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停课不停学,“神兽”们的心理该如何调适?

 好心情心理门诊 2023-08-17 发布于北京

乙亥末、庚子初,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蔓延,肆虐全国30余个省、市、区及境外200余个国家和地区,对我们的工作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作为一名精神心理医务工作者不禁陷入沉思:“疫情之下,成年人的心理世界尚且如此敏感、脆弱,那些处于成长期的孩子们又该如何调节应对?”

既往研究显示,急性应激事件会导致青少年产生愤怒,焦虑等不良情绪,并激化出各种家庭问题[2]。疫情的冲击让原本天真烂漫的青少年群体度过了一个异常焦躁的寒假。2月1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传染病暴发、流行时,按照预防、控制预案进行防治,切断传播途径,可予以紧急措施:包括停工、停业及停课等。”[3]。为了进一步减少人员聚集和流动,防止疫情蔓延,尽快打赢这场防疫阻击战,全国大中小学复学时间被迫不定期延后。面对“停课不停学”的困境,青少年正常的娱乐、学习及人际交往进一步受到影响,可能导致他们出现各种正常或异常的不良心理反应。本文主要针对青少年在疫情期间可能面临的诸多问题及其引起的心理冲突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帮助青少年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适应特殊的学习生活节奏,希望能对家长、教育及心理工作者在家庭教育、心理干预上有所裨益,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顺利度过疫情。

理性看待疫情信息,树立行为榜样

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持续扩散,来自电视及移动互联网渠道的大量疫情相关信息扑面而来。疫情发生之初,由于对病毒致病性及传染性的不了解,无论是成年人还是青少年人群均可能经历紧张、恐惧、担心等轻度的焦虑反应,担心没有口罩怎么办?担心被感染怎么办?随着对疫情进一步进展,在了解病毒特性,掌握流行情况及防护方法的同时,青少年更易通过网络途径获得大量正面及负面信息,如目睹医务人员逆行援鄂,见证抗疫医院建设的中国速度,目击部分抗疫人员的失责等等。面对这些冲击,青少年由于其心理发展时期的特殊性,较成年人情感波动更大,情绪更容易被不自觉带入,或悲伤压抑,或愤怒指责;甚至家长对疫情的态度和言语也会导致孩子情绪的变化,加之出现青少年儿童及婴幼儿的感染病例,家长则更加紧张,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而持续的慢性的应激,会导致青少年心理资源进一步耗竭,出现消极的自我防御,如烦躁、厌恶、动力不足及麻木等情绪问题。

面对新冠肺炎这样危害生命健康的应激性事件,无论是成年人还是青少年均可能出现以上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即应激反应。而轻度的应激反应包括紧张,焦虑等,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包括提高对病毒及疫情的警觉性、更加注意防护,甚至努力适应它;但如果应激因素持续存在,机体则因心理耗竭而进入疲惫期,出现对应激源的厌恶,淡漠,甚至一些大汗,心慌,气短等伴有躯体反应的极度恐惧症状。

依据生物-心理-社会模式[4],应激反应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不同的性格特点,认知特征,应对方式及环境因素。而对于青少年来说,家长对于以上因素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他们对于病毒的认识,疫情变化的态度,家庭氛围的营造,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因此家长需要提醒孩子保持乐观态度,认识到“病毒是可防可控的,疫情是可以被最终战胜的”,面对疫情做到“心中有数,科学防护”,还要避免过度关注,如家庭内部可以组织每日观看2次电视新闻节目关注疫情变化(如早间新闻和晚间新闻1+1),其余时间尽量减少对疫情信息的讨论;同时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孩子,不过度焦虑,不轻信谣言,引导孩子以理性、宽容的心态看待疫情,身体力行强化科学的防护行为,有意识为青少年树立良好行为榜样,确保其心理健康发展[5]。

