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备急千金要方》妊娠恶阻初探

 风徽中医陈越 2023-08-20 发布于云南

妊娠恶阻是中医学病名,即现代医学的妊娠剧吐,大多数妊娠剧吐发生于妊娠10周以前。典型表现为妊娠6周左右出现恶心、呕吐并随妊娠进展逐渐加重,至妊娠8周左右发展为持续性呕吐,不能进食,导致孕妇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酸中毒。极为严重者出现嗜睡、意识模糊、谵妄甚至昏迷、死亡。孕妇体重下降,下降幅度甚至超过发病前的5%,出现明显消瘦、极度疲乏、口唇干裂、皮肤干燥、眼球凹陷及尿量减少等症状。孕妇肝肾功能受损出现黄疸、血胆红素和转氨酶升高、尿素氮和肌酐增高、尿蛋白和管型。严重者可因维生素B₁缺乏引发 Wernicke脑病。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与内分泌有关,主要是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升高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有关系,同时认为精神过度紧张、焦虑、忧虑及生活环境和经济状况较差的孕妇易发生妊娠剧吐。

在《千金要方》中,妊娠恶阻表现为“患心中愦愦,头重眼眩,四肢沉重,懈堕不欲执作,恶闻食气,欲啖咸酸果实,多卧少起”,其病因为“妇人虚羸,血气不足,肾气又弱,或当风饮冷太过,心下有痰水者”,认为一方面与孕妇体质虚弱,脾肾气血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与饮食失宜而痰饮停聚有关。其病机为“经血既闭,水渍于脏,脏气不宣通,故心烦愦闷,气逆而呕吐也;血脉不通,经络否涩,则四肢沉重,挟风则头目眩也”,即怀孕后停经,月事没有“以时下”,血不利则为水,水停则为饮,导致气机逆乱,而呕吐;气血不通,阳气不达,故而四肢沉重;风气携水饮上扰清窍则头晕目眩。其治疗首推半夏茯苓汤,继而服用茯苓丸,“淡水消除,便欲食也。既得食力,体强气盛,力足养胎,母便健矣。

孙氏之妊娠恶阻共四方,包括半夏茯苓汤、茯苓丸、橘皮汤、不下食方。其中半夏茯苓汤为首选方,其组成为:半夏、茯苓、干地黄、橘皮、细辛、人参、芍药、旋复花、芎䓖、桔梗、甘草、生姜

其中半夏、生姜为小半夏汤,小半夏汤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治疗“呕家”“反不渴,心下有支饮”的方剂;半夏、生姜、茯苓则为《金匮要略》的小半夏加茯苓汤,原文曰:“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小半夏汤和小半夏加茯苓汤皆为治疗水饮停聚之剂,小半夏汤病位在“心下”,小半夏加茯苓汤病位在“膈间”,孙氏直用小半夏加茯苓汤直击“水渍于脏”的病机。对于妊娠恶阻的妇人,素禀虚弱之质,故加生地、人参、芍药、甘草,生地,《神农本草经》谓:主“伤中……填骨髓,长肌肉”;人参,《神农本草经》谓“主补五脏”;甘草,《神农本草经》认为能够“坚筋骨,长肌肉,倍力”,《名医别录》认为甘草能够“利血气”;芍药,《神农本草经》认为其能“益气”,《名医别录》认为芍药还能“通顺血脉,缓中”,还能治“中恶”;此四药皆有补益之功,且甘草即芍药还能通利血脉,符合孙氏对妊娠恶阻“血脉不通”的认识。陈皮,《神农本草经》谓:“主治胸中瘕热,逆气”,《开宝本草》称其主“气冲胸中吐逆”,《本经》称其味苦,《药性论》称其味“味苦,辛”,一药而有辛开苦降之能,故能理气;细辛、旋复花为“病痰饮者,以温药和之”的具体运用,旋复花,《神农本草经》谓“味咸,温。主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细辛,《名医别录》认为其不仅能“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还能“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桔梗,《开宝本草》认为其能“利五脏肠胃,补血气”,川芎,《日华子本草》称其“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

