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搜韵·三十二个虚字的使用【上】

 爱雅阁 2023-08-26 发布于上海

  搜韵·三十二个虚字【珍惜整理】


   
第一字安
〈形〉

  • (会意。从“女”在“宀”下,表示无危险。本义:安定;安全;安稳)

  • 同本义

  • 安,定也。——《尔雅》

  • 共给之为安。——《庄子·天地》

  • 好和不争曰安。——《周书·谥法》

  • 心皆安下切上。——《仪礼·少牢礼》

  •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易·系辞下》

  • 居安思危。——《左传·襄公十一年》

  •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然后得一夕安寝。——·苏洵《六国论》

  • 谢庄遂安。——·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 又如:安睡;安寝;安抵(平安地抵达);心神不安;坐立不安;安枕(安安稳稳地睡觉);安帖(安定;平静;妥帖);安席(安稳地坐着;安静入睡)

  • 安逸,安乐

  •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 君子食无求饱,居主安。——《论语·学而》

  • 又如:安佚(安闲舒适);安堵(安居,不受骚扰);安坦(安心舒坦)

  • 安详,从容不迫 。如:安童(僮仆,小厮);安娴(安详文雅);安谛(安详审慎);安矜(安祥稳重);安俟(安心等待);安宜(稳重)

  • 安宁

  • 良久稍安。——·李朝威《柳毅传》。

  • 又如:安生(安宁);安豫(安宁快乐);安淳(安宁淳朴);安休

  • 缓慢

  • 安步以当车。——《战国策·齐策四》

  • 又如:安步(缓步徐行);安行

〈动〉

  • 使安定

  • 质以安其心。——《韩非子·存韩》

  • 可以为富安天下。——·贾谊《论积贮疏》

  • 安身立命。——·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 又如:安神(使心神安定);安国(安邦定国;安定的邦国);安民(安定人民生活);安邦(安定国家);安内(安定内部)

  • 安抚,安顿抚慰

  • 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司马光《资治通鉴》。

  • 又如:安存(安抚存恤);安恤(安抚体恤);定人(安抚人民);安辑(安抚)

  • 安排;安置

  •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

  • 又如:安席(入座敬酒);安座(安席)

  • 安心。习惯、满足于

  • 始而惭焉,久而安焉。——·黄宗羲《原君》

  • 郊境之内,民不安业。——《三国志·司马郎传》

  • 又如:安于现状;安业(安于本业);安命(顺从命运安排)

  • 安装

  • 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诸葛亮《与兄瑾言赵云烧赤崖阁书》。

  • 又如:安电灯;安刀把儿

  • 存着…心,怀有[某种不好意图] 。如: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副〉

〈名〉

  • “安培”的简称

  • 用于外国语的音译。如:安琪儿;安拉;安第斯山

〈代〉

  第二字而
〈名〉

  •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 而,颊毛也。——《说文》

〈连〉

  •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 表示并列关系

  •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说》

  • 表示递进关系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 表示承接关系

  •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苏轼《石钟山记》

  • 表示转折关系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 表示假设关系

  •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 吾恂恂而起。——·柳宗元《捕蛇者说》

〈代〉

〈助〉

  •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 之与,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语气〉

  •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动〉

  • 如,好象

  •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拼音:néng  韵部:

  • 通“能”。

〈名〉

  • 才能

  • 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墨子·尚同下》

  • 戒之戒之,微而异之。——《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

  • 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管子·小匡》

  • 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商君书·慎法》

〈动〉

  第三字 
〈形〉

  • (形声。本义:窗格花纹)

  • 同本义

  • 后引作薾。华盛的样子

  •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诗·小雅》传:“尔,华盛貌。”

  • 又如:丽尔(华丽的样子)

  • 近。通“迩”