正识学业压力,提高自我效能感,积极应对

2

面对疫情期间无法复学的困境,部分学生会表现出对学业的担忧,特别是毕业年级,没有了学校系统的复习计划,加之网上授课的局限性,容易引发焦虑,烦躁情绪,甚至动力不足及被动消极情绪。

  研究显示,在应激压力增加的情况下,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和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提升青少年学业及心理健康水平[6, 7]。Bandura[8]首先将自我效能感定义为针对某一特定情境的具体行为建构,在这里是指青少年应对疫情期间学习问题的总体信心或信念。而影响自我效能水平的因素[7]有:1.既往实践的成败经验;2.替代性经验,即与自我水平相当的人的成败经验;3.他人的言语鼓励。因此,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各种高要求情境下对自我应对能力的总体信心或信念。对于青少年来说,提高自我效能感,首先要有积极的心态,通过回想自己过去的成功经历增加信心。其次,认识到停课给所有人都带来了压力,产生烦躁或消极情绪是十分正常的,自己会和同学一样有能力克服疫情带来的学习困境。最后通过家人和朋友相互鼓励,相互促进来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除此之外,减少消极应对,增加积极和科学应对也可以显著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研究表明,中学生常用的积极应对方式包括:问题解决,发泄情绪,寻求支持,合理解释等[9]。因此,面对消极情绪,首先需要找寻合理的途径宣泄情绪,表达脆弱,有利于缓和情绪。而不同的宣泄方式可以不同程度的改善情绪,对于青少年来说跑步、打球、记录日记、寻找家人朋友倾诉以及听音乐均是有效的宣泄方法[10]。宣泄的目的是释放压力,也是积极应对的第一步。当释压之后,接下来就要寻找掌控感,追踪问题的解决方法应对恐惧,询问自己担心的事情是什么?会有什么后果?该怎么解决?例如停课会导致落下课业,落后于同学,甚至有考不上理想学校的后果;随后,开始思考解决的办法,例如按照正常上课的作息时间结合家庭情况拟定规律作息表(学习时段,休息时段,娱乐时段),针对自己课业的弱势及优势调整学习时间及进度,既掌握了主动权,又锻炼和加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建立亲子关系,调节家庭氛围

3

在疫情期间,家庭作为青少年生活的主要场所,其家庭氛围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而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创建和谐的家庭氛围至关重要。家长与孩子和家长本身就存在思想观念上的差异和行为方式的不同,居家期间交往频率又较前显著增加更高,加之青少年期情感不稳定,容易冲动,家长应对这种情景时难免“以暴制暴”,换来的是更加激烈的争执和对抗。因此家长与子女相处时,首先建立平等关系,摒弃自己高高在上的位置, 倾听他们真实的想法;充分理解孩子后,换位思考,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进行有效沟通,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这种沟通方式也同时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让他们更有效的反思自己的语言和行为。而不是采取暴力的沟通方式,说出让孩子人难以接受的言语,更激起了他们孩子的对反抗之心。

除此之外,由于居家环境学习氛围不足,缺少监管,而青少年期自觉性、自制性等意志品质尚未完全形成,学习时容易出现作息颠倒,注意力易分散,做事拖沓等现象。此时,会担负起监管的责任的家长极易投入过多的关注,过分干预和控制孩子,例如催促起床、,按时吃饭、,专心学习等,但又时常缺乏耐心,容易愤怒和指责,进一步此时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受到父母情绪的影响,加剧孩子的不良情绪,甚至形成对抗。这种这就是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的专制型(拒绝+控制)教养方式[11],即家长未经沟通把自我意愿强加在孩子孩子身上,试图监督和控制和拒绝孩子的意愿,。这种方式容易让青少年产生不信任感,抵触和疏远家长,表现为待人冷漠,疏远及回避家人行为,甚至产生敌意,亲子关系进一步恶化。因此,家长首先要戒骄戒躁,学会控制和梳理自己的情绪;其次,与孩子共同讨论和制定生活学习作息时间表,尊重孩子的意见,给予一定的自主权,张弛有度,对作息表做到心中有数即可,适度引导和督促才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能力,同时改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

