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周了写了《杭州岳王庙及其他》(点击此标题即可查看)后,有朋友对我说,岳飞既然被宋高宗害死,他的接班人宋孝宗赵昚(shèn)也是皇族赵家人,刚当上皇帝怎么就敢给岳飞平反昭雪,况且作为太上皇的赵构当时还在世,此需要补充几句。 岳飞被害死后,宋金和议达成。南宋向金奉表称臣,每年向金进贡25万两金银,绢25万匹,双方东以淮河、西到大散关为界。但金朝使臣每次来宋,对赵构任意谩骂羞辱,使赵构在众人面前尽失帝王尊严,可又无可奈何。这位赵构是宋徽宗的第九子,顺理成章的话,帝位根本轮不到他,他当皇帝完全是偶然。在靖康之变中,北宋被金国攻灭,繁华一时的东京汴梁城遭到金军的大肆破坏,徽钦二帝及赵家皇族男女老少几乎无一幸免全部被裹挟北上,老赵家最后一个独苗康亲王赵构当时正在河南,因此幸免于难。这对于赵构来讲是“祸兮福所倚”,是捡了个便宜。但金人想让皇帝血脉的人断子绝孙,对他这条漏网之鱼必欲杀之而后快,因此数次发起针对他的“斩首行动”,但都被命大的他侥幸逃脱。赵构年轻力壮时并不是一个懦弱怕死的人,没得“恐金病”时也是个能文能武、血气方刚的愤青,曾经担任过天下兵马大元帅(见《宋史·本纪》)。 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赵构在南京归德府(今商丘)改元称帝,是为宋高宗,建立起南宋。三年后金兵南下攻打南宋,险些抓住赵构。宋军大溃败之后,赵构陆续跑到镇江、临安、越州、明州,如丧家之犬般只顾逃命,后来实在无路可逃,便找船跑到海上去了。幸亏有宋朝水师保驾,赵构才保住性命。金人退兵之后,高宗干脆盘桓在了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至于原因很简单,在杭州遇有紧急情况可以出海漂流逃命,善于陆上作战的金兵就追不上他了。就这样,金兵打过来,赵构就逃,多次疲于奔命的赵构在性格上也变得懦弱了,虽然宋朝在他当政时艺术氛围空前绝后,但他为了保住自己的皇帝宝座,开始滥用奸臣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甚至处死忠臣岳飞,罢免李纲、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一味割地求和,只为能苟且偷安地活着。 南宋高宗在金朝使臣面前敢怒不敢言,活得窝窝囊囊。但岳飞之死渐渐地引得人们不满,一些知识分子和广大百姓对岳飞的死始终愤愤不平。秦桧死后,人们更加质疑岳飞身上的“莫须有”的罪名,常有人能发泄不满言论,朝庭上也常常有人指桑骂槐,含沙射影地指责这件事。这让赵构很没面子,可又不敢发作,往往忍气吞声,以息事宁人。 南宋内忧外患始终不断,皇帝当到这个样子,赵构也觉得实在太憋屈,简直没啥意思。与其这样每天提心吊胆、忍辱负重地活着,不如撂挑子不干了。他在56岁时,决定躲清静去,专心做最喜欢的事——写字画画去。他将帝位禅让给宗室之子赵昚,史称宋孝宗,这实在是不得已的事情。其行为绝不能和传说中的尧舜禅让同日而语。宋高宗将帝位传给赵昚时对外宣称自己是因“老且病”。当时人们的平均寿命比较低,如北宋诸帝平均寿命不足五十,寿命最长的宋太宗也仅活了58岁。赵构自称“老”勉强可以说得过去,但称“病”则是胡说八道。因为赵构主动“退居二线”的时候能吃能喝,身体倍棒,只有一种病——男性不育症,是当年被金兵追得到处逃窜时吓出来的毛病。以当时医疗水平始终没有治好,所以他后来没有自己亲生的后代。另外他还有一种心理疾病——恐金症,被金兵吓破了胆,这种心病现在来说属于精神疾病,确实不容易治好。 尽管如此,赵构却是个心思缜密深谙帝王心术的家伙,也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由于没有子嗣接班,只能从硕果仅存的赵家后代中选择接班人。他深知自己杀岳飞、对金媾和的投降路线不得人心,但自古君王不愿意认错,认错等于是赤裸裸地打自己脸。赵构考察多年,觉得具有赵氏皇族血统的赵昚最合适,将权力禅让给赵昚。自己退居幕后,做个太上皇,能够保证自己今后衣食无忧。自己还可以一门心思干自己喜欢的书画艺术事业。俗话说,无官一身轻,这个赵构做了太上皇,这一做就是二十五年,居然活了81岁,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帝王之一。他如果当初不搞禅让,继续坐在皇帝的位子上担惊受怕,恐怕早就吓死了。 赵昚当皇帝时已经36岁,他是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高宗养子,是南宋的第二位皇帝,是为宋孝宗。也就是说,宋孝宗是赵匡胤(宋太祖)那条血脉的后代,而赵构是赵匡胤弟弟赵光义(宋太宗)那条血脉的后代。或者说,宋太宗之后到宋高宗,历代皇帝都是宋太宗的后代,从宋孝宗起又恢复到宋太祖的后代当皇帝,历史的轮回就是这么有趣。 赵昚即位后采取了与赵构不同的治国策略。后世普遍认为赵昚是南宋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平反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内政上,加强集权,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重视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安康,史称“乾淳之治”。但他生不逢时,最终成为一位悲情皇帝,这是另外一个话题,在此不表。 