  • 戚戚兄弟,莫远具尔。——《诗·大雅》

  • 尔上敦黍于筵上右之。——《仪礼·少牢馈食礼》

  • 公降立于阼阶之东南,南乡尔卿。——《仪礼·燕礼》

  • 名相近者相远也,实相近者相尔也。——《周礼·地官·肆长》

  • 士不信悫而有多知能,譬之其豺狼也,不可以身尔也。——《荀子·哀公》

  • 又如:尔者(近来);尔语(凑向跟前说话)

  • 浅近

〈代〉

  • 第二人称代词

  • 尔为尔,我为我。——《孟子》

  • 尔安敢轻吾射。——·欧阳修《归田录》

  • 又如:尔当(你);尔躲(你身上);尔汝(尊对卑称;贵对贱称;朋友间的亲密互称);尔济(汝辈,你们)

  • 您;你们——通常放在关系词“所”之前。如:尔曹(你们大家)

  • 尔夜风恬月朗。——《世说新语》

  • 又如:尔俸尔禄(那些俸禄。尔:其,那);尔语(那样言语);尔时(那时,彼时)

  • 这个;此

  • 问君何能尔。——·陶渊明《饮酒》

  • 如:尔夕(今夕,这个晚上);尔日(当天,这天);尔为(这样,如此)

  • 如此;这样。

  • 尔毋从从尔。——《礼记·檀弓》

  • 又如:果尔;乃尔;尔馨(六朝时语词。即如此);尔为(如此);尔许(若此,如许。尔,此也。许,助辞);不尔;云尔

〈助〉

  • 形容词、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然”

  •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论语》

  • 相当于“了”

  • 非死则徒尔。——·柳宗元《捕蛇者说》

  • 应诺声。相当于“是” 。如:尔尔(应答之词。等于唯唯,是是)

  • 通“耳”,表示限止用在句末,可译为“而己”“罢了”

  • 唯手熟尔。——·欧阳修《归田录》

  第四字夫
〈名〉

  • (象形。甲骨文字形,像站着的人形(大),上面的“一”,表示头发上插一根簪(zān),意思是成年男子,是个丈夫了。古时男子成年束发加冠才算丈夫,故加“一”做标志。本义:成年男子的通称)

  • 同本义

  • 夫,丈夫也。——《说文》。按,夫从一大,会意兼象形。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

  • 夫也不良。——《诗·陈风·墓门》

  •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孟子》。注:“将必将为匹夫。”

  • 二田为一夫。——《管子·乘马》

  •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汤问》

  •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贾谊《论积贮疏》

  • 又如:夫公(古代敬称男子为夫公);夫男(男人,丈夫);夫家(男女。丁男无妻者谓夫,有妻者谓家)

  • 女子的正式配偶

  • 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乐府诗集·陌上桑》

  • 又如:夫主(丈夫);夫室(丈夫);夫党(丈夫的亲属)

  • 旧称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人 。如:农夫;人力车夫;马夫;轿夫;夫头(夫役的头目)

  • 大丈夫。对男子的美称

  • 西川刘禅本非夫,文灿贪庸亦竖奴。——柳亚子《诸将六首》

  • 剑衣

  • 剑则启椟,盖袭之,加夫襓与剑焉。——《礼记·少仪》

  • 通“趺”。足背

  • 渠长丈六尺,夫长丈二尺,臂长六尺。——《墨子·备城门》

〈副〉

  • 通“复”。再,又一次

  • 回志怯来从玄谋,获我所求夫所思?——张衡《思玄赋》


拼音:fú  韵部:
〈代〉

  • “夫”假借为“彼”。他,她,它,他们 ——第三人称代词。如:使夫往而学焉

  • 那,那个,那些 ——表示远指

  •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这,这个,这些 ——表示近指

  •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

  • 所有的,大家。相当于“凡”

