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尘封城门的记忆 --北岛散文《城门开》

 老鄧子 2023-08-19 发布于海南

推开城门,走进那个记忆里的,孩童世界。

北京,是北岛自幼生长的地方。那里的色、声、香、味,苦与乐,笑与泪,都在打开城门的那一刻扑面而来。尽管数年以后,北京早已物是人非,但当北岛再次回到这个地方时,潜藏在记忆深处的一切,又把他带回到孩童时期。

《城门开》里的世界,是一个出生中产家庭的小男孩的世界。透过他的眼睛,一个古老而温和的北京展现在我们面前。

图片

黑暗

那时候的北京并不很亮,不像现在的夜晚灯红酒绿,于是黑暗成为了记忆中的一部分。但那种黑暗并不是暗无天日的黑暗,而是为烘托鬼故事气氛的黑暗,是捉迷藏便于藏身的黑暗,是增加胡同迷宫难度的黑暗,是让人目光敏锐、洞若观火的黑暗。

黑暗在北岛的眼里,并不是光明的对立,而是光明的点缀。它在光下造成的影在饥饿的幻觉中应和着青春期萌动的荷尔蒙,赋予他无穷的想象空间。奇形怪状的树木、鲜艳欲滴的花朵、悬空的烟、倒流的水、歪斜的房子、滚动的楼梯、变成怪物的云朵、深不可测的阴影、又大又亮的星星......三年困难时期的饥饿在光与影的幻觉中竟变得如此奇妙。

北京

感官在记忆的轨道里被唤醒。属于北京的特别的味道钻进呼吸道,与味蕾碰撞生花。冬储大白菜味儿、煤烟味儿、灰尘味儿、和冬日大雪中夹杂着云的薄荷味儿。这些钻进鼻腔的味儿是专属北京的味儿,从北京特有的习俗风情散发开来。储菜过冬,于是才有了大白菜味儿;烧煤取暖,于是才有了煤烟味儿;大雪夹杂着干燥的西北风,于是才有了云中薄荷味儿。它们在北京人的日常中细微着,跳动着,生生不息的。还有北国独有的恣意妄为的狞厉国槐,秋雨过后即将与冬储大白菜味儿接班的落叶苦味儿。当舌尖与鱼肝油味儿、“大白兔”奶糖味儿、酸梨味儿再次相遇,便翻滚迸发出潜藏在最深处的记忆。鱼肝油味儿与父母严肃表情下藏着的爱有关,“大白兔”奶糖味儿与孩童时的欣喜有关,酸梨味儿与饥肠辘辘时一起摘梨的同学情有关。“气味具有独特的能力,可以解锁以前已经遗忘但却生动、饱含情感的回忆。”这种普鲁斯特效应发生在北岛推开城门的那一刻,也发生在每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归人心中。

图片

时代

时代的痕记深深烙在三不老胡同1号里。1958年的大食堂积极响应社会主义改造的号召,打麻雀的除四害运动,饿得浮肿的三年困难时期,批斗资产阶级的文化大革命,到后来的拆迁建起标准化楼房。那些时代的影子经过岁月的沉淀,变得温和细腻。尽管当时饿得头脑发昏,楼里的不少邻居迫于政治压力跳楼自杀,建筑老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只能拆除,但是在孩童时期的北岛眼里,这栋楼承载着浓浓的温情,来自各有特色的邻居,领头批判国民党特务的淘气经历,来自为青春期里迷途的羔羊指点迷津的大嫂,来自创办《今天》杂志的浓烈的油墨味。历史的沉痛在岁月的洗涤中淡去,只留下点点温情洇在大院里。

