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皖北之十:悲情古都~寿春

 听月思雨001 2023-08-27 发布于安徽
图片
今天的寿县,看起来真的不起眼,它既不是省会,也不是地级市,甚至连县级市都算不上。
可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它是安徽最早上榜的三个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它五次为都,十次为郡;被无数军事家、政治家看作是重要的堡垒和关隘;发生过数不胜数的历史大事件。
它曾与扬州比肩,被称为北宋巨镇。在考古学界,它被称为楚文化的“地下博物馆”。今天它的博物馆内,珍藏着国家一级文物160多件,二、三级文物2000多件,在全国县级博物馆中,堪称翘楚。
与此同时,寿县境内还拥有国家AAAA级风景区两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六处,并且名列安徽省七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
图片
寿县楚文化博物馆
那么,寿县究竟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
寿县的历史可能要从春秋时代一个苦命的诸侯国说起,那就是蔡国。
蔡国本是定都上蔡(今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的一个姬姓小国,春秋初年,还曾与鲁、宋等出兵伐郑,可此后它厄运连连,长期生活在楚国的淫威之下,日子过得步步惊心。
公元前508 年,蔡昭侯朝见楚昭王,献上一件上好的皮袍,一块精美的玉佩。一旁观看的楚令尹子常也想要一件,但没有遂愿,子常就在楚昭王面前大肆诋毁昭侯,以至昭侯被囚楚三年。
归国后,昭侯决心报复。那时,吴国日益强大,想要北上争霸,蔡昭侯便以儿子作为人质,联合吴国共同伐楚。吴王阖闾同意出兵,于是,吴蔡联军与楚大战,五战五捷,一口气攻入楚都郢,子常夹着尾巴逃跑到郑国,要不是秦国出兵相救,楚国的命运怎样还真不好说。
图片
蔡昭侯
然而,这一口恶气楚国岂肯善罢罢休?公元前493年,楚国联合陈、随、许三国军队,大举伐蔡。蔡昭侯走投无路,忙向吴国求救,可是,现在的吴王夫差没有阖闾那么好说话了,他告诉昭侯,蔡国都城太远了,吴国够不着啊。
于是,走投无路的蔡昭侯只好迁都,尽量靠近吴国。从此,蔡国的都城就到了一个叫做“州来”的古国,史称“下蔡”。
那么,下蔡在哪儿?很长时间,人们一直认为它在今天淮河北岸的凤台。可来自地下的考古发现似乎不是这样。
1955年5月,治淮民工们在寿县城西门内北侧干得热火朝天。他们当天的任务是取土加固城墙,不料挖着挖着,铁锹碰到了金属器,刨出来一看,竟然是两件甬钟。
专家们很快进入工地,清理发掘的结果让人又惊又喜:这里就是几千年前那个不走运的蔡昭侯的墓葬!
这一次考古挖掘,共出土各类文物584件,有青铜器、金叶、玉器、骨器、漆器等等,很多文物都被国家博物馆作为珍品收藏。486件青铜器中,较大的鼎多达44件,最大的一个通高69厘米、口径62厘米、腹围197厘米。尤为难得的是,这些出土青铜器多有铭文,透过这些铭文,弱小的蔡国周旋于吴、楚两大国之间的困难处境,昭然于世。
图片图片图片
蔡昭侯墓出土大型青铜器
1958年和1959年,距离寿县很近的淮南赵家孤堆,又发现两座战国早期墓葬,出土三件蔡侯产铭文戈,墓主人当为蔡国贵族,这里距离寿县城仅7.5公里。
此外,寿县城东10里左右的东津渡大桥西侧,也发现两座小型蔡墓,出土蔡铭错金戈一件。
1971年至1973年,寿县城北的珍珠泉东100米处的水泥厂工地上,再次出土了数件春秋时期的铜戈和铜戟。
1984年4月,距蔡昭侯墓1.5公里的地方,发现小型墓葬十四座,已发掘的三座中所出器物与蔡侯墓器相似,为春秋晚期墓葬。
一系列的考古发现证明,“下蔡”就是寿县。
图片