  • 夫知保抱携持厥妇子。——《书·召诰》

〈助〉

  • 用于句首,有提示作用

  • 有虎狼之心。——《史记·项羽本径》

  • 夫六国与皆诸侯,其势弱于。——·苏洵《六国论》

  • 夫战,勇气也

  • 用于句中,舒缓语气

  • 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

  • 用于句尾名,表示感叹

  • 孟子曰:“术不可不慎。”信夫!——·方苞《狱中杂记》

  •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第五字盖 
〈名〉

  • (形声。从艸,盍(hé)声。本义:用芦苇或茅草编成的覆盖物)

  • 苫,用茅草编成的遮盖物,可以蔽体或覆屋顶

  • 李巡曰:“编菅茅以覆屋曰苫。——《尔雅》。按,覆屋用茅若苇。苇不白,惟茅白也。

  • 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左传·襄公十四年》

  • 又如:苫盖(茅草覆盖物)

  • 雨伞

  • 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苏轼《教战守》

  • 车篷

  • 县尉得张黄盖、拥纛,前驱清道而后行,非故事,邑人以为荣。——·邵长蘅《青门剩稿》

  •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己亭亭如盖矣。——·归有光《项脊轩志》

  • 又如:盖弓(车盖弓。古代车上支撑车盖的弓形木架)

  • 容器的盖子

  •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后汉书·张衡传》

  • 又如:壶盖;盒盖;引擎盖;照像机镜头罩盖;窄口瓶盖;盖盅(一种有盖子的茶杯)

  • 耢 。一种整地的农具。如:盖磨(即耢。平整土地的农具)

  • 通“阖”(hé)。门扇

  • 还复瞻被九盖皆继。——《荀子·宥坐》

〈动〉

  • 遮蔽;掩盖;引申为概括

  • 盖,加也,加物上也。——《释名·释言语》

  • 盆盖井口,毋令烟上泄。——《墨子·备穴》

  • 日月欲明,而浮云盖之。——《淮南子·说林》

  • 所盖多矣。——《左传·成公二年》

  • 我今将修饰之,拊循之,掩盖之。——《荀子·王制》

  • 治舍盖屋。——王褒《僮约》

  • 堂北五步,据层崖积石,嵌空垤块,杂木异草盖覆其上。——·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 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后汉书·张衡传》

  • 又如:盖脸(遮羞);盖抹(掩盖;遮掩);盖藏(掩盖;隐藏)

  • 引申为胜过、超出

  • 功盖天下。——《庄子·应帝王》

  • 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资治通鉴》

  • 又如:盖代(绝代,绝世)

  • 建造 。如:盖新房;盖造(建造)

  • 通“害”(hài)。伤害,杀害

  • 群后之逮在下,明明棐常,鳏寡无盖。——《书·吕刑》

  • 谟盖都君,咸我绩。——《孟子·万章上》

  • 又如:相盖(相害;加害)

  • 通“阖”。关闭

  • 盖天下,视海内,长举而无止,为之有道乎?——《管子·山权数》

〈连〉

  • 因为,由于

  •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诸葛亮《出师表》

  •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苏洵《六国论》

  • 又如:盖缘(因为);盖因(因为);有所不知,盖未学也

  • 发语词

  •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西游记》

  •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柳宗元《捕蛇者说》

  •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副〉

  • 表示推测,相当于“大约”、“大概”

  •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袁枚《祭妹文》

  • 却,则

  •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 通“盍”(hé)

  • 技盖至此乎?——《庄子·养生主》

  • 何不

  • 我任我辇,我车我牛,我行既集,盖云归哉?——《诗·小雅·黍苗》


拼音:gě  

  • 1. 古地名,在今中国山东省沂水县西北。

  • 2. 姓。


拼音:hé  韵部:

  • 古同“”,文言虚词,何不。

  第六字故
〈名〉

〈形〉

  • 原来。旧时的

  • 故,旧也。——《广韵》

  • 反故居些。——《楚辞·招魂》

  • 乐先故些。

  • 蔓成然故事蔡公。——《左传·昭公十三年》

  • 所谓故国者。——《孟子·梁惠王下》

  •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吕氏春秋·察今》

  • 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黄宗羲《柳敬亭传》

  • 轩东故尝为厨。——·归有光《项脊轩志》

  • 又如:故步(旧时行步的方法);故地(旧有的属地);故夫(以前的丈夫);故方(旧药方);故吏(原有属吏);故林(从前栖息的树林);故式(古旧的仪式)

