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去北京故宫游玩,在昔日帝王的宫苑禁地穿行,也许不会想到它当初由一个皇宫变身成一座博物院的艰辛。 在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前,皇宫里发生了什么事?皇宫里的那些传世之宝又是怎样留存下来的?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都在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的长篇纪实文学《故宫三部曲》中找到答案。 故宫博物院 和凡尔赛宫的渊源 辛亥年(1911年)秋天,由清政府派往法国学习的“中国留法第一人”李石曾,告别清王朝亲贵的身份,受孙中山同盟会的派遣,回国组建京津同盟会,在革命力量最薄弱的北方展开与清王朝的革命斗争。 就在两个月前,李石曾和老朋友蔡元培一起去巴黎凡尔赛宫参观。凡尔赛宫作为法兰西宫廷,长达107年,直到1789年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斩首。1833年,凡尔赛宫改为历史博物院,向公众开放。 作为晚清同治帝师李鸿藻之子,李石曾儿时曾随父亲多次进入北京紫禁城,还受到过慈禧的召见。在他眼中,紫禁城的雄伟、豪华丝毫不逊色于凡尔赛宫。看着凡尔赛宫已然成了民众自由参观的博物馆,想着北京紫禁城当时仍然是皇帝宫殿,里面是一个腐败无能的王朝和一个乳臭未干的小皇帝,他突然生出了这样的念头:什么时候能把清王朝彻底推翻,把紫禁城也变成像凡尔赛宫一样的历史博物馆? 李石曾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同盟会会员蔡元培,获得了他的肯定和支持。两人相约将此作为共同的革命理想和奋斗目标。 不久之后,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而清政府方面为了挽救危机,找来袁世凯组成责任内阁,袁世凯全面控制了清政府的国政和军事大权。经过袁世凯的“逼宫”,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颁发了清廷的最后一纸诏书,宣布宣统帝退位。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至此终结。 古物陈列所成立 随着“南北议和”的成功,袁世凯当上了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随后,按照袁世凯的计划,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通过“清帝退位的优待条件”。其中第三款写道: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包括外三殿在内的外廷被接管,溥仪和他的后妃们住在后三宫。 此时,筹备博物馆的计划终于可以向前推进。在孙中山的多次敦促下,袁世凯终于答应了在紫禁城的外三殿设博物馆的要求。根据李石曾主持的《紫禁城博物馆实施计划书》,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保持原貌,开放让游客自由参观;在武英殿设陈列室,有选择地展出宫中收藏的先朝文物;其他地方暂不开放,妥善保管。 但是一切却进行得并不顺利。袁世凯一方面竭力维持着溥仪的小朝廷,另一方面却在暗地里竭力遏制革命党。直到1913年热河行宫(承德避暑山庄)发生盗宝案,袁世凯才同意了内务部筹设古物保存所的呈文。从那年11月18日起,民国政府内务部耗时一年,分7次将119500余件家具、陈设、铜器、玉器、书画、钟表、书籍等文物从热河行宫运到北京。与此同时,又将114600余件铜器、瓷器、书画、书籍、珠宝、文房用品等从沈阳故宫运到北京。 这样到了1914年底,隶属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内务部的古物陈列所在故宫文华殿和武英殿成立了,神秘的紫禁城外朝三大殿向公众打开了厚重的大门。下一个目标是:开放整个故宫。 不过,此后一段时间,北京城却持续闹腾着:先是上演袁世凯称帝的丑剧,又是上演张勋复辟的闹剧。袁世凯死后,民国总统和总理由清廷旧臣轮流当,把民国搞得面目全非,而紫禁城内的小朝廷依然如故,1922年,15岁的溥仪大婚。 溥仪曾想把《四库全书》卖给日本 溥仪终日算计着复辟之事。他一面勾结国外帝国主义,还周旋于国内军阀、政客之间,一面又暗中做安排准备退路。他展开行动的第一步就是筹措经费,将眼光盯在了宫中文物上,打起了他的如意算盘。 中国历代宫廷都有收藏珍贵文物的传统,到了宋徽宗的时候,宫廷收藏已经相当丰富,并且一直传承了下来。明清两朝的皇上更加重视文物收藏,特别是乾隆时期,宫廷的收藏达到了极盛。 