观半夏茯苓汤全方,半夏、茯苓、生姜、甘草、陈皮,一为小半夏加茯苓汤,一为陈汤,二者皆为治痰饮之剂,此数药合孙氏“经血既闭,水渍于脏”以及“当风饮冷太过,心下有痰水”的认识,又有地黄、人参、芍药、甘草、桔梗补虚,针对“妇人虚羸,血气不足,肾气又弱”的根源;上药皆为病因而设;继有川芎、旋复花、陈皮理气理血,针对“血脉不通,经络否涩”的病机。总的来说,全方以补虚、化饮、理气、理血为法。

孙氏又说:“要先服半夏茯苓汤两剂”,方可服茯苓丸。茯苓丸由茯苓、人参、桂心、干姜、半夏、橘皮、白术、葛根、甘草、枳实十味药组成,人参、白术、茯苓、桂心、甘草以补虚,除此之外,枳实也能“长肌肉,利五脏”和“安胃气”;半夏、橘皮、茯苓、甘草为二陈,化痰和胃;干姜,除了现在所熟知的温中止呕之外,《日华子本草》认为其还能“开胃,消宿食”,且能同二陈汤共同发挥化痰饮之功能;葛根,味甘平,且有主“呕吐”之功。茯苓丸全方以补益为主,兼能化痰和胃。半夏茯苓汤与茯苓丸皆为攻补兼施之剂,半夏茯苓汤以攻邪为主,此急则治其标,待服用二三剂半夏茯苓汤,其人稍安和则以茯苓丸善后,益气健脾和胃为主。

此外,孙氏又列“治妊娠恶阻呕吐,不下食方”,其组成为青竹茹、橘皮、茯苓、生姜、半夏,此为小半夏加茯苓汤加竹茹、陈皮;竹茹,历代本草中有青竹茹、淡竹茹、苦竹茹之名,青竹茹但《药性论》言其味甘“能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的记载,《本草纲目》有苦竹茹“止尿血”的说法,后世多言淡竹茹,《本经逢原》曰:“竹茹专清胃腑之热,为虚烦烦渴,胃虚呕逆之要药。”此方以青竹茹为君主“胃虚呕逆”,一味陈皮辛开苦降,小半夏加茯苓汤仍主“水渍于脏”。

孙氏还列“治妊娠呕吐,不下食,橘皮汤方”,其组成为橘皮、竹茹、人参、白术、生姜、厚朴。本方与“不下食方”主治一样,事实上,两方皆由《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的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大枣、生姜、甘草、人参)变化而来。两方皆用竹茹、陈皮、生姜,前方用茯苓、半夏以治痰饮,本方用人参、白术补虚;厚朴,《神农本草经》谓其“主治中风,伤寒”,这是排在第一二位的功效,《名医别录》认为厚朴“主温中,益气,消痰,下气”。两方皆治妊娠呕吐,饮食不下,一方祛邪之力专,一方补益之功强,但其主药皆为竹茹、橘皮。

孙氏治妊娠呕吐四方,其中半夏茯苓汤与“不下食方”皆含有张仲景小半夏加茯苓,此二方皆祛邪之力专;茯苓丸和橘皮汤皆以补益之功强,有孙氏“先服半夏茯苓汤两剂”,再服茯苓丸的用药法推知,后所列的两方服药亦有先后,即先服“不下食方”,再服橘皮汤。

纵观孙氏治妊娠恶阻主方,可窥知,孙氏在治疗妊娠恶阻的时候,以化饮、补虚、理血、理气为主药治法,在治疗过程中强调“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在任何一个过程中都是标本兼治,根据病势之异而有所偏向。后世治疗妊娠恶阻,虽用药有异,其法仍不离孙氏之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