  • 通“古”(gǔ)。时代久远

  • 是故之时,陈财之道,可以行今也。——《管子·侈靡》

  • 又如:先故(很久以前)

〈动〉

〈副〉

〈连〉

  • 因此,所以 ——表示因果关系

  • 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史记·留侯世家》

  •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吕氏春秋·察今》

  •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战国策·燕策》

  • 又如:今日下雨,故未成行;故以(因此;所以);故厎(所以致成)

〈代〉

  • [方]:这;那 。如:故歇(这时候);故号(这种);故是(那是);故末(那末;那就)

  第七字何
〈代〉

〈动〉

〈副〉

〈名〉

  • 姓(何氏姓源)除外族改姓外,主要出自“姬”姓,“韩氏”所分。如:何郎(三国时,魏国何晏面白如傅粉。后即称喜欢修饰的青年男子或美男子为何郎)

〈语气〉


拼音:hè  韵部:
〈动〉

  第八字乎
〈动〉

  •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声音上扬,下面的符号表示舒气。“乎”是“呼”的本字。当“乎”借作语气词、介词用之后,就另造了一个从“口”的形声字“呼”。本义:吐气)

  • 同本义

  • “呼”的古字。呼唤;召唤 。如:乎号

〈语〉

  • 表示疑问或反诘

  • 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

  •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 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 远者凉乎。

  • 汝多知乎。

  • 污其行乎。——《后汉书·列女传》

  • 断斯织乎。

  • 不亦精乎。

  • 相当于“吗”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 可乎。——《列子·汤问》

  • 不闻藏书者乎。——·袁枚《黄生借书说》

  • 天下事有难易乎?——·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 学有难易乎。

  • 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

  •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

  • 二十年之外,其为沼乎!——《左传》

  •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 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恶能用之哉?——《史记》

  • 有甚是者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 天乎。——·袁枚《祭妹文》

  • 人乎。

  •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

  • 表示推测语气

  • 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 愿见之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 得无苦贫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 或能免乎。——·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

  • 表示商榷语气

  •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韩非子》

  • 表示肯定语气

  • 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韩非子》

  • 用在句中,表示稍作停顿,舒缓语气,引人注意下文。如:大家认识一致以后,于是乎就大干起来;不外乎两点,一是斗志,一是斗胆

〈介〉

  • 于;在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

  • 今虽死乎此。——·柳宗元《捕蛇者说》

  • 于;从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 “春秋”何以始乎?——《公羊·哀十四年》

  • 于;在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 人生乎,长乎,而言。——《吕览·用众》

  • 于;从 。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

  • 叫嚣乎东西。——·柳宗元《捕蛇者说》

  • 隳突乎南北。

  • 先率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战国策》

  • 于;因为;由于;在于 。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 不动乎众人之非誉。——《荀子》

  •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庄子》

  • 于;按照;根据 。介绍动作、行为遵循的准则

  •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礼记》

  • 于,对。引进动作产生的对象

  • 吾尝疑乎是。——·柳宗元《捕蛇者说》

〈后缀〉

  • 单用或叠用在单音或叠音的形容词后面。如:许多新事物,确乎到处可见;我心里热乎乎的;他胖乎乎的

  • 用在动词或副词后面,构成新的动词或副词。如:他对这点事却不在乎;几乎人人都称赞他

  • 用在形容词后面,单独不能翻译

  • 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 洸洸乎干城之具。——·刘基《卖柑者言》

  • 昂昂乎庙堂之器。

  • 巍巍乎可畏。

  • 赫赫乎可象。

  第九字或
〈代〉

  •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囗(象城形),从戈(以戈守之)。表示以戈卫国。本义:国家。用本义时读{yù)有人,有的——泛指人或事物