“北京四中”——1966年文化大革命这一场漩涡的中心,在众多北京人、中国人的心中,承载着非凡的时代意义。于北岛,则更是如此。他刻意用一章来回忆。记忆中,在96年6月1日那天,在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发表后,北京四中首当其冲,最先宣布停课,这消息使“我和同学们一起在教室里欢呼雀跃”,接下来是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给人剃鬼头、贴大字报、搞大批判、大串联、《出身论》的发表、油印小册子的编写刻印,而后骑车满城张贴......然而,这些今天看起来的荒诞突兀,在北岛平静节制的叙述中,一切都好似合乎常理,那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革命甚至很及时地满足了未成年人特有的青春,冲动,让年轻的荷尔蒙得以迸发。

图片

童真

《城门开》里的儿童视角常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对孩子来说,根本没有成人世界的道德感,凡是禁忌非法异端的,都让他们好奇,甚至持有天然的敬意。认不全字的小北岛百思不得其解,“乳房”这秘密房子究竟藏在人体的什么地方。孩童的世界很单纯,没有那么繁杂的规矩,但却善恶分明。小北岛帮保姆钱阿姨记账,并没有钱阿姨那斤斤计较为保一世清明的谨慎小心,只心不在焉地想着玩,随时准备溜号儿。在懂得拳头里人与人之间天然的权力关系后,同学李希禹抹了鼻涕的烤馒头让小北岛从此对他心存戒备,同时准备好任何血腥的报复。在学校饭堂吃包吃出蟑螂,便找食堂管理员算账,聚众造反。这种毫无顾虑的天真透着人本性的善良,但在见识过这一次次的阴暗以后,小北岛也渐渐懂得了那些所谓成人世界里的规则。在拒绝李希禹抹了鼻涕的烤馒头后,他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有一样更重要的东西,叫尊严。在生平第一次聚众造反失败以后,他悟出权力本来就是不讲理的,要造反,内心必须强大到足以承受任何后果才行的真理。考入十三中这个没有女生构成的缓冲地带后,他发现到了一定岁数,人开始变得狡猾--用智力与意志取代拳头。北岛用他的经历道明了一个真理--成长,就是变得日益复杂。

父亲

像美国康涅狄格大学Ronald所长曾经做过的亲子项目显示的那样,孩子的性格由父亲决定,北岛的成长也深受父亲影响。父亲作为一个杂而无当的业余文学爱好者,热爱各类书刊,还逼小北岛背诵唐宋诗词,为北岛日后的志趣培养指引了方向。家中阁楼的丰富藏书满足了青春期的北岛强烈的好奇心。父亲耐心地陪小北岛玩,讲故事,画小人,玩语言游戏,让他的童年洒满欢乐。后来在文革时期,父亲变得暴躁无理,与母亲吵架频繁,小北岛便变得神经绷紧,感官敏锐,甚至恨自己弱小无力保护母亲。父亲的举止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北岛的身心,以致后来成为父亲的北岛内心的根深蒂固的暴君意识是来自父亲来自血液来自文化深处,与父亲的人生道路亦步亦趋,交错重合。也正因了父亲这坚韧粗根深扎在北京这抔黄土里,孩童时期的北京才成为了北岛的那个落叶归根的北京。

求真

北岛用客观平静的态度记录着记忆中的北京,它有日常的美,有散文的真。北岛用这样一种求真的态度,追寻一个答案,或者说是一个归宿——

在推开城门的那一瞬间,北京在北岛的记忆里重生。在那道被唤醒的记忆迷宫里,光与影、玩具与游戏、父亲与钱阿姨、四中与十三中......解锁着一条又一条通往童年、青少年的通道,带领沉睡已久的灵魂--回归。那首写在书前的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上的什么锁?金刚大铁锁!城门城门开不开?……”想必曾在京中孩童中广为传唱的,京腔京调,摇头晃脑,但是如同歌谣里唱的,北岛们是否能把城门打开?打开城门后的京城又是不是记忆中的那个故乡?

或许每一个远离故土的流亡者都明白,城门里的故乡永远无法抵达,却也永不幻灭。它藏在心底最深处,安放在城门的那一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