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暑?不能乱用藿香正气水!中医解暑和治疗中暑有这些良方

 d_lotus 2023-08-20 发布于北京

时值盛夏,多地爆出高温预警,不少人甚至已中暑抢救发生死亡。

老百姓家中常备的药物这时似乎派上了用场,如众所周知的藿香正气水。

要注意的是,你在新闻里看到的中暑属于典型的高温损害,不能用藿香正气水,否则只会加重病情!为什么?

这要从中暑的概念和西医学中医学对“中暑的理解描述开来。换言之,既然用中药、中成药,就不能套以西医病名,而要在中医理论和中医环境指导下运用,就不会出大问题。

言归正传,新闻中的中暑,是西医学的中暑,是指人体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导致机体产热、获取热量增加,无法散热,核心体温上升,引起头痛、头晕、高热、惊厥、昏迷等一系列症状的疾病。

机体在高温环境下的热损害,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三种类型其中再根据发病过程和临床表现将重症中暑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劳力性热射病和非劳力型热射病)

这些表现可以在同一患者身上先后发生或同时发生,常常难以区分。如治疗不及时,可逐渐进展为昏迷、四肢抽搐,严重时可产生多器官功能衰竭。

可见,上述无论哪种类型的中暑,根本原因是人体受热,散热障碍根本病理是热损害导致的是热性疾病治疗的关键在于迅速撤离高热环境,迅速降低体温,以防治脏器功能衰竭,要用寒法

藿香正气水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藿香正气散:


同仁堂《藿香正气水说明书》
适应证为: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其药物组方浅析如下:


藿香正气散药物浅析

其药物组成共13味,其中温性药物共9味,平性药物4味,没有任何一味药物性质寒凉,无法针对热邪

单从药物寒热属性就可以看出,藿香正气水全方性质偏温,针对的是寒凉性的疾病,并非新闻报道的热损伤引起高热的中暑。中暑,受热,散热障碍,是热性疾病,急症,要紧急用寒法,并不是性质温燥的藿香正气水的适应证,用错了会加重病情

那为什么有人会想到在中暑时用藿香正气水?为什么藿香正气水甚至被称为“解暑

这是概念的混淆,或者说,是广义的“暑”和狭义的“暑”的区别。

本文开篇的中暑,是因为高热,人体散热障碍,受热损伤的中暑,属于中暑最正确的含义,一个字,热,是狭义的暑,就是热的。

中医的暑,是广义的暑,是指暑天的多发病根本原因在于暑天除了特别热,人体会受到最直接的热损害之外,还会因为太热了,而贪凉,而受到寒损害。

因为避暑贪凉,导致暑天发生了寒性疾病。为了和上文的中暑区分开,中医称“阴暑”。

这是中医特有的概念,特指时值盛夏(暑),天地过热,贪凉无度,感受了阴寒、寒湿(受寒,阴)出现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乏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属于西医的感冒、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

开篇现代意义上在高温环境(暑,受热引起的散热机制出问题导致高热不退(阳)的中暑完全不一样

藿香正气水只能用于阴暑的治疗,不能用于阳暑,否则诸多性质温燥的药物会助热伤津,更损耗津液,加重病情。


西医中暑VS中医暑症

严格来说,阴暑的概念是有争议的。既然是“暑”,比热还厉害,又何来阴?

古代记载文字多竹简、帛书。纸张的昂贵令古代中医惜字如金,为了准确记录暑天多发病,用“阳”、“阴”二字概括并加以区别。

提示暑天除了热,还潮湿,特别容易滋生各种病原微生物,人如果贪凉,就特别容易降低免疫力(气虚、内有湿滞),导致感受外寒(感寒),引起头昏头重上吐下泻。

用“阴”字提示病邪的阴性,与受热的中暑鉴别。换言之,盛夏、暑天最容易发生两种病变:

1、天热,受热,热性病变,中医的阳暑,西医学的中暑。感受湿热引起,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中暑,要用寒法急救,不能用性质温燥的藿香正气水;

2、天热,贪凉,受寒,寒性病变,中医的阴暑,西医学的感冒、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才是藿香正气的适应症。

简言之,将“暑证分阴阳,目的是囊括暑天的多发病:

太热了,躲之不及,受热,中阳暑禁用藿香正气水;

太热了,过度贪凉,受寒,中阴暑,藿香正气水适宜证。

那么,中医的阳暑如何治疗?

因为受热邪,发热证,必须用寒法。根据病情的轻重,选择不同程度的寒性药物或方剂

中暑先兆时,及时脱离热性环境,及时降温即可恢复,甚至不需要用药物。或者用冰镇的食材,或者选择经典的“天然白虎汤西瓜、酸梅汤、绿豆汤、金银花茶、金银花露、苦瓜汁食疗即可。

轻症中暑出现了明显的身热、皮肤灼热、面潮红、乏力等症状时,选择中医的白虎汤,大清气分热,清热生津。如果已经出现了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根据轻重程度,分别选择清暑益气汤、白虎加人参汤或白虎汤加参麦饮。

进一步加重,出现了重症中暑要尽快就医,综合治疗抢救。转运过程积极降温,也同时避免低温受伤。出现抽搐时,辨证选用白虎汤、清营汤联合羚角钩藤汤或神犀丹;出现神志症状,谵妄昏迷急用安宫牛黄丸;体质虚弱用参麦饮等等。


西医中暑分类
中医阳暑分型治疗

无论中阳暑还是中阴暑,都属于急症,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与其发病后着急忙乱痛苦,不如早期做好积极预防:

1、盛夏期间注意防暑降温,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地面经常洒水,设遮阳窗帘等,避免炎热的正午和强烈日光外出甚至运动等;
2、
加强个人防护,戴遮阳帽、饮消暑饮料、消暑饮品;
3、有头痛、心慌、发热、烦渴时,立即离开高热环境,躲到阴凉处休息、脱去厚重衣物、饮凉水、凉水浴:
4、要避暑,避免受热过度,同时也避免过度贪凉,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安度苦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