按理说,民国成立,这些珍品文物都应该收归国有,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他在《清室优待条件》中规定“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的条文,把紫禁城内外财物都当作清廷的合法私产。 正因为如此,溥仪摆出了从前“主子”的派头,对宫中文物任意处置。最严重的是,1922年初,溥仪以宫内经济困难为由,打算把从沈阳故宫运到紫禁城保和殿的《四库全书》售给日本,并派人与日本人商定了120万的售价。在民国教育部的竭力反对下,阴谋没有得逞。 明的行不通,溥仪又暗中盘算。他让弟弟溥杰和堂弟溥佳每天都来宫里上学,每天给他们些赏赐让他们装在包袱里面,出宫时带出去。其中有宋版的《抱朴子内篇》,宋版李涛刻《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书,都是传世稀有之物。为了存放宝物,溥仪还派人在天津英租界内秘密买了一幢楼房。 溥仪盗宝时发现了乾隆的珍藏 等昭仁殿里面的古籍善本被带出去的差不多了,溥仪又打起了别的算盘。一天,他让太监打开建福宫那边的一座库房。 这座库房有几十年没有开过了。溥仪走进去,看到满屋子都是堆到天花板的大箱子,箱皮上有嘉庆年的封条。打开一个箱子一看,全是手卷字画和非常精巧的古玩玉器。 溥仪把这个发现告诉了父亲载沣,载沣告诉他,这都是乾隆当年最喜欢的珍玩。乾隆去世后,嘉庆下令把这些珍宝全部封起来,装满了建福宫一带的很多库房。画家郎世宁给乾隆画的很多画也藏在里面。 以前,溥仪对宫中的许多古物都不怎么感兴趣,自从盗宝计划实施以来,对宫中的珍奇宝物特别留意。听说了这些,他的心里又开始盘算着新的计划。他将视线从古籍善本转向了晋唐以来的书画。溥仪先是每天分别给溥杰和溥佳“赏赐”书画十卷或者十册,有时胆子大起来,竟一天赏赐了30幅画,包括唐寅的《野航雨景》、赵孟頫的《乐志论》、文徵明的《赤壁赋图》、宋人摹顾恺之的《斫琴图》、黄公望的《溪山无尽图》等等。就用这种逐次递增、分批转移的方法,溥杰、溥佳兄弟几乎每天从紫禁城带走几大包书画。从1922年9月到12月,总共盗出去书画手卷1285件,册页68件。 久而久之,内务府官员及太监们也学着“皇上”的样子,干起了偷盗之事。那段时间,毓庆宫的库房门锁被人砸掉了,后窗户也打开了;乾清宫的窗子被人打开,里面的大钻石也不见了踪影。北京著名的琉璃厂到处流传着宫廷文物。溥仪刚准备彻查此事,就有人为了掩盖偷盗真相,纵火烧毁建福宫,无数珍贵文物和近十处宫廷建筑毁于一旦。 溥仪出宫时, 将王羲之墨宝卷进行李 这样的宫廷闹剧,李石曾他们看在眼里,心急如焚。他上书总统和国会,再提筹办博物馆的事,要彻底改造内廷,使紫禁城变成民众共享的文化场所。 1924年10月23日,北京政变爆发,冯玉祥的助力,推动了北京局势的改变。修正后的《清室优待条件》应运而生,条款中写道,大清宣统帝从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移出宫禁。 1924年11月5日,宣统皇帝溥仪结束了他的紫禁城时代。不过,他在忙乱地收拾东西的时候,居然没有忘记将藏在西暖阁里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偷偷卷进随身行李中。 那天,溥仪和他的后妃们随着父亲载沣走出御花园。御花园外的神武门广场内停着等候在这里的5辆汽车。溥仪的行李由太监拎着,和所有人的行李一样被要求放下搜查。国民军士兵从里面搜出了《快雪时晴帖》。太监不肯放手,与士兵争辩起来,溥仪做贼心虚,忙不迭地让太监交了出去。 当李石曾看到这件稀世国宝时,他惊呆了。因为各宫殿已经上封上锁,无法送回保管,李石曾派人到街上买回一个大保险柜,亲手将它锁在了柜内,外面再加上封条,临时存放在神武门内的一间办公室中。 再后来,张作霖向首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索要此帖,院长推说这件珍品锁在了保险柜中,而保险柜的三把钥匙分别由冯玉祥等人持有,因此无法打开。几个小时后,张作霖就被炸死,这件宝物差点成了随葬品。 链接 博物院开放头两日5万人参观 1924年11月24日,清室善后委员会宣告成立,李石曾就任委员长之职,加速推进“故宫博物院”的成立之事。 有委员对“故宫”二字提出异议,认为“故宫”有怀念之意,不如称为废宫。但是李石曾认为并无不妥。“故宫”二字只是表示以前紫禁城是皇宫。“故宫博物院”匾额由李石曾题写。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举行了开院典礼。为了满足市民们的参观愿望,故宫博物院特意将开幕当天及第二天的票价从一元降为五角。市民们不仅可以参观过去已经开放的中路及西路,还开放了养心殿、文渊阁等处。同时增开多处古物、图书、文献陈列室,供人参观,两天内就吸引了5万人。 这一次皇宫变身博物馆的变局,也是中国的变局。 (现快) 溥仪和婉容的照片 李石曾题写的“故宫博物院”匾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