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鸡娃:你鸡的是娃还是你的未完成事件or不被认同感?

 蓝小烈 2023-08-27 发布于云南

你不一定满分

但我一定爱你

上周参加了一周的心理辅导员培训,对于心理学这个需要长时间积累的领域来讲,时间虽然不长,却获得了一些原有体系上未曾触及的知识,拓展了认知,在这里先感谢工会的热心组织和承办机构的精心安排,很有心了!

周末接着刷了黄渤新上的电影《学爸》,当作结业观影可以说是十分合适了,结合这周几位专家都提及的青少年心理问题,聊聊鸡娃这个点。

不管你结没结婚,有娃没娃,你对社会盛行的鸡娃文化估计都不会陌生。《学爸》把典型的“中国式升学”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听说年轻人看完,对婚育的恐惧感又被加重了。

黄渤演的是一位洗浴按摩店的小老板雷大力,也是一位单亲父亲,一个人养育着儿子小米,随着这个设定扑面而来的,是接地气的市井气息。周星驰以后,能把小人物演绎得惟妙惟肖的,我能想到的大概就是肖央和黄渤了,而且三个人演的不是一种类型的小人物,共同点却是代入感都很强。

毫无“主角光环”的雷大力,为了把儿子小米送到最好的小学读书,经历了各种各样“奇葩”的人和事,见识了为孩子“不择一切手段”的家长们千奇百怪的手段,自己也不能免俗地加入其中,但是运气总是差了一点......整场折腾里,与其说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自私,不如说是一种社会大环境下的群体无奈,家长们殚精竭虑,甚至情绪崩溃到歇斯底里;孩子们从天真无邪变得沉闷寡郁,早早失掉了童年该有的快乐。

而雷大力之所以非要把孩子送进顶尖小学,是为了对得起孩子已经逝去的博士妈妈。

这就不得不提到未完成事件。

未完成事件

心理学上有一个紫格尼克效应,是指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很多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完成欲,如果工作尚未完成,同一个动机便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而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想要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

电影的开头,雷大力一开始并不刻意鸡娃,甚至不知道学区房的意义,朋友的妻子火嫂算是鸡娃群像的一个代表。

环境的影响让雷大力也走上了这条路,前面埋了一个伏笔,是雷大力妻子的父亲,也就是小米的外公曾经想接小米到上海读书,被雷大力拒绝了。他认为妻子虽然优秀,但是不快乐,曾经折磨妻子的抑郁症是父辈教育的压力导致的,后面在回忆中他也提到自己和妻子的相识是一个偶遇,而且从人物“社会属性”的设定上来看,雷大力和妻子不是一个“圈层”的人,之所以能够走到一起,是因为他去医院看病的时候,偶遇了当时是医学博士的“看起来总是不开心”的妻子,从他回忆的字里行间可以了解到,最后他们走到了一起,大概率是因为雷大力与身俱来的松弛感对妻子的治愈能力。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什么样的底层逻辑,让一个如此豁达的雷大力,从一开始明确想要给孩子一个快乐成长的童年到后面逐渐转变成一个鸡娃鸡到快崩溃的父亲?

除了环境的影响,在他心里一直隐隐作祟的是未完成事件,这个未完成事件的表层原因是他没有为妻子培养出一个同样优秀的孩子,而他最后的一句话“可能是输惯了吧,太想赢了。”折射出了他未完成事件的深层原因:是他在精英社会中,从来无法获取的社会成就,也就是导致妻子痛苦的那些表面光鲜亮丽的学业事业带来的社会认同。影片里虽然没有交代,但是大致可以推断出,雷大力的学业应该是很一般的,他内心的自己“并未成为一个学业优秀的人。”

再看儿子小米,他很像雷大力,一个身心健康、拥有松弛感并且聪慧敏感的孩子,然而在浓郁的鸡娃氛围里,“懒散”的他却怎么卷都卷不赢其他的孩子。雷大力为了让他弯道超车,给他安排学习了最偏门的编钟,却被自己假结婚换户口的合作伙伴,在最关键的时候抢掉了难得的机会。

但是在我眼中,小米就是个天使宝宝呀,他活泼开朗,懂得爱,懂得关心父亲,是在雷大利“自成一派”的教育体系中才能够养育出的孩子,他只是没有走在世俗追逐的那条道路上。而父亲后面一系列辛酸又好笑的鸡娃行为,却给儿子本来阳光的生活带来了阴霾,在一次次失败中,孩子的自尊自信被逐渐降低,直到“靠编钟才艺升学”的失败把这种冲突推到顶峰,小米在自己的奥特曼上写下了“我不行”三个字,这对一个幼小的孩子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

好在雷大力最后幡然醒悟了。

不被认同感

同时,电影里的鸡娃群像也打造得既戏剧化又真实。比如万茜演的火嫂,一个脾气暴躁,对老公恨铁不成钢又疯狂鸡娃的母亲,她崩溃时说:“所有人都在跑,我不敢停。”

闫妮演的母亲,用尽了一切办法鸡娃,给孩子安排每天上四个补习班,建个群的群宗旨都是:心要野,命要硬。最后不惜抢别人仅有的机会成就自己的孩子,然而优秀的女儿不但不感谢她,却心心念念想要回到她口中的“废柴”前夫家住,理由是“住爸爸家开心”。而这个母亲对自己的总结是“没有生活、没有朋友,时间全给孩子,却不得所求。”这里的他们,思维的底层逻辑是在价值取向单一的社会中,拼尽全力撇开那种“不被认同感”,在这个过程中,又被这种“不被认同感”催生的恐慌和焦虑情绪时刻地萦绕和折磨着。

从这个层面上看,鸡娃表面上是害怕被社会竞争淘汰,但内在逻辑是从众地追求被认同感。行为上,家长们看到大众在做什么,自己就要去做什么,不考虑孩子的特点和适合的发展方向,因此很多计划都是短期的,比如说上补习班、学某种技能,没有一个长远的考虑。

当然,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客观现实是,越来越卷的社会和越来越高的阶层壁垒,使人们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觉得“改变命运”越来越难,于是催生了各种“过激”的望子成龙的方式方法。然而由于父母教育方式的错误和扭曲,给孩子心理健康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极端事件的上升,确实是不容忽视的。

想一想孩子刚出生时,很多家长的心愿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一辈子”,然而走着走着,似乎就偏离了初心。人生是一个由各个时点组成的过程,拉长到一个生命周期来看,高峰低谷都是常态,人格健全、自信且松弛的人相比“优秀但是紧巴巴”的人来讲,应对低谷以及抗击打的承压能力的阈限更加宽广,也更能为增加人生的幸福感提供保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