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名家楹联书法拓片欣赏(一)

 是无等等1 2023-08-25 发布于陕西

        在苏州木渎古镇的虹饮山房东侧偏廊内,专门辟出区域展示了明清时期的几十方名人楹联书法拓片,这些拓片应为近些年重修时重刻,内容或出自当地名人,或与当地事迹有关,由历代名人所撰、明清两代名人所题,书法有楷行草隶篆等各体,反映了当地的一些历史文化。本文除对拓片楹联进行介绍外,还对出处和作者进行了标注。这些标注源均源于网络,本人对此有增删。文中有介绍不对的地方,还请方家批评指正。

从来艺圃多丰岁,自辟书城作富家。吴大澂。

吴大澄(1835年-1902年),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是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官员、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民族英雄。清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善画山水、花卉,精于篆书。皆得力于金石鉴赏修养。

1886年,吴大澄与沙俄谈判。他据理力争,迫使沙俄重立土字碑、并对中国的出海权进行妥协:图们江口的出海权虽不能共享,但中国船只可以借道出海,俄国不得阻止。吴大澄又设法延长谈判,迫使沙俄归还了黑顶子山地区(今吉林珲春敬信镇)。

君得丹篆铭;吾事黄石侣。沈树墉。

沈树镛(1832~1873),字韵初,号郑斋,川沙城厢(今浦东新区川沙镇)人。咸丰九年(1859年)中举,官至内阁中书。精鉴别,生平收藏书画、秘籍、金石甚丰。

如公不愧廉访使;有子能为医时言。俞樾

俞樾(1821年—1907年2月5日),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省德清县城关乡南埭村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

俞樾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所著凡五百余卷,称《春在堂全书》。《清史稿》有传。

欲试良玉须猛火:自携修绠汲清泉。杨沂孙。这是集苏轼的诗而成。

杨沂孙(1812或1813—1884),清代书法家。字子舆,一作子与,号泳春,晚号濠叟,观濠居士、江苏常熟人。道光二十三年举人,官至凤阳知府。工钟鼎、石鼓、杨沂孙篆、隶与邓石如颉颃。气魄不及,而丰神过之。偶刻印,亦彬雅迈伦。工篆书,融会大、小篆。篆法精纯,学力深厚。自唐李阳冰之后,无能有继承者,孙氏以篆书著称于世,行书较罕见,但也写得很好。

名画古书环四壁;晚菘早韭各一时。郭麐。

此联为清左宗棠所撰。

郭麐(1767-1831)字祥伯,号频伽,因右眉全白,又号白眉生、郭白眉,一号邃庵居士、苎萝长者。江苏吴江人。游姚鼐之门,尤为阮元所赏识。工词章,善篆刻。间画竹石,别有天趣。书法黄庭坚。

生于清高宗乾隆三十二年(1767),少有神童之称。乾隆四十七年(1782)补诸生。乾隆六十年(1795),参加科举不第,遂绝意仕途。专研诗文、书画,好饮酒,醉后画竹石是其一绝。嘉庆时为贡生,嘉庆九年讲学蕺山书院,喜交游,与袁枚友好。晚年迁浙江省嘉善县东门,卒于宣宗道光十一年(1831),得年六十五。

左宗棠(1812年-1885年),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 [277] 湖南湘阴(今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人。中国近代民族英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并成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左宗棠在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举人,后屡试不第,在曾国藩保举下,特旨为四品京堂,与太平军作战,为扭转战局之关键人物,是清末湘军首领之一,历官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协办大学士,封恪靖伯。光绪元年(1875年)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讨伐阿古柏,收复失地。中、俄伊犁交涉中,主张“先之以谈判,继之以战阵”。光绪七年(1881年),任军机大臣,调两江总督,后病殁福州。著有《楚军营制》《朴存阁农书》等。

兴来桀作粲珠璧;写以奇字伴史仓。汤贻汾。

汤贻汾(1778~1853),清代武官、诗人、画家。字若仪,号雨生、琴隐道人、粥翁、龙山琴隐,江苏常州人。天文、地理、百家之学,无不精研,书、画、诗、文并臻绝品。与奚冈、戴熙齐名。