仔细想想,当年蔡昭侯急急惶惶迁都,自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建一个新城,只能找现成的,那就是州来。
州来是我国商周时期的一个古诸侯国,它属于何族之人,何种姓氏,建于何时,都被历史的烟云层层遮蔽,人们只是揣测它大约建于公元前十世纪到前九世纪之间。这时候州来国的面目,今人真的很难看清了,不过,蔡国前前后后在此立国四十六年,古州来国从此深受蔡国文化影响却是无疑的。
现在我们很难想象蔡昭侯在州来古城生活得怎么样,只知道公元前491年,蔡昭侯准备到吴国去,蔡国大夫们恐怕他再次迁都,于是派人刺杀了蔡昭侯。事后,他们拥立蔡昭侯的儿子公子朔继位,是为蔡成侯。
以后,蔡国又经历了声侯、元侯,最后一位蔡侯齐登上王位没有几年,楚国大军势不可挡地杀过来,彻底结束了蔡国的国运。
大约就是在这个时候,楚王废除了“下蔡”这个地名,命名它为“寿春”。
至于“寿春”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人们众说纷纭。有的认为,起这个名,意在“为春申君寿”,《寿县志》有:“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此地为春申君黄歇的食邑,始得名为寿春。”
也有人说,古时寿县一带普遍生长椿树,“椿”易生而长寿,故以之命名。
不管怎么说,当年的寿春,从蔡国灭亡的那一天起,就成为楚国治下的城池。那时候的楚国,旌旗猎猎、战马嘶鸣,士大夫们个个意气奋发,绝对想不到有朝一日,他们会千里迢迢,将国都迁到蔡国终结国运的州来。
但历史就是这么无情,楚国纵然可以一时雄睨天下,但终究难挡秦国铁蹄。秦王政六年,也是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已经迁过一次国都的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
图片
应当说,楚考烈王的选择是对的。
当此之时,寿春已经过楚国两百多年的苦心经营。
这里有水陆交通之便,自春秋以降,中原通往江南地区的西道,是沿颍水,涡水入淮,又沿淝水、施水入长江,寿春正好处于要冲;
这里是军事重地,它“当长淮之冲,东据东淝,西扼淠、颍,襟江而带河”;
它还是楚国重要的产粮基地,“地方千余里,有陂田之饶”,春秋时期芍陂水利工程的创建,大大推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孙叔敖“佐庄王以霸”,靠的就是寿春身边的大型水利工程;
这里还有秀丽的自然风景,城北之山,“含阳藏雾”,“山上长林插天,高柯负日”,时节流转,呈四季妙景,城东一湖,“三春九夏,红荷覆水”,令人赏心悦目,再加上淮水、淝水映带其间,一派泽国气象。
楚国成就了寿春的辉煌,寿春也在楚国最危急的时候,接纳了楚王及一干贵族公卿。
在其名为“郢”的十几年里,寿春是楚之末都,楚国文化对于这一方土地的影响深入骨髓。一直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寿春城的大部分历史遗留,总是能让人想起一个字——“楚”。
图片
1985年,在寿(县)蔡(家岗)公路拓宽工程施工中,人们于距离今天的寿县城大约7华里的柏家台附近,发现了一处古建筑群遗址,面积达三千多平方米。这里有大型石柱础、长方形铺地灰砖和四叶纹、山字勾连纹槽形砖,凤鸟纹、树云纹圆瓦当等遗物,建筑规模宏大,器物纹饰丰富多彩。
考古界很多专家认为,这可能是楚郢都宫殿建筑的一部分。
1987年5月,寿春城城址工作组和安徽省地质研究所遥感站合作,对寿县城东南地区进行了遥感测试,推测战国晚期楚寿春城东西长6.2公里,南北宽4.25公里,总面积约26.35平方公里,结果与《寿州志》记载基本相符。如果此论成立,那么,今天的寿县城,实际上也仅仅是当年郢都的西北一角。
由此可见,楚考烈王将首都迁到寿春,在他是万般无奈的狼狈,可郢都虽然存在不足二十年,对寿春来说,却是最为辉煌的一段过往。
至今,淝水两岸还有很多叫作罗郢、张郢、王小郢的村庄,该是楚国遗民对亡国之都的怀念吧?
