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新小班的孩子们就要正式入园啦!家长们是否已经开始担心在幼儿园门口的“哭闹大战”了呢? 视频内容剪辑自《人生第一次·上学》 为了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家长和幼儿园应共同努力,做好配合。具体如何做?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华爱华此前在采访中曾为幼儿园如何应对分离焦虑“支招”,小编也从这些“妙招”中为家长们整理出一些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华爱华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著作有:《幼儿游戏理论》、《学前教育启示录》、《教化与造化的智慧》等。 让孩子能够顺利适应幼儿园 早期的安全依恋很重要 华爱华教授: 首先,我想说的是,老师要了解孩子入园前的一些重要信息,不能仅仅关注入园时孩子的状态。了解什么?一是3岁内依恋安全的建立情况;二是孩子是否有集体教养机构的经历。为什么要了解这两点? 首先,孩子在3岁内依恋安全的建立对孩子适应集体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出生六个月到三岁之间,是孩子建立依恋安全的关键时期。由于生活背景和带养情况不同,每一个孩子在这方面原本就存在着个体差异。基于这个差异,每一个孩子入园后的表现也不同。这就带来新生入园后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表现,比如,有的孩子很快就适应了,有的孩子会大哭大闹,有的闷声不响呆呆的坐在那里。 其次,是否经历过集体教养机构,经历了多长时间,孩子的感受或表现如何,等等,也很重要。比如,TA是否进过小小班或早教中心?平时是否常有外出机会,常有与陌生且安全的人(比如,社区里的邻居、公园里遇到的小伙伴等等)逐渐交往,从陌生到熟悉的经历还是一直在家里不太出门,除了家庭中的照顾者没有什么与他人交往的经验?是否具有相关经验也会影响孩子的入园适应。 正是基于以上,我觉得我们的老师首先要了解班级里每一个幼儿在3岁之内建立依恋安全的背景、孩子是否有集体教养机构的经验。掌握了这样的信息,对孩子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那么,和家长沟通时以及等孩子们入园后,都能做到因孩子而宜,用适宜孩子个体特点的方法去对待孩子。 给家长的话 小编建议:第一次走进幼儿园,孩子产生分离焦虑是正常的,依恋安全的建立情况和是否有过集体教养机构的经历对孩子的入园适应都会产生影响。因此,每个孩子的适应期会有不同,没有确定的时间段。家长要多了解和体会孩子的特质,给孩子一些耐心和时间。不要因为别人孩子入园不哭闹了、而自己孩子入园还哭闹厉害就对孩子在园生活产生不安感、不信任感。 孩子入园不适应 其实主要是分离焦虑 1 华爱华教授:不要强迫孩子快速适应新规则 对大多数孩子来说,童年期他们将面临两次挑战,一次是从家庭到托育机构,一次是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家庭到机构(托育机构或幼儿园)的挑战主要是在于个体养育和集体养育的差异上。 从家庭中到机构(托育机构或幼儿园),孩子面临的陌生焦虑其实是对机构(幼儿园)跟家庭的规范差异、环境变化、人等等都感到陌生,而不仅仅是一般人认为的对集体环境中的陌生人产生焦虑。这里,我先重点说一下这个“惯例”也就是集体生活中的作息生活安排、规则等在孩子初入园期的影响。 进入集体后孩子要适应集体生活的一些规则,而不是像在家里一样随心所欲,家里人都顺着TA来。那么这个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如果惯例是一样的,孩子的陌生焦虑可能就少了很多。所以我认为,刚入园这段时间不要一上来就做规矩,应该允许一开始让孩子乱一阵子。要让孩子有一个从家庭到机构(幼儿园)的一个逐步的、缓慢的改变过程。 在孩子开始熟悉幼儿园生活节奏的过程当中,不能因为幼儿园作息、规则对孩子是有帮助的,就要让孩子立刻改掉,老师应该做到因人而异地、慢慢地、舒缓地去引导。比如,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的午睡,一开始不必做到集体整齐划一,可以有先后入眠等安排。 给家长的话 小编建议:家长应从对孩子发展有益的角度出发,在孩子0-3岁居家生活中,顺应TA的发展需要,不宠溺、不随意,养成孩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以及具备一定的自我服务能力,为TA进入园所、适应集体生活做好准备。