  • 或,有也。——《小尔雅·广言》

  • 或跃在渊。——《易·乾》

  • 殷其弗或乱正四方。——《书·微子》

  • 或群或友。——《诗·小雅·吉日》

  • 庶或饷之。——《礼记·祭义》

  • 或赐二小人酒。——《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 或说处杀虎斩蛟。——《世说新语·自新》

  • 或立或卧。——·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 或坐或俯。

  • 或笑或哭。

  • 或饮或博。

  • 又如:或人(某人。不称名而暗指的人。有些人);或时(有时);或一,或种(某种);或日(某日,有一天)

〈连〉

  • 用作虚词 (1) 表示选择或列举。如:或是(连词。表示选择或并列关系);或乃(或者。常用于句首表示变换叙述内容) (2) 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状况或行动之间的一个抉择。如:有病或无病,他不都应该在这里 (3) 近似、可疑或不肯定。如:在五天或六天之内 (4) 两个词或两个短语同义、等义或替换的性质

  • 或尽粟一石。——·韩愈《杂说》

  • 君实或见恕。——·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 或异二者之为。——·范仲淹《岳阳楼记》

  • 或能免乎。——·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 又如:跌下悬崖或峭壁

  • 表示假设。犹倘若,假使 。如:或若(假使,倘或)

〈副〉

  • 或许,也许。表示不肯定 。如:或是(或许;也许是);或恐(也许;可能);你仔细找一找,或能找到

  • 间或,有时

  • 或长烟一空。——·范仲淹《岳阳楼记》

  • 或至相殴。——·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 又如:或时(有时)

〈动〉

〈语〉

  • 语气词,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

  • 莫或兴之。——·黄宗羲《原君》

  • 莫或除之。

  第十字即
〈动〉

  • (会意。甲骨文作坐人形(后讹为卩)面对食器(皀)会意。本义:走近去吃东西)

  • 同本义

  • 即,就食也。——《说文》

  • 席末取粮即稻。——《仪礼·公食礼》

  • 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易·鼎》高亨注:“《说文》:'即,就食也。’此用其本义。”

  • 基本义是接近、靠近、走向,与“离”对举。

  • 将即席。——《礼记·曲礼》

  •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卫风·氓》

  •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范缜《神灭论》

  • 夜半,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柳宗元《童区寄传》

  • 又如:若即若离

  • 登上;走上

  • 公即位。——《春秋·桓公元年》

  • 山行即桥。——《史记·河渠书》

  • 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左传·隐公元年》

  • 又如:即阼(即位。皇帝登极叫即阼。因古时新天子登基,有升登东阶而主祭的仪式,所以叫即阼。阼:东阶);即真(正式就皇帝位。后世以官职由代理而改为实授,也称即真);即禽(打猎,在野外猎取禽兽);即祚(皇席即位登基)

〈连〉

〈介〉

〈副〉

  • 一…就 。如:气断即死;闻过即改

  • 随之立刻就 。如:降即免死;即早(及早,趁早)

  • 立刻,当即

  • 王即临之。——·干宝《搜神记》

  •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陶渊明《桃花源记》

  • 即刺杀虎。——《世说新语·自新》

  • 即书诗四句。——·王安石《伤仲永》

  • 又如:即速(立刻;赶快)

  • 那就是说,那就是

  • 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襄公八年》

  • 梁父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张溥《五人墓碑记》

  • 即此爱汝。——·林觉民《与妻书》

  • 即如忠烈遗骸。——·全祖望《梅花岭记》

  • 身外即战场。——·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 又如:即是

〈名〉

  • 目前,现在 。如:即目(眼前所见);即事诗(以眼前事物为题材的诗)

  • 今,当天 。如:即今(如今);即目(如今)