寿县为最后的楚国保留了大量珍宝。
公元1923年,几个农民在一个叫李三孤堆的地方耕作时,偶然发现有青铜器,他们闹不清到底是什么,结果,这些价值连城的鼎、壶、簋、镐与带钩、镜、车马饰具等,都被瑞典人加尔白克所得,现藏瑞典首都皇储搜集部。
1933和1935年,当地人先后几次挖掘,取出不少器物,著名的“曾姬无恤壶”就是这时候出土的。
“曾姬无恤壶”一面世,立即引起考古界一片轰动,它同型两件,是一对,护身高124厘米,口径32厘米,底径36厘米,各有铭文39字。据专家考证,这壶为楚宣王(公元前369—公元前340年)所铸,壶上铭文,细观如一幅精美的书法小品,纵有行,横有列,文字如夜空中的辰星,章法和谐悦目。
图片
曾姬无恤壶
几年后,国民党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李品仙,对这座墓葬进行了大规模挖掘。
据郭峙一《亲历记》记述与现场目击者口述,这里不仅出土了饰以龙形浮雕的朱红色大棺,彩色花面的石编磬,重达50—60公斤的大铜灯,而且还有每件重100—150公斤的三件铜鼎,长约1米、柄有浮雕龙,光彩耀目的铜剑一把,以及直径约34厘米的绿色翡翠球一枚。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安徽省考古所对李三孤堆楚墓再次进行了钻探和考查,确认这座墓葬是楚幽王墓。
在四千余件出土文物中,青铜器一千余件,重要大件二百余件。青铜器中七十多件刻有铭文,四代楚王器更是令人惊叹:楚宣王(曾姬无恤壶为宣王廿六年器)、楚威王(酓章戈记载威王灭越)、楚考烈王(酓前鼎为考烈王器)、楚幽王(酓忎器铭“战获兵铜”,记幽王三年事)。
图片
楚铸客大鼎
于是,就有了一个疑问,既然是楚幽王墓,为何藏有前三代楚王器?有人说,可能是幽王临死前,楚国已经孱弱,即将灭国的大势己定,他就将祖传宝器全部带进自己的坟墓。
果然,幽王死后五年,楚国也就走到生命的尽头。
1957年,人们曾在寿春古城遗址发现了《鄂君启节》。这是公元前323年楚怀王颁发给鄂君的符节,实质上是一种委任文书,鄂君拿着这个,就可以通行应去之地,行使职权。
《鄂君启节》既然是楚王颁发的文书,用完后当然还要归还王室保存。此件颁发时楚都还在湖北,其间经过一次迁都,再迁入寿春时,已历经三代楚王。
相隔八十多年,几经离乱,这样的物品居然没有丢失,可见它在主人心目中分量之重。
图片
鄂君启节
楚人带入寿春的还有很多金钱,自1979年起,人们在寿春古城遗址内,接连三次掘得大量楚国金币,分别为5000余克、10000余克、9000余克,合计重达25公斤。
有人据此推测,寿春城沦陷前,楚人很可能进行过顽强的抵抗,这当然会招致秦兵更加疯狂的报复。
破城后的血腥屠杀中,未及逃避的楚人不分贵贱皆遭诛戮,战火将大多数城市建筑焚为废墟,未及转移的一切物质尽被废墟掩埋。
也许正是由于这种情形,今天的人们才能在寿春古城的遗址里找到《鄂君启节》,找到大量的楚国金币和其它财宝。
如此,楚人在寿春地下究竟遗留了多少财宝,若干年来已被世人发现了多少?这个问题恐怕已经无法弄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使是退逃到寿春,楚人的富有仍然是令人惊骇的。他们立都于寿春虽然只有十几个年头,却在这里建造了诸多王公贵族的陵墓。
这些陵墓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淮南市和寿县境内,小者占地数百平方米,大者占地数千平方米乃至上万平方米,尤以方志所载庄王(顷襄王)墓、春申君(黄歇)墓、信平君(廉颇)墓规模最为宏大。这些陵墓封土工程艰巨,既需要大量民力,更需要巨大的财力。
公元前223年,秦始皇大军破楚,攻克寿春,俘虏了楚王负刍,楚亡。
立国八百年的楚国在寿春结束,距离它在这里消灭蔡国,已经过去两百二十四年。
图片
耐人寻味的是,今天的寿县城里,几乎没有人再提起楚考烈王、楚幽王,众多商号的招牌醒目地写着“春申君”,浓浓的楚都意味,竟然是通过一位臣子来表现的。这又是为什么?
春申君黄歇曾任楚相,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当年,秦国进逼,楚国危在旦夕,春申君一封信,就改变了秦昭王的心意,使楚国转危为安;为了国家利益,他主动献出自己在淮北十二县的封地,要求封到当时偏远贫瘠的江东,成为上海最早的开发者;楚国势衰,他千里迢迢追随楚王来到寿春,鞠躬尽瘁为楚国保持最后的辉煌……
公元前238年,春申君在寿春被门客所杀。
也许,就为了这些,寿春百姓不会忘记他,并且在寿春南门外,建成气势恢宏的春申广场,记载着春申君对楚国的贡献。
前几年,我在距离寿县不远的淮南谢家集区李郢孜,见到了春申君黄歇的墓冢。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