茗杯眠起味;书卷静中缘。语出自文征明的《暮春斋居即事》。

文徵明(1470~1559)明书画家、文学家。初名壁(亦作璧),字徵明,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五十四岁以岁贡生荐试吏部,任翰林院待诏,三年辞归。工行、草书,有智永笔意,字仿黄庭坚,尤精小楷,亦能隶书。擅山水,师法宋、元,构图平稳,笔墨苍润秀雅。早年所作多细谨,中年较粗放,晚年粗细兼备。兼善花卉、兰竹、人物。名重当代,学生甚多,形成“吴门派”。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得茶烟禅榻味;舆修竹古梅俱。冯桂芬。

冯桂芬,晚清思想家、散文家。字林一,号景亭,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师从林则徐。道光二十年进士,授编修,咸丰初在籍办团练,同治初,入李鸿章幕府。少工骈文,中年后肆力古文,尤重经世致用之学。在上海设广方言馆,培养西学人才。先后主讲金陵、上海、苏州诸书院。冯桂芬为改良主义之先驱人物,最早表达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著有《校邠庐抗议》《说文解字段注考证》《显志堂诗文集》。

松篁无俗韵;金石有遗音。汪士鋐。

汪士鋐(1658年-1723年),字文升,号退谷,又号秋泉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书法家、藏书家。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状元,授翰林院编修,官至中允,入值南书房。书法为清一代名家,与姜宸英、笪重光、何焯、称"康熙间四大家"。书绝瘦硬颉颃张照,诸子莫及。晚年尚慕篆、隶,其书能大而不能小,然有奇势,纵横自放,名公卿碑版多其手。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把他的正楷列为"佳品"。除以书法著名外,收藏古籍亦为知名,所收藏古书数千册,上万卷,其藏书处有"夷白轩"、"松南书屋"、"宝苏堂",藏宋元名椠数种。

惯亲鱼鸟浑相识;占尽烟波作主人。张培敦。

张培敦(1772—1846)字研樵、砚樵,清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精鉴藏,工书,善画山水,师法文徵明,笔法秀韵。间作写生,亦有沈周、陈淳遗意。名噪吴中,然深自矜贵,寒贫之士不易购之。家濒胥江,人烟嚣杂,故特于所居之后盖一小楼,颜曰“如画楼”。平畴远岫,碧水青山,皆纳窗几,盘桓其中,书禅画诀益得静悟。

琴余相鹤风生竹;书罢笼鹅水满溪。费念慈。

费念慈(1855-1905),清书法家、藏书家。字屺怀,一署峐怀,号西蠡,晚号艺风老人。江苏武进人。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会试后任馆阁职,授翰林院编修。因论及朝廷之事被撤职遣归,旋即回到吴中,与常熟翁同龢、钱塘汪鸣銮等为师友,以诗文、书画、藏书为业。与文廷式、江标年相若,才相伯仲,皆有声词馆。著有《归牧集》。

居士无尘堪洗沐;梅花得雪更清妍。曾国藩赠友人联。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曾国藩组建湘军,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文有子瞻华藏海;诗如宝晋上皇山。语出清朝陆润庠。

陆润庠(1841-1915),字凤石,号云洒、固叟,元和(今江苏苏州)人。同治十三年(1874)状元,历任国子监祭酒、山东学政、国子监祭酒。以母疾归苏州,总办苏州商务。

光绪庚子(1900)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西行途中,代言草制。后任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官至太保、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宣统三年(1911)皇族内阁成立时,任弼德院院长。

辛亥后,留清宫,任溥仪老师。民国四年卒,赠太子太傅,谥文端。其书法清华朗润,意近欧、虞。然馆阁气稍重。慈禧太后作画,常命陆润庠和同治元年状元徐郙、探花李文田、进士陆宝忠为之题志。

流水断桥芳草路;淡云微雨养花天。钱冰。

钱冰,字玉壶、雪民,清晚期著名书画家,安徽省居巢(今属安徽巢湖市)人,《清代画史增编》《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光绪庐州府志》有其记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