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5月中,红军来到大渡河的重要渡口安顺场。这里是186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十万大军被清军消灭的地方。恰恰又逢五月,蒋介石叫嚣要使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派重兵围追堵截,企图消灭红军。可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不可战胜的。5月24日夜里,红一师红一团的勇士们神兵天降,仅经20分钟的战斗,就把毫无戒备的守敌彻底消灭,一举攻占了安顺场。接着,5月25日凌晨,在连长熊尚林带领下,17位勇士跳上渡船,冲过一个个巨浪,避开一阵阵弹雨,迅速地控制了对岸渡口。黄镇深受鼓舞,画了一幅题为《安顺场》的速写,描绘了红军一团二连的17位勇士驾一叶飞舟,冲破惊涛骇浪,强渡大渡河的壮烈场面。 因水流湍急,不能驾桥,船又少又小,全军无法在安顺场迅速渡过河去。5月27日拂晓,红二师第四团奉命在左岸溯河而上,夺取大渡河上唯一的泸定桥。全程320里,命令三天赶到。红四团在极其艰险的情况下,于29日早晨赶到泸定桥,并且抢占了西岸和西桥头。泸定桥是铁索桥,那时桥板已被敌人抽掉,只剩9根光铁锁。对岸原来有敌人两个团把守,又紧急增援上来两个旅。桥头、河边及山上敌人都有重兵扼守,枪、炮集中在桥头附近,不停地射击。别无选择,红四团第二连挑选了22名英雄,一律带着短枪、手榴弹、马刀,由连长廖大珠带领组成冲锋队,其他同志携带自己的武器紧随冲锋队前进。冲锋号响了,英雄们冒着枪林弹雨和敌人在对岸桥头亭燃起了冲天火焰,奋勇向前。经过激烈苦战,终将敌人完全打垮,夺取了泸定桥。红军全部渡过了天险大渡河。黄镇又画了一幅《泸定桥》。他以极其简洁的笔触,记录下那惊心动魄的又一幕。 在漫漫的长征路上,经常是高山连绵,人烟稀少。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夜间往往是抱着枪和衣坐在地上,如能有一条毛毯裹着躺下,就是享受了。整天的行军作战,实在疲劳,战士们常常是三人背靠背地坐着打盹,甚至酣然入睡,不管谁一动弹就一起惊醒。半夜狂风夹着雪花吹来,使人们从睡梦中惊醒,直觉得寒风凛冽,砭人肌骨,浑身打战,任你把毯子裹得更紧些,把身子蜷屈起来,再也不能入睡。黄镇画了一幅《老林之夜》,非常形象逼真地记录下这种情景和气氛。没有切身体验,是画不出来的。因为画的是在炮铜岗老林那次夜宿,在长征画集出版时,作者便把它定名为《炮铜岗之夜》。黄镇画红军过雪山的情景,留存下来的有两幅画:一幅是表现上山之难的《翻夹金山》;一幅是表现下山之乐的《下雪山的喜悦》。中央红军跨越大渡河,继续前进,翻越了长征路上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在川西北的达维、懋功等地,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合。邛崃山脉南端的夹金山,海拔4000多米,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没有道路,没有人烟,气候变化无常,时阴时晴,时雨时雪,忽而冰雹骤降,忽而狂风大作,被当地藏民称作不可逾越的“神山”。衣着单薄的红军指战员冒风雪,战严寒,互相搀扶着,一步一停,一步一喘地向上攀登。在接近山顶时,风雪、冰雹交织地倾泻而下,不少伤病员,还有体弱的同志,支持不住,坐到地上想休息一下,就再也没有起来。红军战士革命热情的炽热火焰,烧化了夹金山的奇冷冰雪,指战员间的革命友爱,化作战无不胜的雄伟力量,终于攀上了顶峰。《翻夹金山》真实地画出了雪山之高险和红军之顽强,作者在题记中写道:“雪山高,铁的红军铁的意志更高!”从山顶往下走,按照以往的经验,原想会省点劲,哪知下山并不比上山轻松,身子总往下滑。有的稍一疏忽,一溜就是十几丈远,甚至滑下山谷,再也爬不上来。可是人们还是谈笑风生,有的还故意像溜冰一样,顺势向下滑去。不多时回头往上看,一片白茫茫的雪山,已经被远远地抛在后边了。这时候,人们不顾身体的疲惫和严寒的威逼,情不自禁地引吭高歌:“看啊!同志们,战斗开始了,上起我们的刺刀,勇敢杀上前!”歌声震撼着山岳。在《下山的喜悦》中,红军战士个个笑逐颜开,喜上眉梢,无不欢欣鼓舞,大步流星地向前迈进,表现了胜利者的英雄姿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