  • 烛头烬

  • 左手执烛,右手折即。——《管子》

  第十一字既
〈动〉

  •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食器的形状,右边象一人吃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本义:吃罢,吃过)

  • 同本义

  • 既,小食也。——《说文》罗振玉曰:“即,象人就食;既,象人食既。许训既为小食,义与形不协矣。”

  • 君既食。——《礼记·玉藻》

  • 不拜既爵。——《义礼·乡饮酒礼》

  • 食尽。指日全食或月全食

  •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春秋·桓公三年》杜预注:“既,尽也。”

  • 其合相当如袭辟者,日既是也。——·王充《论衡》

  • 完毕;完了

  • 既而曰。——《公羊传·宣公元年》。注:“事毕也。”

  • 既者,尽也。有继之辞也。——《谷梁传》

  • 既月。——《虞书》

  • 董泽之蒲可胜既乎。——《左传·宣公十二年》

  • 薮泽肆既。——《国语·周语》

  • 吾与汝既其文,未既其实。——《庄子·应帝王》

  • 又如:既济(六十四卦之。离下坎上。意指万事皆济);既冠之后(成年之后。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副〉

〈连〉

  • 常用“则”、“就”、“那么”相呼应,相当于“既然”

  • 既定策则仆须急归营。——梁启超《谭嗣同传》

  • 又如: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的党;既以(既然已经);既不沙(既不阿,既不呵,既不唦,既不是呵,既不索。都表示:既然不是这样,如果不是这样,不然的话)

  • 跟“且”、“又”、“也”、“还”等词配合,表示同时具有两种情况

  • 屈平既嫉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 又如:既高且大;既快又好;既坚持原则,又灵活运用

  第十二字莫
〈副〉

  • 表示否定,相当于“不”

  • 莫相知。——·柳宗元《三戒》

  • 莫敢过其门。——·柳宗元《童区寄传》

  • 故莫能知。——·苏轼《石钟山记》

  • 莫能得。——《史记·魏公子列传》

  • 又如:莫得(没有);爱莫能助;一筹莫展;莫可奈何(犹言无可奈何);莫之奈何(对它们无可奈何);莫或(没有);莫奈何(无可奈何)

  • 表示劝戒。不要;不可;不能

  • 慎莫留。——《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 莫相忘。

  • 莫愁前路无知己。——·高适《别董大》

  • 莫用众人。——《资治通鉴》

  • 又如:闲人莫入;莫怪(不要怪罪);莫教(休教,别让);莫得(休得,不得);莫道(休说,不要说)

  • 表示揣测。或许;大约;莫非 。如:莫不成(难道说);莫成(莫非,莫不是);莫是(莫非是;或许是);莫须(也许)

〈代〉

〈名〉

〈动〉

〈形〉


拼音:mù  韵部:
〈名〉

  第十三字乃  廼、迺
〈代〉

〈动〉

  • 是,就是

  •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 又如:真乃英雄好汉;失败乃成功之母;乃是(却是)

〈副〉

  •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

  • 九月…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春秋经·定公十五年》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聊斋志异·狼三则》

  • 只,仅仅 。如:唯虚心乃能进步

  • 竟,竟然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韩愈《师说》

  • 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却每天寻找可买的合适的土地房屋。)——·刘向《列女传》

  • 于是;就

  • 屠乃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

  • 乃令张仪佯去,厚币委质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 婉贞挥刀奋斫…敌乃纷退。——·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 又如:乃遂(就,于是);乃其(于是,就)

〈连〉

  • 可是,然而

  • 时夫仆具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徐霞客游记》

  第十四字其
〈名〉

〈代〉

  •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jī),变成“其”。(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 彼、他

  •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 又如:独善其身

  • 她 。如:萨奇打他的妻子,将其打倒在地

  • 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鲁迅《祝福》

  • 他们;她们;它们 。如: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 他的

  • 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孟子·滕文公下》

  • 又如:其妻

  • 她的 。如:其夫

  • 它的 。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 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如:他们思想保守,固守其老一套做法

