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年王安石苦读登科,并以《伤仲永》总结成才条件(206)

 历史典故漫话 2023-08-20 发布于安徽

一、典故及其出处

典故:1、下马拜荆条;2、苦读误晨炊。

出处:1、元·脱脱等《宋史·王安石传》;2、宋·王銍《默记》。

参资:古诗文网《伤仲永赏析》。

  王安石画像

二、千古名相,出身书香之家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世称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名列古代十大名相。

王安石名高一时、学贯千载,具有政治家的远大抱负、思想家的高尚情怀、文学家的巨大成就。著名诗人黄庭坚评论他:“余尝熟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钱财酒色,真一世之伟人也。”

王安石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家学渊源,诗书传家。神宗时代,王家鼎盛,进士满门。其父王益,22岁进士及第。其兄弟七人,个个及第,人人为官。后代子侄登科,也绵延不断。

王益〔993—1038年〕,举真宗进士,做州县官20多年,清正廉明,仁义治民,政绩卓著。真宗天禧5年,王益任临江军判官,王安石诞生在父亲任所,后人据《诗经》“崧高维岳,峻极于天”,名其堂曰“维崧”,意为诞生于此的王安石,如四岳般尊贵,功达于天。

  王安石诞生地维崧堂

三、随父宦游,拜名师就学

王安石自小随父,宦游各地。10岁时,父知韶州,他跟到岭南。16岁时,父任尚书员外郎,他也到京都汴京。17岁,父亲通判江宁府,他又随行。宝元2年〔1039年〕,他19岁,父亲病逝通判任上。丰富的阅历,南北的风情,开阔了他的眼界,增长了他的见识。

王安石随父任就学,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又得到良师的精心培养,有三位老师对他影响深刻。10岁在韶州,拜谭昉为师,他是一位后来“以亲老补吏”、做了平乐令的宿儒。13岁在家乡谷灵峰,拜师杜子野,他是一位重典籍而轻金帛的清介之士。还有曾任过郡守的老儒张铸。王安石师从这些名师,学到了新知识,学到了好学精神,更学到了高贵的人品,对他的人生影响深远。

  王安石苦读灵谷峰私塾

王安石师从杜子野,整整三年,名声大振。他天资聪颖,机敏过人,酷爱读书,又勤于动手,可起初也不免调皮贪玩,令先生担忧。有一天,学友们打赌,让他偷走先生戒尺。先生发现了,便追赶他,直追到蛤蟆山下,才把他逮住。先生气喘吁吁的,有点生气,于是折下路边荆条,在他的屁股上抽了三下,并严肃教训他说:“资质再好,也要刻苦努力,将来才能做国家栋梁。”从此,他彻底改错,谨遵师训,认真读书。后来,他做了宰相,有年夏天回临川,特意去拜访杜先生,可是先生已过世了。他耳畔回响着先生的谆谆教诲,只好怀着沉痛心情,走到蛤蟆山下那棵荆树前,折下一枝荆条,插在当年先生站立的地方,然后脱下官帽,肃然下跪,磕头三拜,感谢先生的教育之恩。这就是王安石“下马拜荆条”的典故。

  王安石苦读剧照

四、少年英才苦读故事

《宋史》记载,王安石天资聪颖,酷爱读书,记性特强,过目不忘,勤于动手,动笔如飞,又尊敬师长,接受严格训练,资质得以充分开发,才能得到合理发挥,自小就显得出类拔萃,才智过人。

他1 0岁时,在韶州师从谭昉老先生。当年这家私塾是学生轮流做饭。有一次,轮到他进厨值曰了,而他头天晚上读书,却非常入迷,竟然读个通宵,把值日做饭的事,也忘得干干净净。

第二天早上,谭老先生起床,发现厨房没人,推开王安石的房门,只见他正坐在油灯下,专心致志地看着书,直到老先生走到跟前,敲响桌子,他才一惊,清醒过来,想起值日的事。于是,他连忙跑进厨房,扒开灶膛一看,里面的火种也灭了,心里非常着急,拿起点火麻秸,就往村里跑,去借火种,老先生在后面喊,他也不听。

等他借火回来,米已下锅,灶膛也升起火了。老先生指指端在灶台上的油灯,他才猛然醒悟,真诚地认错。老先生忍住笑,故作严肃,命他以苦读误晨炊为题,写一首绝句。他沉思片刻,脱口吟诵:“苦读天已晓,日高竟忘饥。早知灯为火,饭熟几多时。”

老先生一听,笑咪咪地夸赞:“好好!文通意顺,童趣盎然,是首好诗。这次误炊,情以可恕。应该苦读,但要劳逸相济,才能持之以久。”

王安石鞠躬致谢:“谨遵师训!”