合理调适,丰富精彩生活

4

居家隔离期无法外出活动和交际,青少年的生活空间受到了限制,整日无所事事,随之而来的是睡眠的紊乱,无聊,烦躁等行为和情绪的变化。因此,每个家庭都需要为此做出改变。家长要以孩子可以接受的形式,安排居家生活,为家庭生活增添色彩,加强亲子关系,获得生活的愉悦感(5)。

1. 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维持正常作息规律。虽然没有平日上学的时间紧迫感,仍需定时起居,高质量的睡眠有利于增强抵抗力,对抗病毒,而晨起一份丰盛的早餐更可以带给人愉悦的感受。

2. 其次,虽然身体被隔离在有限的空间里,但内心要与家人朋友积极建立联接。陪伴父母,视频朋友,积极沟通,甚至一起憧憬未来,计划疫情结束后的外出活动。分享快乐的同时,也相互倾听苦闷,相互支持,汲取力量,增强对抗疫情的信心。

3. 再次,家长尝试疫情下无法外出活动,但可以组织家庭内活动,加强亲子关系[12]。例如一起翻看食谱,做一顿喜欢的饭菜或增加幸福感的甜品;安排家庭大扫除,共同整理房间和享受整洁,既锻炼了躯体也愉悦了身心。还可以趁机多多了解孩子的兴趣,与孩子一起看漫画、打游戏,了解孩子口中的汉服文化等等。防护得当的情况下可以与孩子一起在空旷的户外散步活动,发现城市另外一番风景的同时敞开心扉聊聊心里的话。

将居家生活从单调乏味变得多姿多彩需要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创作出更多的“合作”机会,一起应对疫情。


小结: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对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及学习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探讨积极调适心理,科学安排学习,构建良好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的重要性及具体策略,为疫情期间青少年化解心理危机,创设良好家庭环境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百年前梁启超先生发出“少年强则中国强的”的呼喊,今天面对影响到我们“少年”的疫情,需要我们携手关注青少年群体特殊时期的心理变化,合理进行调节疏导,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困难很快会过去;少年们在我们大家的呵护下,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委员会疫情防控动态.Available from: http://www./xcs/xxgzbd/gzbd_index.shtml.

2.Howard, et al., Hurricane Katrina and the Gulf Oil Spill: Lessons Learned.

3.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13年修正本).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 2020; Available from: http://www./xcs/pfzs/202002/d5c86bccf1b349c78b4c2c00dee317c0.shtml.

4.杨治良, 简明心理学辞典. 杨治良主编. 2007,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5.徐婧,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神州, 2018.

6.刘和珺,杨海波, 青少年应激源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应对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多重中介作用 The Stressor of Teenagers Effect Mental Health: The Multiple Mediating between Coping Style and Self-Efficacy. Advances in Psychology, 2019. 9(05): p. 822.

7.贾蕾, 谈自我效能感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及提高策略. 教育与职业. 2006(18): p. 66-68.

8.Bandura, A.,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1977. 84(4): p. 139-161.

9.陈奇,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和焦虑的关系. 2017, 浙江大学.

10.罗辉辉,孙飞, 情绪宣泄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科协论坛 (下半月), 2010(9): p. 40.

11.陈恩帆, 浅析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的影响. 才智, 2019(04): p. 171.

12.张伟,何志勇, 李., 新型冠状病毒大众心理防护手册, 2020: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简介



董莹莹

西安交大附属第一医院

精神科

董莹莹, 2016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精神心理卫生学硕士,主要从事心境障碍的临床,科研,教学及科普工作,目前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主持院基金一项,荣获2018年陕西省精神科青年医师演讲比赛一等奖,2019年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分会病例解析大赛二等奖,全国青年医生健康科普大赛西北赛区三等奖。

科普|解惑|答疑|辟谣|懂你|涨知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