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要控制你寄己!

 日进志 2023-08-18 发布于广东

这是日进志第 133 篇原创文章




邀特别的你同行,记得关注我们哦
如果不照你想的活,
总有一天,
会照你活的想
01
走出舒适圈≠找虐

上周我们谈到,并非所有舒适圈都需要打破,比如不喜欢吃黄瓜,非要逼自己吃吗?在冬天温暖的室内做事做得好好的,忽然一个激灵:不行,我这太舒服了不行!非要在寒风冷雨中哆哆嗦嗦地呆到快不行了再进来?

并非所有舒适圈都需要打破,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舒适圈是不需要打破的,舒舒服服地呆着/享有就行。那么,什么是需要打破的舒适圈?

TK(@tombkeeper)举的例子是这个:

现在你能连续做 20 个俯卧撑。每天就这么练,轻轻松松。但咬咬牙,努努力,费点劲,受点罪,走出舒适圈,可以做 30 个。然而,这么坚持一段时间后,你就又在舒适圈里了。因为这时候 30 个俯卧撑已经变成了你的舒适圈。这样从舒适到不舒适,再从不舒适到舒适,最终有一天 200 个俯卧撑也很舒适。


我在《无处不在的两种力量:向上的力量 VS 向下的力量》中,讲到:凡是令我们越来越(只能)向内封闭、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不喜欢自己、越来越胆怯的,是需要远离需要改变的。

向上或向下的力量不仅仅是自我评价,在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及人与外界的关系上,亦可作相应区分。从只能做 20 个俯卧撑到可以做 200 个,这个令自己身体往日益健康之途上走的,是值得持续不断地、从既有舒适的运动方式中走出的。

02
自控力≠天人交战

之前看到张潇雨有句话深以为然:

随着年纪见长越来越觉得,真正的自控力不是面临诱惑的时候岿然不动,而是让(不好的)诱惑根本不要出现在自己的选项里。人哪有什么意志力这种东西,短期努力一下还能勉强骗骗自己,长期来看我们都只是欲望的奴隶。


我常常用这个表述: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 带小孩回家的路上要经过一家玩具店,悄无声息地绕道走就可以了,避免可能出现的耗时或争吵;

  • 准备做一件需要封闭时间、专心致志完成的事情,就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把手机调成静音且放得远远的,关掉所有聊天窗口,上好厕所;收拾停当后开工……



自控力或说意志力日渐被公认为人是否能获得成功的关键。但亦有实验不断证实,意志力是个常量,你在这里用得多了,在别的地方就会不足了。

当你被一个又一个小选择题拖住时,迎面来一个很重要的大题,可能反倒没有精力好好思索,做出有价值的判断;而我在情绪变得糟糕,临近发脾气时,也能感觉到得到自己意志力变得薄弱,是以难以控制自己情绪。

不需要天人交战而能够做“好的事情”,我常常用两种方式。其中一种是“自我导向行为”。

03
自我导向行为

有天下班时一边走出一边跟同事说:一会儿准备去下图书馆。对方一脸问号。我解释:因为我发现如果下班到家早,会吃一堆零食,吃不停。

这句听上去像无厘头的话,其实是实情。在《自我导向行为》一书中,谈到人可以引导自己的行为向希望/理想的方向:

  • 其一,创造一个利于好行为的环境,这个小例子中,就是营造一个不具备吃零食的环境;

  • 其二,以好行为替代想改掉的坏行为,但这个好行为需要是自己喜欢的,这样才有动力才能坚持。这里,去图书馆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所以才可以成功地替代想改掉的坏行为。

在一段时间中,观察自己:为什么做好了,有什么做对了?

复制做对了的环境,营造好的、适合的场景,让成功再次出现;既而再研究观察,再复制…

可以说,是一种成功的复利。

04
小习惯

另一种就是养成一个一个好的小习惯。小习惯通常是自带奖励机制的,虽然一开始并不容易养成。

将“狐狸与刺猬”介绍到国内的文化学者李欧梵先生,年轻时出国留学,从一开始就坚持跟所有人讲英文,再不启用中文。

这个看上去很怪。有很多留学生一有机会就会讲母语,但李不是。这个习惯,其实跟刷牙一样,是自带奖励机制的。

有很多习惯都跟刷牙一样,一开始需要坚持,但坚持过后,让它成为一种惯例,就再不需要刻意去实现去完成;它们是自带奖励机制的。

我们要为自己发掘和养成这些小习惯。每天深蹲 5 次、听 10 分钟英语新闻、记录当日发生的 1-2 件具体的事… 这样的小习惯并不惊天动地,难就难在真的坚持。如果在潜意识里“欺骗”自己,它们像刷牙一样必须每天要在一个固定的时间里完成,过一段时间,习惯养成,自然而然就会照做时,“奖赏”将会随之而来。

而且有了第 1 个、第 2 个,第 3 个小小的行为模式后,这些时间点便被固定下来,其它碎片化就只是有益的放松,而不会令人油然而生焦虑。

为自己发掘这些“最重要的小事”,是很个性化的事,但也绝不是越不舒适越好。因为人生很长,值得花一段时间去慢慢、循序渐进地达成理想状态,而不需要非要把自己搞得那么难受。

碰到曾经进过的坑知道秒躲,不重复犯错;琢磨更适合自己、更适合自己成功的环境,去有意营造它。由一个学习区刻意练习,进化为自己的舒适区,而进入新的学习区,再进化为新的舒适区… 由此越来越扩大自己的边界。

“以好行为替代想改掉的坏行为”,准备好替代行为库,功夫在日常。为自己攒的资料、素材、朋友圈,都是适时可以跳出来,帮到自己的东西。平时感兴趣的东西多一些,留意到的东西多一些,A 不想做就做 B,B 不想做就做 C,这样,其实可选项都不差,只是次优而已。

为自己随时准备,也允许自己废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