  • 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意思或时间] 的

  •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孔雀东南飞》

  • 又如:正当其时

  • 这样,如此 。如:不乏其人;其然(如此)

〈副〉

  • 也许;大概

  •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左传·隐公六年》

  • 其自桓叔以下。——《国语·晋语》

  • 齐国其庶几乎。——·宗臣《报刘一丈书》

  • 其庶几乎。

  • 其一旦将以不敬之民而驱之战。——《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 表示祈使。当,可

  • 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 君其详之。——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

  • 汝其善抚之。——·林觉民《与妻书》

  • 弟其宽心勿畏可也。——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

  • 将,将要

  • 其沦丧。——《书·微子》

  • 表示诘问。通“岂”,难道

  • 其为死君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 其敢自谓几于成乎。——·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 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中国其果老矣乎。——·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 极,甚

  • 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韩非子·初见秦》

〈连〉

  • 如果,假设

  • 其或未能处置,即且给公验。——·封演《封氏闻见记》

  • 或许;大概

  • 中国前途,其有望乎?——《负曝闲谈》

  • 又如:其诸(或者);其者(或者)

  • 还是。表选择

  • 其真无马耶。——·韩愈《杂说》

  • 又 其真不知马耶。

  • 其亦足乐乎。——·邵长蘅《青门剩稿》

〈助〉

  • 用作语助。

  • 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

  • 北风其凉,雨雪其雰。——《诗·邶风》

  • 又如:他们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这类好辞书,尤其需要;说得何其好哇!

  • 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

  • 虽僻远其何伤。——《楚辞·屈原·涉江》

  • 又 云霏霏其承宇。

  • 其敢自谓几于成乎。——·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拼音:qí  韵部:

  • 1. 第三人物代词,相当于“他(她)”、“他们(她们)”、“它(它们)”;“他(她)的”、“他们(她们)的”、“它(们)的”:各得~所。莫名~妙。三缄~口。独行~是。自食~果。

  • 2.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个”、“那些”:~他。~余。~次。文如~人。名副~实。言过~实。

  • 3. 那里面的:~中。只知~一,不知~二。

  • 4. 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如是,熟能御之?”

  • 5. 助词,表示揣测、反诘、命令、劝勉:“~如土石何?”

  • 6. 词尾,在副词后:极~快乐。大概~。

  第十五字且

  • 1. 文言助词,用在句末,与“”相似。

  • 2. 多的样子。

  • 3. 农历六月的别称。

  • 4. 敬慎的样子:“有萋有~”。

  • 5. 古同“”,趑趄。


拼音:qiě  韵部:
〈代〉

〈副〉

  • 将近;几乎

  • 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 上晚年多内宠,小王且二十人。——《资治通鉴》

  • 去后且三年。——·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 将要

  • 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诗·齐风》

  • 故天之且风,草木未动而鸟已翔矣。——《淮南子》

  • 且为之奈何。——《史记·项羽本纪》

  • 以为且噬己矣。——·柳宗元《三戒》

  • 火且尽。——·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祸且及汝。——·魏禧《大铁椎传》

  • 又如:且当(该当);且然(亦将如此)

  • 暂且;姑且

  • 且往观乎?——《诗·郑风》

  • 且携所著。——·梁启超《谭嗣同传》

  • 甚且心之所以清。——·刘开《问说》

  • 又如:你且等一下;这事且放一下;且可(犹暂且);且休(暂且休整);且自(暂且;只管);且住(暂止);且暂(犹暂且);且权(暂且;姑且);且则(姑且);且复(姑且再)

  • 用来加强语气,表示某事物的极端的、假设的或不可能有的情况或事例 。如:死且不怕,况困难乎

  • [方]:表示需要或可以延续很长时间 。如:这笔且用呢;他且来不了呢

〈连〉

  • 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而且”

