但对于具体的位置在哪,村民们却存在多种说法。后来,专家们又多次到宴台河村实地考察,结果有一年在一户村民家中,发现了一块残破的石碑,而碑上的文字表明,它竟然是一块秦相张仪的墓碑。另外,专家们还通过碑文的篆刻手法,确定墓碑为明代纪念张仪所立,故此,张仪墓墓碑的发现,也就印证了当地有关张仪墓的传说。[14]
张仪墓位于开封市区东北七公里新曹门遗址边宴台河村,在村南北街中段西侧,原为长方形高台,其土质坚硬,经年被人掘土使用竟成凹坑,1994年仲秋,市有关部门重修张仪墓,并立有《整修张仪墓碑记》一通。张仪墓长方形,似砚(古墓不似今墓圆形,大皆为长方形),故墓附近村落(原为张仪后代守墓所居)乃称“砚台”,复因其南三公里的张耳墓亦似砚台,为示区别,张耳墓称南砚台,张仪墓称北砚台,位于今开兰公路北侧。[14]

影视形象

类型
年份
作品
饰演者
电影
1975
屈原[15]
张铮
电视剧
1986
《屈原》[16]
石修
1990
《傲剑春秋》[17]
麦皓为
1999
《屈原》[18]
舒跃暄
1999
《东周列国·战国篇》[19]
林京来
2012
《大秦帝国之纵横》[20]
喻恩泰
2015
芈月传[21]
赵立新
2015
《战国红颜之芈月传奇》[22]
郭靖
2017
思美人[23]
李雨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