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小故事的集合,部分虚构与魔幻,整体走向与历史相同,喜欢的话,就订阅“东周往事”合集吧,也可以点击上面公众号链接,看更多的文章。 话说周桓王刚一即位,便用虢公替代了郑庄公的卿士之位,郑庄公极其愤怒,于是让祭足在周郑的边境地区制造了一定的事端。桓王听从了周公的建议,采取怀柔政策,郑伯内心不安,准备入朝谢罪。 然而,正当郑伯安排好了国内的事宜,准备起行的时候,忽然齐国派了使臣过来。 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等大国。第一位君主正是周王朝开国天子周武王的亚父,姜尚,他不仅是伐纣战役的指挥官,而且还是周武王的老师。所以周王朝分封诸侯时,将沿海丰饶富庶的广大地区封给了姜尚作为封地,爵位是侯爵。 其实如果姜尚不是源自炎帝一脉,代表的是强大的姜姓,可能就不会被封得那么远,而如果姜尚不是姓姜,而是姓姬,则很可能就会是公爵。自周武王的时代以来,齐国一直是诸侯国中的大国,始终位于第一序列。 此时齐国的国君,历史上称为齐僖公。 齐国有使臣来,郑伯不敢怠慢,按礼节亲自接见。原来齐侯有意与郑伯结交,两国定立同盟关系,所以派遣使臣,与郑伯约好时间,在石门这个地方相会。 郑伯本就有意结交强国,这次齐侯主动提出来,郑伯当然即刻同意。于是郑伯暂时放下了去周王朝谢罪的计划,重新安排仪仗,做好各项准备,先往石门去了。如此也可看出,在郑伯的心目中,齐侯远比天子重要,齐国也远远强过周王朝。 到了石门,齐侯早已筑好祭台,两位国君按照礼仪,同登祭台,杀牛祭祀,取牛血涂于嘴唇边,共饮烈酒,立下誓言,约为兄弟,攻则同师,守则相救。 (这便是歃血订盟,所谓歃血,就是在订立盟约时,或微饮一点祭祀牲口的血,或将血含在口中,或涂在嘴唇边,以这种仪式来表示永不反悔。通常来说,双方订立盟约,必然要有能让彼此相互信任的方法,通过仪式,指着神明发誓,用血来作证,应该是最隆重的誓约,除非是无神论者,否则不敢轻易违背。 当然这种仪式通常是用在朋友之间,或有信义的人之间。如果双方本彼此怀疑,没有信任基础,那么歃血也不会令双方放心,此时通常就会采用交换人质的方法,用实际的利益和重要人物的生命来保证盟约。春秋时诸侯之间多为歃血定盟,到了战国时,委派人质的方法就用得非常多了。) 主要任务完成之后,两位国君放松下来,非常开心地坐到一起,饮宴谈笑,聊一聊家常话,问问你有几个孩子,都多大了,结婚生子了没有啊,这之类的。 这时齐侯问道:“你家世子忽有没有娶媳妇?” 齐侯问的意思当然是世子忽有没有娶正妻,郑伯心里可高兴了,这不就是联姻的节奏吗?今天刚刚歃血定盟,倘若再能联姻,这同盟关系就能长久地保持下去,实在是太好了。于是郑伯回答,世子还没有婚娶。 齐侯便道:“我有一个女儿,年龄还小,没到成年。我很喜欢这个女儿,从小就很用心地教养,才貌都非常好。如果郑伯不嫌弃,等我这个女儿成年了,希望能让她嫁给你家的世子。” 郑伯在子女婚姻的问题上是个很开明的人,并没有家长制,他想着忽已经不小了,这种婚姻大事不好强迫他,虽然这确实是一桩很好的婚姻,但还是要先问问忽自己的意见,于是郑伯只是不断感谢齐侯的美意,却没有即刻答应。 