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三桓瓜分了鲁国公室最后的中军,三桓压倒公室。 中军被一分为四,季氏独占两份,季氏在三桓中的领头地位再次得到巩固。随着三桓的传承,在季氏中的家臣也开始了这种传承。 1.南蒯的不满孔子母亲去世那一年,季武子也去世了。季武子的儿子没有等到继承家主就去世了,季武子的孙子季平子接任家主。 由于三桓在鲁国的地位以及季氏在三桓中的地位,季平子为人有些跋扈。 尽管南蒯(kuai)的父亲南遗辅佐季武子有功,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季平子对南蒯很不喜,这让本来在季氏有点地位的南蒯接受不了。 南蒯心里有了怨气就想报复季氏,不过他还很聪明,知道季氏在鲁国的地位以及鲁国三桓的关系,所以他对外寻找可合作对象。 首先的合作对象就是国君鲁昭公了,毕竟公室的财富和军队就是被季氏为首的三桓瓜分的,其中季氏最过分,不过他没机会见到。 其次就是公室子弟,比如鲁昭公的儿子公子慭(yin),鲁国的土地被三桓占了,自然就没有多余的分封给他。 然后还有三桓内部的,比如叔孙氏分出的叔仲氏,其中就有叔仲小。 南蒯就告诉公子慭,咱们一起合作将季孙氏赶出鲁国,这样他们的土地可以归为国有,到时候将我们家负责管理的费地封给我即可。 想要一起合作,一方面要仔细选择对象,另一方面也要让别人表面上知道你收益的地方,不然合作不容易达成。 公子慭听完南蒯的话,与他一拍即合,答应合作。 2.离间三桓想要毁灭季氏,首先打破三桓一体的格局,这就需要对三桓使用离间计。 叔孙豹以及他的两个嫡子被牛杀死之后,牛也逃出鲁国被杀死,仅剩的幼子叔孙婼(ruo)接任叔孙氏的家主。 叔孙婼继位以后,连续接受了国君的二命和三命为卿,南蒯认为这超出了他的父兄,是不符合礼法的,可以借此离间季氏和叔孙氏。 因为叔仲小的身份,南蒯让他前去完成这个任务。 叔仲小就将这个意思传达给了季平子,并让他劝告叔孙婼主动降低自己的职位。季平子认为说的有道理,于是就去劝叔孙婼。 叔孙婼的父亲叔孙豹当年就差点被季平子的爷爷弄死,死后埋葬的时候也被一阵折腾,所以听了季平子的话很反感。 叔孙婼认为自己是因为叔孙氏有家祸才到这个位置,如果是因为家祸来讨伐,那我听从命令;但是如果想让我放弃国君的命令,那是不可能的。 随后叔孙婼又前去朝廷控诉一番,季平子害怕了,就说出了叔仲小。 南蒯认为成功离间了季氏和叔孙氏,于是开始进一步谋划,让公子慭找到国君争取他的支持。 3.注定失败的计划公子慭找到鲁昭公希望他召季平子进宫,然后借机除掉季平子,不过鲁昭公不同意。 鲁昭公认为这是不可能成功的,看似季平子和叔孙婼有矛盾,但是季氏如果真有难,其他两家不会袖手旁观。 最后公子慭被鲁昭公一番分析之后不敢再参与,正好鲁昭公去晋国拜见,公子慭跟着鲁昭公一起前往晋国。 公子慭去了晋国之后,南蒯自己心里也没底了,最后一不做二不休带着负责管理的费邑投奔齐国了。 公子慭回国途中到达卫国时听到国内发生动乱,以为事情成了就赶快往鲁国,到了国都郊外知道是费邑叛乱,只好逃亡齐国。 至于叔仲小,季平子让叔孙婼驱逐他,叔孙婼没有答应,原谅了他。 季平子看到南蒯叛乱,于是就带着家兵攻伐费地,起初是将领叔弓领兵,结果被南蒯击败。 季平子气急败坏之下竟然想拿费地人出气,还好手下的人劝告他如果这样,费地人就众志成城更不好拿下了,我们应该收买费地的人心。 最终费地人赶走了南蒯,南蒯逃往齐国。 4.结束南蒯在齐国的日子并不好过,尽管南蒯用帮助鲁国公室对付三桓为借口,他还是被齐国的众人认为是叛徒,因为他是三桓的家臣。 如果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吃着人家的饭,还砸人家的锅。说到底南蒯并不是真的为鲁国国君考虑,那只是他为自己的私利寻找的借口。 他想要叛变的时候,就有人认为他,想做大事却智谋低浅,作为近臣却志向远大,身为家臣却为国君谋划,所以他的失败是注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