赵昚当上皇帝后,心里明白,不为岳飞平反,难以收揽民心,难以激励将士抗敌,对宋王朝统治不利。当时,秦桧已死,赵构仍活着,是太上皇。于是,为了平息民愤,鼓励将士抗敌,宋孝宗以赵构的名义,下诏为岳飞冤狱昭雪平反,追复岳飞原官(追封岳飞为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武昌郡开国公),赦还被流放的岳家家属,并陆续为受过打击的主战派官员平反复官。并将岳飞遗体依礼改葬。后来又为其建造“忠烈庙”,以示纪念,追封为鄂王。此时,岳飞的罪名被彻底推翻,终于恢复了他抗金名将的名誉,一直流传至今。 同时,宋孝宗将冤杀岳飞的责任,一股脑儿全都推到秦桧头上,想造成这样一个假象:冤杀岳飞的事与宋高宗赵构没有半点关系,奸相秦桧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这样一来,真正的责任人宋高宗并没有被追究,不过也很难被追究。当政者为岳飞平反,也只是迫于群众呼声的压力,以及时局的要求。 在治理国家上,孝宗进一步削弱宰相权力。也许是出于对朝中大臣的不信任,宋孝宗日理万机,事必躬亲。一方面,他裁汰百司冗官,另一方面,孝宗屡次下诏减轻人民负担,减少赋税并兴修水利。孝宗不喜声色,衣食也非常节俭,他日常生活的花费很少,常穿旧衣服,不大兴土木。因为他心中有着一个伟大的梦想,那就是出师北伐,收复中原。孝宗即位的次年改元隆兴,这年的五月,宰相张浚派李显忠渡江出击,因此又称为“隆兴北伐”。北伐的初期,宋军势如破竹,一度攻占灵璧,虹县等地,取得节节胜利。但不久后形势突然发生逆转,宋军因准备不足,在宿州大败,数万将士再也没能回到江南。 这次北伐失败使宋孝宗痛心疾首,但也毫无办法,因为时过境迁,已经错过了收复北方、打败金人的最佳时机,南宋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也已经不是从前。随后金军再次南下,孝宗只好再次与金国达成和议。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间,孝宗再也无力对金国发动大战,他把精力放在了繁荣经济和改善民生之上。孝宗统治时期,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出现了天下康宁的盛世景象,史称“乾淳之治”。 后来,太上皇高宗去世,孝宗悲痛欲绝,决定守孝三年,再加上对政事心生厌倦。他想到当年宋高宗将帝位禅让给自己,于是决定禅让皇位。他经过一番考察,觉得三儿子赵惇(dūn)既英武帅气,又才华横溢,还十分孝顺。赵惇生性乖巧,在父皇面前,总是表现的毕恭毕敬,忠诚憨厚,勤奋好学。父亲偶有风寒,赵惇比自己得病还着急,忙前跑后,亲尝汤药。赶上孝宗心情好时,赵惇也喜形于色,要是孝宗情绪低落时,赵惇就会唉声叹气,愁容满面。赵惇还时常在自己的诗中称颂父亲的丰功伟业,这一切都让孝宗非常满意。于是宋孝宗就在太子死后,直接越过老二,把赵老三赵惇立为太子。赵惇对待父皇宋孝宗的做法是千方百计地投其所好,他表面上对宋孝宗毕恭毕敬,百依百顺,他的表面文章终于迷惑了孝宗。 上图为坐落在汤阴的岳飞庙 宋孝宗在1189年让位与儿子赵惇,史称宋光宗,自己做了太上皇。赵惇在42岁时顺利当上皇帝后,很快就露出了忘恩负义、不孝之子的真面目,处处让太上皇的父亲受气。加上凶残恶毒的皇后李凤娘强悍好斗,嫉妒成性。宋孝宗这时才发现自己当初看错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但一切都悔之晚矣。宋孝宗晚年十分凄凉,在多次遭受儿子儿媳羞辱后,终于在绍熙五年(1194年),带着无尽的遗憾驾崩,终年68岁,他在位32年,谥号为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宋孝宗之所以谥号为孝,是因为他本不是高宗亲子,却对宋高宗非常孝顺。 赵昚原本是以位有抱负、有思想、有文化艺术修养的皇帝,书法相当不错。其时,不仅有著名的思想家朱熹、陆九渊、陈亮、叶适;还有著名的文学家,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著名词人辛弃疾等,他们都活跃在赵昚在位时期。赵昚还亲自为苏轼文集作序赞扬,并追谥苏轼“文忠”、苏辙“文定”,再赠苏轼为太师。这些举措对苏氏蜀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他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史称为“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是南宋名副其实的中兴之主。后人说“高宗朝有恢复之臣,无恢复之君。孝宗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历史注定宋孝宗收复北方的志向也只能是梦想,况且他还要和主和派斗争,特别是赵昚当了27年皇帝,前25年高宗赵构一直健康的活着,对他持续施加影响,也使他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 宋孝宗死后,继位的宋光宗是一位无德无能的平庸皇帝,有时候还表现得疯疯癫癫。南宋从此一蹶不振,一年不如一年。直至被元消灭时,也未能恢复宋朝对中国北方的统治。 |
|
来自: 新用户0832rs0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