两位国君连续几天,或一同打猎,或一同出游,或饮宴聊天,相处甚为融洽,几天以后,尽欢而散,各自回国。 郑伯回国后,便向忽提起了齐侯提亲的事情,世子忽并不太乐意,回答道:“妻的意思,正是齐,也就是平等,所以才称为配偶。现在郑国和齐国,郑国小而齐国大,这两个国家并不平等,孩儿不敢仰攀。” 郑伯道:“这提亲是齐侯主动提出来的,可不是为父的主意,怎么能说是仰攀呢?齐国强大,我儿若能与齐国结为亲戚,以后若有事件发生,也能借助对方的力量,干嘛要推辞呢?” 可是忽却很固执:“大丈夫在世,自当自力更生,怎么能事事依靠婚姻呢?” 郑伯虽然觉得很遗憾,这种天上掉馅饼的机会很难得的,多少人想都想不到,忽就这样放弃了,真是可惜,但知子莫若父,忽自小就是这个脾气,有点死板,要是认定了一件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好在忽本身也很有志气,以后再寻好的婚姻吧。 其实郑伯这个世子忽,虽然优点很多,可是却有一个很要命的缺点,就是自尊心很高。其实自尊心很高的人骨子里真正的原型是非常自卑,这会导致他看世界略有扭曲,会错过很多机会,拒绝很多善意的帮助,犯很多不必要的错误。不过这都是将来的事情,此时还有父亲罩着,世界还没有那么残酷。 齐国使臣听说世子忽并不愿意与齐国联姻,回国之后便将世子的意思原原本本告诉了齐侯。齐侯此时倒也没有生气,反而有些感叹:“郑国的世子倒是很有志气!反正女儿现在还小,过几年再说吧。” 郑国与齐国结盟的事情完毕,这就过去了很多日子。郑伯再次准备好了行装,准备到王朝去谢罪,临出发时,卫国又有使臣来到。 郑伯接待来使,原来这位使臣是来传达卫国国君薨逝的消息。郑伯心中惊异,这位卫公年龄不大,身体一向很好,正是壮年有为的时候,怎么突然就死了呢? 郑伯故意与使臣攀谈,询问卫公死因及前后情况,那使臣神色慌张,脸色发青,言语闪烁,多有矛盾。郑伯心中便起了疑心,故意板起脸来,大声斥责来使谎言欺诈,罪当问斩。使臣惊慌之下,经不起郑伯盘问,便将卫国国内公子州吁刺杀国君的事情原原本本说了出来。 送走使臣,郑伯召集群臣,向大家说明卫国发生了忤逆弑君的事情,最后对大家道:“郑国恐怕很快就会遭受侵略袭击,务必从现在开始向边防增派兵员,传令边将加强守备,重点在卫国方向。” 群臣有些疑惑:“主公怎么知道卫国会来攻打我国?” 郑伯道:“那州吁就是个武夫,平素就喜欢带兵打仗,现在做出了忤逆弑君的事情,国内矛盾必然很大。那州吁为了转嫁矛盾,树立威信,肯定要对外用兵,近些年来卫国只与郑国有军事矛盾,而且距离又近,实力相当。州吁要用兵,肯定会选郑国。诸位不要怀疑,加紧做好准备。” 卫国发生了忤逆弑君的惊天大案,令郑伯不得不坐镇国内,防备侵略,入朝谢罪的计划再度流产,而且这一次耽误得更久,周天子必定是很不满意的。 可见世上事,很多都是过程中谁都没有错,最终的结果却错得离谱,我们读历史,心胸应当更广阔,应当懂得凡事不可轻易下判断。那种“无论如何,也不应该……”的话,常常都是错的。 忤逆弑君这样的滔天大罪,在此以前还从来没有发生过,卫国这是开天辟地头一遭。虽说后来这样的事情就如家常便饭一样,甚至花样层出不穷,但卫国的这一件毕竟是将来所有弑君行为的开头,这事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