入园前需要培养哪些能力?点击这里查看:入园准备如何找准关键点? 没人能比家长自己更了解自家宝贝的情况。为此在入园前,针对孩子的生活环境和作息习惯,家长要与老师做好充分的沟通,方便老师了解孩子,有所侧重地帮助孩子克服入园焦虑,适应幼儿园生活。如果孩子的养成习惯确实与集体生活规则相差甚远,家长也应该考虑着手调整家庭中的养育方法,让孩子在家、在园的惯例尽可能保持一致,对减缓在园所内的不适应也有一定帮助。 2 华爱华教授:孩子需要稳定、熟悉的环境 陌生焦虑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适应障碍,那么如何降低这种适应障碍呢?我们就要了解最让孩子感到安全的是什么?有可能,最安全的是TA熟悉的东西。 有些幼儿园将活动室里的区域设置得很有家庭客厅、卧室一角的舒适感,有些幼儿园会让孩子把家里的东西(比如,孩子爱玩的玩具)拿到班级里来……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带给孩子熟悉感和安全感。 所以在作息时间上,在环境布置上,在环境投放的材料上,都可以考虑放置有孩子熟悉的,让TA感到安定的、稳定的东西,比如说孩子的依恋物,这样更利于孩子对班级产生类似家庭中的亲近感。 给家长的话 小编建议:在与幼儿园做好协商的前提下,孩子的依恋物可以让TA带进园内,但须注意对物品进行卫生消毒。此外,容易引发安全风险的物品,像一些常见过敏原、午睡时放置不慎可能引起窒息的毛绒玩具,也尽量不要作为依恋物给孩子携带。 3 华爱华教授:家长与老师的熟悉度高能缓解孩子的陌生焦虑 当然陌生焦虑,也来源于对幼儿园里的陌生人。很多孩子在入园时看到的第一个接TA的是谁,TA就老是跟着谁。因为孩子需要找一个安定的“安全基地”,入园第一个接待TA的这个人就变成了TA的“安全基地”。所以开学接待孩子入园、进班的人要考虑稳定,不要频繁轮换。可以把孩子们交给固定的老师,不要大量的接触陌生人,让孩子有一个稳定的环境。 一般来说孩子对TA的带养人是最依恋的,那么“安全基地”怎么从带养人转移到老师和保育员的身上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老师和带养人的亲密程度。举个例子来说,就是我的小孙女,因为平时跟我接触不多,有时我去她家里探望她,她看到我,是不要我的。我做了一个什么举措呢?就是跟她妈妈亲热,她见到自己最爱、最信任的妈妈跟我在一起时很安全、很亲近、很放心的个样子,她才会慢慢将安全、信任的感觉转移到我身上。越是去争抢着抱她,她可能反而越害怕。 所以,老师在迎接孩子们的时候,不要一开始就把自己作为陌生人的亲近度直接给到孩子,而是可以表现为与家长沟通、交流、相处亲密,让孩子感受到TA最信赖的带养人跟老师的关系是亲密的、熟悉的。孩子会在这个氛围当中将“安全基地”迁移到老师身上。 给家长的话 小编建议:为了让孩子尽快熟悉老师和幼儿园环境,家长可以当着TA的面自然、亲切、信任的与老师交谈互动,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示范,在宝贝心中形成“这个大人可以相信”的印象,这对于宝贝的入园适应也经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同时,在家庭中,不要用“再不听话,把你送到幼儿园去”以及“再不听话,我们就告诉**老师”,这类恐吓把幼儿园和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变得带有惩戒特质,显得很可怕。 编后语:华教授对入园适应难在哪里、分离焦虑因何而来等问题进行了朴素而深入浅出的解释。学习、了解这些基本原理很有必要,有助于幼教工作者和家长从儿童的视角以及用发展观去审视教养行为,采用更科学的方法去帮助、支持孩子减缓分离焦虑。 孩子进入幼儿园总是从不适应到逐渐适应,是社会性发展的必要经历。家园共育很重要。开学在即,小编知道,很多幼师都在用浓浓的爱与专业态度、有准备的环境与活动安排在期待孩子们的到来,而且,他们也将随着对孩子的熟悉、了解而不断针对本班孩子的情况进行方法的优化。 而家长们,有责任在0-3岁阶段帮助孩子建立依恋安全、养成良好习惯,帮助TA为进入下一阶段新生活做好准备。同时,也应该对自己的孩子适应新环境、新生活有信心,能以平常心和耐心去看待可能遇到的困难,信任园所老师,在老师的协商指导下,给孩子适宜的爱与支持。 |
|
来自: 王婷4h932oy4bh > 《幼儿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