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61年,毛主席为周总理访苏回国接风,可是刚进餐厅为何“拂袖而去”?|诗人|将官|军衔|李银桥|莫斯科

 君临天下100 2023-08-26 发布于湖北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国际形势上更是波谲云诡,美苏之间的斗争也日趋白热化。

在这种局面下,毛主席等领导人在方方面面都非常谨小慎微,即便是一些小细节上对广大干部也是务必要求做到尽善尽美。

1961年10月,出席苏共22次代表大会的周总理提前回国。

事实上,这场谈的并不愉快的会议其实在我党代表团出发之前就已经被毛主席和周总理预料到。毕竟,此时的中苏之间关系愈发的紧张,苏联也单方面撕毁了合约,召回了专家。

只是这次参会的情况似乎比预想的要更糟糕一些。

而毛主席则亲自到机场去给周总理接风,并且表示要请大家吃面条。结果没想到刚进餐厅,看到眼前一幕,毛主席忽然脸色一沉,转身离去不吃饭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还要从此次周总理的出国参会说起,新中国成立后,莫斯科方面起初对北京非常重视,积极推动和中方之间的外交合作。尤其是经历了东北亚的一场朝鲜大战后,双方关系再上一层楼,在多个领域开展了层次更高的战略合作。

毛主席经过研究分析,认为全球可能会长期处于美苏较量的局面中,为了能够改善中国的外部关系,避免陷入被孤立的处境,中国决定积极和苏联开展合作,和中国建交的国家也开始越来越多。

但随着中国的影响力快速提升,苏联的态度短时间内便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1953年斯大林去世之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他调整了外交政策,北京和莫斯科的关系开始快速回暖。

苏方还在联合国上全力帮助新中国重获国际社会合法席位,使得中国正式出席了日内瓦会议。

1954年,新中国成立五周年上,赫鲁晓夫还亲自访华,并且在工业基础设施和技术方面大力支持中国。

虽然这些支持都是有偿的,但这对于工业技术极度匮乏的中国来说意义重大,能少走很多年弯路。不过不得不说的是赫鲁晓夫推动双方合作的同时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希望借此来稳固地位。

而在莫斯科局势稳定下来之后,他的态度也迅速转变。


1958年4月,苏联国防部提出双方开展合作,在中国南方建一座长波电台,苏方愿意提供大多数资金,建成后两国可以共同使用。毛主席意识到此事看似是中国占了便宜,其实是别有用心,因此提出中方提供大多数资金,这件事就没有谈妥。

后来苏方又提出打造所谓的“联合潜艇舰队”,这又是在耍心眼,中方表示拒绝。

此后,苏方开始翻脸,甚至在中印边境问题上公开站在印度一方,指责中方破坏和平,完全颠倒了黑白。

1960年7月,赫鲁晓夫单方面叫停了两国之间的技术合作,大量苏联专家撤离中国, 257个科技项目叫停。

尽管如此,中方依然致力于改善双方关系,1961年10月苏共准备召开第22次代表大会,邀请中方列席,为了营造和平的良好氛围,周总理还是出发了。

结果没想到大会上风波不断,郝鲁晓夫先是公开批评阿尔巴尼亚,认为该国“不听话”。周总理提出不同看法,主张大家应该化解矛盾,保持团结。结果苏方直接开始批评中国方面,在多次沟通无果后,周总理果断决定回国。


在莫斯科发生的一切,远在北京的毛主席都心知肚明,因此在机场见到周总理后,直言总理工作很辛苦,让工作人员给周总理的面里多放点油水。

当时国内经济很困难,毛主席好几个月都在吃素食,很久没有碰荤腥了。工作人员考虑了一下,于是把毛主席和周总理等几位主要领导的素面全都换成了肉丁面,还准备一桌子菜。

等到主席进餐厅后看到这一切后,当即变了脸色,说了句不吃了,转身就走了。

后来工作人员才意识到,毛主席有是深远的忧虑,一顿饭表面上看没什么,但如果其他干部也纷纷效仿,那么奢侈浪费和大吃大喝的风气肯定就刹不住了。


这其实并不是毛主席第一次因为吃饭的问题生气,之前有一次毛主席要接待一位贵宾,此人身份不一般。

当时担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嘱咐工作人员可以找一些精致的餐具招待,工作人员有些疑虑,担心出问题。后来杨尚昆和卫士长李银桥又商议此事,两人决定这次特别安排一下,于是工作人员就把最好的餐具拿来了,筷子还是象牙材质的。在会见开始前,毛主席来查看准备工作,发现了象牙筷子,当场就生了气,李银桥赶紧承认错误,说明情况。

毛主席想了想,于是嘱咐李银桥,以后不管任何人,都要讲节约,不能摆阔,坚决不能大吃大喝。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一生节俭,这既是他们的习惯,同时也是为了严守纪律,以身作则,只有自己守规矩,才能要求别人守规矩。

PS: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下载喜马拉雅,关注我,扫码听有声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