  王安石家教

五、科考夺魁,却与状元交臂失之

王安石自幼聪慧,酷爱读书,后经名师教导,学业突飞猛进。稍长,又随父宦游各地,接触社会实际,体察民间疾苦,增长了社会知识,提高了认知能力,写出的诗文,也逐渐没有了学生腔,显得高深奇丽、厚重脱俗。

景佑4年(1037年),他随父入京,以文会友,结识了年长2岁的曾巩,曾巩向老师欧阳修推荐其文,大获赞赏。

庆历2年(1042年),王安石22岁,赴京都汴京,在科考殿试中,进士及第。据宋人王銍《默记》记载,王安石原被主考官判为状元,位尊魁首,而宋仁宗在审批时,发现他的考卷中有“孺子其朋”语,这可是周公训诫成王的口气,顿时心生不悦。他想,我从13岁当皇帝,一直到23岁,都被人视为成王似的“孺子”,当傀儡皇帝那么久,心里憋闷极了,现在我已30多岁了,王安石这小子,竟然还敢在殿试中,喊什么“孺子其朋、可教”的,也太狂妄了吧?撤换下去!主考官说,下面的榜眼、探花都是在职官员,依律,他俩是不能做状元的,只有第四名杨寊、29岁、是贡举生。皇上说,就把王安石同杨寊对换名次吧。于是乎,王安石虽然科考夺魁了,却与状元失之交臂,而状元之花最后竟然落在第四名的杨寊之家。

杨寊,合肥人,聪慧好学,学术渊博,是历史上少有的科考圣手,竟然连中三元,授将作监丞、外任颖州通判。他家庭关系也挺过硬的,其兄杨察任户部侍郎,与名相富弼是两姨,同为老宰相晏殊乘龙快婿。可是,他还未及赴任,而慈母病逝,遂连忙辞职奔丧。丧事办完,他即悲怆抑郁,一病不起,而日益羸弱,终于又丢下刚刚侥幸荣获的状元桂冠,撒手人间,年仅30岁。可惜他才华未展,英年早逝,时人惋惜。仁宗特地降旨,抚恤杨寊家属。

这届金榜状元,实为王安石所失,而杨寊一逝,状元位子又轮空了。在此金榜上,如果实有的名次,能够向前挪位,那么失魁的王安石不就又实占魁首了吗?时人又评:这难道是天意?

  侥幸得状元的杨寘

六、从《伤仲永》看王安石论成才的条件

庆历2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登科,授扬州通判。第二年,他从扬州回临川探亲,在金溪舅父兼岳父家,问起神童方仲永近况,舅父却说,现在的方仲永,已“泯然众人矣”。

方仲永是王安石同龄老乡。小仲永5岁时,无师自通,写诗立就,天资聪颖,天才可造;后来,在其父误导下,他后天不学习,而是四处炫耀其才,以图牟利;明道2年〔1033年〕,王安石随父回临川,在舅父家见到方仲永,请他做诗,诗虽清通,却不能与神童名号相称了;庆历3年,王安石功成名就,回来探亲,得知这位同龄近况,已经完全如同平常人了。他很失望,感触良深,遂写下《伤仲永》,叹惜神童方仲永的遭遇,并联系自己成才的艰辛,对天才的陨落,表达了自己的伤感,以警示后人。

  《伤仲永》

这篇散文一直是古代启蒙的经典教材,当代也入选中学语文,千百年来,它启发了一代代家长、教育了一批批学生,推动着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王安石的家乡临川,可是风水宝地,神童频现,灿若星月,只是别的神童都成人精了,不是宰相,也是文学家,可是这个神童方仲永却“夭折”了。为什么呢?这正是作者“伤仲永”的原因。

方仲永出身农民家庭,祖祖辈辈都以农耕为生。他5岁无师自通,写诗签名,人称神童。从此,他的父亲就以挣钱养家、与团结宗族为目的,每天带着小仲永,四处拜访人家,以求获利,“不使学”,一点也未想到让他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王安石认为,方仲永的领悟作诗能力,是老天赋予的,是天资,要远比—般人优秀,而他最终却沦落了,是因为他停止了学习。

像方仲永这么有天资才气的人,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沦落为平凡的人,那么,我们本来就资质平平,没那么聪明,假如不接受良好的后天教育,恐怕想做普通人,也是很难的。

因此,天才的王安石,要用方仲永天才沦落的故事,来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他特别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因为这是成才的必要条件。

  神童的沦丧过程

也许有人要说,这里还涉及到家庭问题。是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会打洞”,这个熟语是讲血统关系的,如果,从家庭出身、家学渊源的角度来看,多少也不无道理。我们可以想象,假如,方仲永出身书香门第、或官宦之家,那么,他可能就是临川的第二个晏殊、晏几道、曾巩、或者王安石了。但是,他却不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那样的家学为基础,也没有后天学习的愿望,以及条件。据说,在小农经济时代,一个普通农户,想培养出一个人才,要好几代有心人,一代一代地接力向上攀,方可成功。造就人才,谈何容易!当然,在现在的制度下,有当别论了。

  抚州王安石故居

总之,通达天地、洞察古今的王安石,他只是惋惜他的同龄小老乡天才的沦落,并以他为反面教材,来警示后人,即便有再高的天资、再聪明的脑袋,如果没有后天系统的培养与刻苦的努力,也是无法成才的。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设想,《伤仲永》也是王安石针对小同乡的不幸,从反面来总结自己苦读成才的经验教训的,他的良苦本意,是为后人总结教育宝典。

毋庸置疑,学习这一宝典,接受方仲永天才沦落的教训,走王安石苦读成才之路,就可走向人生的辉煌。〔欢迎转发,禁止剽窃!〕陈存选2023、08、2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