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职场打拼时,经常会遇到这么一类人:言语中带着攻击性,气势上有侵略性,或者肢体上有暴力倾向。对于身边这类明显有攻击性人格的家伙,我们除了愤怒不解,最好能找到应对的方法。特别是儿童在校期间,也会碰到类似有攻击性倾向的同学。 从心理学角度去科学分析,到底什么是造成攻击性人格的核心原因呢?让我们一起深挖一下这个问题,看看对我们会有什么启示。对于家长或同伴,会有哪些更直接的帮助。 攻击性行为如何定义? 对于任何形式的,有目的的伤害另一生物体,且受害生物体主观不愿接受的行为,我们定义为攻击性行为。通过科学的总结,《神经精神病学辞典》中对攻击性行为有如下几个特征的梳理:
通过以上特征描述,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对遇到的攻击性行为做出明确的判断。比如有些人因为无意识,没有主观意向造成的伤害行为,不能定义为攻击性行为。或者,情绪失控的家伙一直在踢路边的垃圾桶,嘴里骂骂咧咧,但没有对任何人和生物造成伤害。这种情况,我们只能说他的行为属于情绪发泄,造成物品的损坏,甚至破坏公物,但不一定属于攻击性行为。 他们的攻击性人格是如何“养成”的? 从人格心理学角度来讲,人格的组成特征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致使每个人面对同一情况时,都会有不同的反应和行为。作为人格心理学家,通常会聚焦人格的构成特征及其形成,从而预计这些特征对人类行为和人生事件的影响。 精神分析流派是人格心理学最早期的理论流派,创立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精神分析流派看来,人的无意识心理对他们行为方式的差异影响很大。人类行为受本能的强大内部力量驱使,本能分为:
以上构成本能的二者,相互交织,共同驱动行为。 基于这些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对攻击性行为做出了如下解释:每个人都具有一种无意识的死的本能,也就是说,人具有一种自我毁灭的无意识愿望。但是,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不会伤害自己的,所以这种自我毁灭的冲动就会无意识地转向外部,从而以攻击他人的方式表达出来。 另一些精神分析学研究者解释说,当人要达到自己目标的行为受到阻碍时,就会产生攻击性行为。处于巨大的挫折感或失败体验中的人,就可能出现比较持久的攻击性行为。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攻击性行为的真正深层原因。 【心图的总结】 精神分析流派在人格心理学中虽然显得有些“过时”,但对人类本能的某些解释还是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当人生的不如意频频来袭,或身处生活的洼地,或遭遇事业的低谷,情绪的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若将内心的情绪,有意或无意的以某种破坏力的方式对外输出,于人于己都将演化为害人害己! 心图——探秘心灵图景,看清人生百态!心图,专注于有趣有用的心理学知识,欢迎关注和交流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