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解万岁!

 周淇堃 2023-08-25 发布于山东

在一只螃蟹看来,一个朝前方行走的人要多蠢有多蠢。这是偏见。

生活的苦恼,往往都来源于无知和偏见。这就好比计算机算不出正确答案,只有两类原因,一是信息不足,二是程序有错误。

无知比较好办,一个人的无知,可能是由于贫穷、落后、懒惰、阅历浅或其他客观因素导致,即“应当知道而不知道”。所以,面对一个无知的人,只要把正确知识告诉他就行了。

有的时候,无知的人反而更有力量,因为“无知者无畏”。

偏见却是比较难办的。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艾格尼斯定律”:万物易进不易出。

当一个人的头脑中已经形成某个预设立场,或者倾向于得到某个结果时,他就更容易在搜寻证据的途中不知不觉偏离公平。“第一印象”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

很多人觉得他们在思考,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在重新整理自己的偏见。

真正的教养,是从避免傲慢的态度,赠与他人最大的体面开始的。

君子和而不同,常人和而苟同,小人同而不和。我们不仅要永远地理解他人,还要永远地理解他人对我们的不理解。

《列子·说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农夫丢了一把斧子,起初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了,于是他看邻居儿子的一言一行,都像是偷斧子的人。


直到有一天,农夫无意间在自家谷堆里发现了丢失的斧子,自此之后,农夫再看邻居家的儿子,他表现出来的一言一行,就一点儿都不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图片
查理·芒格说过,如果你只有一两种思维模型,而不是拥有多元思维模型,你将会扭曲现实,直到它符合你的思维模型,或至少到你认为它符合你的思维模型为止。

有句话说,把偏见从门口赶出去,它还会从窗口溜进来。

人人都反对偏见,却又都存在偏见。一个人要想快速适应新的环境,离不开一些预判,也离不开一些分类,会以己度人,也避免不了随波逐流。

一念之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办法放下。智者和愚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智者相信看不见的,而愚者永远只相信看得见的。

《醒世恒言》中,有一个关于傲慢与偏见的寓言:

一只老鼠在佛塔顶上安了家,每当善男信女对着佛塔烧香叩头的时候,这只老鼠就得意地想,是渺小的人类在向它跪拜。


一天,一只饿极了的野猫突然闯了进来,把老鼠抓住。老鼠傲慢地说:“我代表着佛,你要向我跪拜还来不及,怎么能把我吃了!”


野猫笑着回答:“醒醒吧!人类向你跪拜,拜的是你占据的位置,而不是你。”说完,便一口将老鼠吃掉。

《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曾经说过,人类其实一直生活在后真相时代,信息不发达的时候被蒙蔽;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只相信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实。

如今的网络暴力,不正是一些人的傲慢、无知和偏见造成的吗?情绪被煽动时,他们还没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就开始子弹上膛,听风就是雨,仅凭主观臆断作出评价,随意宣泄情绪,梁启超说的“戴绿眼镜者,所见物一切皆绿;戴黄眼镜者,所见物一切皆黄”,指的就是这一类人。

人人都可以是偏见的制造者,人人也都可能是偏见的受害者。当偏见从一种态度上升到一种行为,久而久之,表象背后的真相,将不再被我们深究。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也渐渐被我们遗忘。

叔本华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

列宁说,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

脑子里是锤子的人,看什么都是钉子。一个人的认知如果摆脱不了既定框架的束缚,那么察觉自己的偏见,就和自己把自己举起来一样无解。

靠偏见理解世界,我们距离“乌合之众”就不远了。

图片
偏见与我们持有什么态度、认识无关,但与我们的态度、认识是怎么形成的有关。

对偏见理解得越透彻,面对别人的偏见时就会越心平气和,面对自己的偏见时就会愈加谨慎。

唐朝时期,当朝臣多视武则天称帝为“颠倒乾坤、洪水猛兽”时,狄仁杰却认为,只要能给天下苍生带来福祉,并无不妥。于是,他两次为相,心系民生,政绩卓著。

克服偏见的过程,其实就是认知不断升级的过程,把原来的认知框架打破,再建立起新的认知框架。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怀疑”。感到非常自信的时候,停下来给自己一个提醒:先不要急着反驳,自己是不是也会出错?也许对方是对的,先听听对方怎么说。

很多时候,偏见的形成源于信息的不平衡,传言经过多次传播,就会变得面目狰狞。对于听到的话语,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轻易被群体的偏见裹胁,试着用反例、特例和不同的观念进行反驳、加以思考,可以让我们更加接近真相,从而增加了解、增强理解、化解误解。





图片

图片

亲爱的读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