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灶君庙因何变成“皂君庙”

 新用户8926AVU2 2023-08-27 发布于北京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便有祭灶的习俗,家家户户都会供奉灶君,也就是我们俗说的灶王爷,它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是最受百姓喜爱的神祇之一。每到小年儿的时候,人们都会以糖瓜祭灶,这就是“二十三,糖瓜粘”这句民间俗语的来历。

北京城里曾经有很多灶君庙,但海淀区有一处皂君庙可了不得,它被视为“等级”最高的灶君庙,曾是清宫御膳房祭灶的场所。可是,灶君庙与皂君庙是什么关系呢?今天,小志就来为您讲一讲灶王爷与这座皂君庙的故事。

来历神秘 众说纷纭

作为常识,土地庙供奉的是土地神,狱神庙供奉的是狱神,火神庙供奉的是火神。不过,不能望文生义或以此类推,皂君庙供奉或者祭祀的可不是什么肥皂神。这里的“皂”其实是“灶”的谐音,“皂君庙”是“灶君庙”,供奉的是在民间口碑很好,所谓“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灶王爷、灶神”。

灶君庙因何变成“皂君庙”

鼎鼎大名的灶王爷

据记载,民间的祭灶习俗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很普遍了,但灶君到底是哪一路人物,却历来说法不一。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

➣ 有人认为,灶君是三皇五帝时期发明了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因教人食熟物故而被尊崇为灶神;

➣ 也有人说,灶君是掌管灶火的火神祝融。古籍中有许多关于灶君的记载,比如《淮南子》中记载:“炎帝作火官死而为灶神”。《事物会源》说,黄帝为灶神。而《吕氏春秋》称“吴回(回禄)之神,托于灶,是曰火王,故祀之也。”

发展到魏晋时期,“神”开始拥有“人”的色彩,灶君拥有了自己的姓名及性别,但大家对此看法不一而足。

  • 隋代杜台卿在《玉烛宝典》中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

  • 西晋司马彪注《庄子》曰:“灶神,其状如美女,着赤衣,名髻也。”

  • 清《敬灶全书》则认为:“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男神也。”

后来到了明清时期,民间多供奉的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一女并坐,这便是我们今天见到的灶君和灶君夫人了。

灶君庙因何变成“皂君庙”

供奉灶君和灶君夫人

拥簇众多 粉丝庞大

灶君虽不是大神,但在百姓心中却十分重要。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从糖瓜粘的那一刻起,节日的“焰火”自此点燃。腊月二十三这天是祭灶日,民间说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而灶王爷会在小年这天上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以定赏罚功过。

于是在小年儿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以“糖瓜粘”的方式,送灶君上天。各家各户在灶王爷像前,摆上“鸡鸭鱼肉虾,蛋果糖酒茶”来供奉灶王爷,并且在灶王爷的嘴上抹上“糖蜂蜜甜瓜”等,期望灶王爷能够“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出家奏善果,回宫降吉祥。”

灶君庙因何变成“皂君庙”

上天言好事 下界保平安

在供品供奉完毕,抹好糖后,人们就将灶王爷的画像请下来焚化掉,送灶王上天。然后在年三十的子时贴上新的灶王像,以表示将灶王爷从新请回家中,保佑家里新一年的安康。

不仅民间,在皇家也有许多灶君的“粉丝”

据《清宫遗闻》记载:乾隆皇帝在位时,每年腊月二十三晚上,都会在坤宁宫祭祀灶神。他命人预先在坤宁宫正室的炕上设置鼓板和致祭的物品,晚饭后到坤宁宫和皇后一起祭灶王。有时皇帝还会令几个太监和他一起吟唱《门神灶》,唱完以后,皇帝皇后一齐下炕,将灶神像恭捧至火盆中焚化。帝后及其他随行官员跪送灶神升天。据说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间,祭灶年年如此,从不间断。

血统尊贵 变竈为皂

皇家不仅在宫内祭灶,在宫外也建有祭灶的庙宇,今天海淀区学院南路的皂君庙,就曾是专门用于祭灶的场所。

灶君庙因何变成“皂君庙”

海淀区皂君庙

海淀皂君庙在清朝就已不在,古庙的遗址在如今的皂君庙16号,大钟寺派出所院内。院内的墙上镶有多块残碑,清代石碑上记载:“灶君庙碑记,灶君庙者前朝古刹。”证明皂君庙为明代古刹。

灶君庙因何变成“皂君庙”

大钟寺派出所 灶君庙遗碑

在《重修灶君庙记》碑文中记载:“西直门西北七里许有竈君庙,旧为轻车都尉瞻泰施建,后重修于雍正丁未之春,距今几三十年,日就倾圮。御膳房总管首领等捐赀千金,鸠工葺治,阅五月而落成。”

由此可见,“皂君庙”本称“竈君庙”,曾在清雍正五年(1727年)由御膳房出资修葺。(“竈”为“灶”的繁体字)

灶君庙自然是最高等级的

据考证,这座庙宇不仅有殿堂三重,还“置茔地数十亩栽树木百十余株”。在此后百余年间,该庙曾多次修葺、添置地产。由于始终不曾敕建或赐建,资金来源均是御膳房或信士捐献。到每年腊月之时,清宫御膳房的总管和太监都要到灶君庙祭祀灶神,他们不但生前对灶王顶礼膜拜,而且死后还葬于灶君庙附近,意为守候在灶君身旁。

在民国以前,灶君庙的碑文皆为“竈君庙”,1928年在进行寺庙登记时将“竈君庙”登记为“皂君庙”。

  • 当年参与过寺庙登记的一位老者回忆:当年登记时,因“竈君庙”的“竈”字笔画太多,不便书写,而此时还没有简化的“灶”字,所以便用同音且笔画简单的“皂”字代替,故将“竈君庙”写成了“皂君庙”。

  • 另有学者认为:“皂”,《辞海》释为“黑色”。因灶神是主庖厨之神,常被炊烟熏黑,所以“灶君”又称为“皂君”,“灶君庙”亦称为“皂君庙”。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此处人口增加形成村落,便以皂君庙为名。新中国成立后,几经修改扩建,如今整体建筑已被拆除,只尚存西房三间及一座石碑及碑刻了。

灶君庙因何变成“皂君庙”

皂君庙遗存石碑

如今灶君庙成了地名,也鲜有人供奉灶王爷了。古人敬神也好,祭祖也罢,无外乎一颗敬畏之心。所谓“离地三尺有神灵,劝君莫做亏心事”,这种敬畏之心,或许是当今人们所需要的,您说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更多
    热门阅读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