  • 君子有酒,旨且多。——《诗·小雅》

  • 行牧且荛。——·柳宗元《童区寄传》

  • 连拜且泣。——·王谠《唐语林·雅量》

  • 香且甘者。——·周容《春酒堂遗书·芋老人传》

  • 贼能且众。——·魏禧《大铁椎传》

  • 又如:贫且贱;横且直;且并(并且);且是(而且)

  • 又…又。连用以表示两件事同时并进 。如:既高且大;且战且退

  •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抑或”、“或者”

  • 王以天下为尊乎?且尊乎”——《战国策》

  • 是且非邪。——·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 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尚且”、“况且”

  •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三国志》

  • 且人患志之不立。——《世说新语·自新》

  • 余悲之,且曰…——·柳宗元《捕蛇者说》

  • 且欲观客。——·魏禧《大铁椎传》

  • 又如:且夫(且况。况且)

  •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若”、“假如”

  • 静郭君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吕氏春秋》

  • 且复妄言。——·高启《书博鸡者事》

  • 又如:且如(假如;如果);且使(假使;倘若)

  • 尚且,还

  •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项羽本纪》

  • 为众人师且不敢。——·柳宗元《柳河东集》

  • 且继今以往。——[英]赫胥黎著、严复《天演论》

  第十六字然
〈动〉

  • (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 {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本义:燃烧)

  • 同本义。“然”是“燃”的本字

  • 然,烧也。——《说文》

  • 俗字作“燃”

  • 若火之始然。——《孟子》

  • 蒸间容蒸,然者处下焉。——《管子·弟子职》

  • 夜然脂照城外。——《三国志·刘馥传》

  • 又如:然海(古代传说中的油海,其水可燃);然脂(点油脂或蜡烛照明);然灰(死灰复燃);然除(烧毁);然火(点火);然炬(点燃火炬);然脂(泛指点燃火炬);然犀(传说点燃犀牛的角可以照见怪物。后以明察事务为然犀);然灯(点灯)

  • 明白

  • 之取火于日,慈石之引铁,蟹之败漆,葵之乡日,虽有明智,弗能然也。——《淮南子·览冥》

  • 耀;照耀

  • 然目之绮,裂鼻之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正始寺》

  • 以为…对;同意

  • 广以为然。——《史记·陈涉世家》

  • 然之。——《资治通鉴·唐纪》

  • 又如:然纳(同意采纳);然疑(半信半疑,犹豫不决);然赞(赞同);然然可可(犹唯唯诺诺);然可(同意);然诺(答允,许诺);然许(然信。许诺;信守诺言);然信(然诺,许诺);然可(应允)

  • 形成

  • 楹之铭曰:毋曰胡残,其祸将然。——《大戴礼记》

  • 宜;合适

  • 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淮南子》

〈连〉

  • 但是,然而

  • [虎]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柳宗元《三戒》

  •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史记·项羽本纪》

  • 又如:然且(然而;尚且);然如(然而)

  • 虽然。表示让步关系 。如:然是(虽然);然虽(虽然)

  • 于是

  • 孔子曰:“其男子有死之志,妇人有保西河之志。吾所伐者不过四五人。”灵公曰:“善。”然不伐。——《史记》

  • 然后;才 。如:然乃(然后);然始(犹然后)

〈形〉

〈代〉

  • 如此,这样,那样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孟子》

  • 又如:理所当然;其实不然

〈助〉

  • 用作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表示状态,有“如”的意义

  • 庞然大物也。——·柳宗元《三戒》

  • 康肃忿然曰。——·欧阳修《卖油翁》

  • 又如:突然;斐然;欣然;惠然;贸然;蔚然

  • 用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比拟,有“…的样子”之意。常与“如”、“若”连用,有“如…一般”、“像…一样”之意

  •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礼记》

  • 用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断定或决定,相当于古汉语的“焉”、“也”

  • 穆公县子而问然。——《礼记》

〈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