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宇宙中,地球只是沧海一粟,但它也是人类至今所了解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演化和文明发展的天体。它是我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唯一家园。 一楼:科普知识 太阳的形成 在距今45亿年时,这一大块氢分子云发生了异变,也就是引力坍缩,坍缩时候所有的质量集中一个中心,不停压缩,旋转形成了太阳。 地球的形成 地球是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它起源于星云,在宇宙中已经存在了40多亿年。童年的地球多灾多难,不断经受高温的烘烤,陨石的撞击,根本不适合任何生物生存,经过漫长的演化,地球温度逐渐下降,接连形成的大气层、海洋,并产生了至关重要的氧气。生命逐渐开始在地球上蓬勃发展。 最开始地球只是一块岩石,它以微弱的引力吸引了一些尘埃和碎石。 随着小行星撞击的减少,地球的温度开始下降,表面的岩层开始形成,大气层中的水蒸气也开始能冷凝成雨水降落到地面上,原始的海洋开始形成。 在原始海洋中,各种元素通过化合作用形成有机物。碳、氢、氧、氮等元素组合成氨基酸,氨基酸形成蛋白质,蛋白质形成原始微生物,生命开始在地球上出现。 地球至少孕育了1,000万种生物,我们人类就是其中之一。地球一直以来都在无私的为我们提供资源与庇护。 在浩瀚宇宙中,地球只是沧海一粟,但它也是人类至今所了解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演化和文明发展的天体。它是我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唯一家园。 白昼与黑夜 ![]() 四季变化 ![]() 地球不但自转,同时也围绕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公转轨道的半,长径为149597870千米,轨道的偏心率约为0.0167,公转一周为一年,公转平均速度为每秒29.79千米,公转的轨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约为23°27′,且存在周期性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和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的区分。 由于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斜交成约66°33′的倾角,因此,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一年中,有时地球北半球倾向太阳,有时南半球倾向太阳。总之太阳的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移动,于是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交替。 我国传统的天文四季划分,分别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开始。我们祖先把一年分为24节气,每一节气又分为三“候”,即每5天为一候。气象上,也常用候平均气温来划分四季: 平均气温<10℃为冬季。 平均气温≥22℃时为夏季。 平均气温在10~22℃时为春、秋季。 地球的构造 ![]() 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球最里面是地核,地核又分为两部分,内核和外核,外核物质是液态的,外核里流动着滚烫的岩浆,内核物质是固态的,因为内核物质所受的压力更大,这样被“压”成了固态地核,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 地核外面是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幔主要由氧组成。 地幔外面是地壳,地壳主要由氧化物组成,地壳和地幔上层构成了岩流圈,岩石构成了地球的外壳。 ![]() 地球上的水 地球上的水从哪里来始终是未解之谜,目前科学家们有两种解释,外源说和自源说。 外源说认为地球上的水来源于彗星、富含水的小行星以及太阳风。当彗星和小行星等地外天体撞击地球时,其中冰封的水资源被带入地球环境中。也有科学家指出,到达地球大气圈上层的太阳风会带来大量的氢核、碳核、氧核等原子核,这些原子核与地球大气圈中的电子结合成氢原子、碳原子、氧原子等,再通过不同的化学反应变成水分子,然后这种水以雨、雪的形式降落到地球上。 内源说认为。地球起源时形成地球的物质里面就含有水。在地球形成时温度很高,水或在高压下存在于地壳、地幔中,或以气态形式存在于地球大气中,后来随着温度降低,地球大气中的水冷凝落到了地面,岩浆中的水也随着火山爆发和其他地质活动不断释放到大气中,再降落到地表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 水循环 ![]() 自然界中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叫水循环,可以分为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三种类型。水循环使地表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维持全球水体的动态平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使用节水型水具、杜绝跑冒滴漏、洗漱随手关水龙头、一水多用、减少干洗、拒绝化学清洁剂、选用无磷洗衣粉、不向水体排放污水、不在饮用水体上娱乐、不在水体边洗衣、洗车…… 冰川的形成与消融 冰川是极地或高山地区地表上多年存在的并具有沿地面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在高山和高纬地区,气候严寒,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常年积雪。当降雪的积累大于消融时,地表积雪逐年增厚,积雪逐渐变成粒雪,再由粒雪变成灰蓝色的冰川冰。冰川冰受自身重力和冰层压力作用,沿斜坡缓慢运动,便形成冰川。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变暖呈加速趋势,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冰川变化对全球地表热量平衡,大气环流和海洋洋流有重要影响,同时还会导致冰湖溃决、洪水、冰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地球大气层 ![]() 大气层又称大气圈,是因重力关系,而围绕着地球的一层混合气体,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这些混合气体被称为空气。 整个大气层垂直结构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和外逸层。 湿地的功能 ![]() 湿地仅覆盖地球6%的面积,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它不仅为人类提供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存储、过滤、保护、供给、庇护五大基本功能,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湿地的类型多样,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藻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 水生物大观 中华鲟 ![]() ![]() 白鲟另名为中国剑鱼,是中国最大的淡水鱼类。因为其吻部长,状如象鼻,俗称为象鱼,古代也被称之为鲔。白鲟春季溯江产卵,主产于中国长江自宜宾至长江口的干支流中,钱塘江和黄河下游也有发现。是中国特产稀有珍贵动物,属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中国最先发现白鲟自然繁殖,是在24世纪 90年代初,2003年至今没有发现白鲟,也没有人工养殖个体存留,可以推断其已灭绝。 长颌鲚 ![]() 长合鲚又称长江刀鲚,刀鲚,隶属于鲱形目,鳀科,鲚属。长颌鲚分部于长江及近海半咸淡水区,生殖季节从河口进入淡水,沿干流上溯至长江中游产卵场做生殖洄游,最远可达洞庭湖。长颌鲚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重要的经济鱼类,但长期以来,由于环境恶化、捕捞过度等诸多原因,现在也难以形成渔汛,资源已经面临枯竭的程度。 大河之旅 长江是世界上流经一国境内的最长河流,全长6300公里,湖北段全长1062公里,占全部长江干流总长的1/6以上,西起巴东县鳊鱼溪,东至黄梅县小池口,流经恩施、宜昌、荆州、武汉、黄冈、鄂州、黄石7个市州。 沮漳河作为长江的支流,全长344公里。她自西向东奔腾而下,为沿岸居民带来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生存环境,是枝江市工农业发展的基础。 景观之旅 枝江市是长江三峡的东大门,因“蜀江至此如乔木分枝”而得名,是生态宜居的魅力之城,境内平原,岗地、低丘三种地貌错落有致,林盘湿地散落沉香及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是独具魅力的旅游宝地。 环境蜕变 ![]() ![]() 绿水长流 ![]()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和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宝库和生态安全屏障,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二楼:科学体验乐园 ![]() 神奇的画面 ![]() 科学原理:偏振指的是横波能够朝着不同方向震荡的性质。电磁波、引力波都会展示出偏振现象,纵波不会展示出偏振现象。光的偏振现象,进一步证实了光的横向传播性。由于光的振动方向不同,转动偏振光片可以观察到屏幕图片的变化。 ![]() ![]() ![]() ![]()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